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第9/17页)



    “那个水力磨盘和水转大纺车你去看过了吗?”男人又问。

    婶子喘着气:“早就看过了,你还要跟我说多少遍?阿禾在官坊做得老好了,要是我也有手艺我早就去了,还在这跟你耕田?”

    “有人见不得俺们过点好日子啊。”

    “咋?”

    男人四下看了看,发现没人之后低声说道:“前几日,我去阿禾做工的地方远远的看了水转大纺车。我听到有人说什么男主内女主外的话,他们说不能放任女人出来抛头露面。”

    婶子听得心头火起,也不忘反驳男人:“男主外女主内。什么狗屁的道理。阿禾官坊做工招谁惹谁了?是谁,你说,看我不撕烂他的嘴。也不看看男人做不做得来纺织,拿得来细丝吗?分得清染料吗?”

    男人叠声儿说:“别气别气。又不是我说的。”

    男人赶忙告诉她后续。

    纺织官坊那边一直有人盯紧了水转大纺车,一旦看到可疑的人立刻就将其抓住。那两个说话的人几次三番在女工下值的时候等着,又特地去水转大纺车那儿,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

    被抓后的事儿,也是男人听别人说的。

    两人自称为儒家弟子,见不得牝鸡司晨的事儿。竟然直接到女工下值的地方劝她们不要再在官坊上值。

    婶子只觉得荒谬。

    “活不起了?是官府征召的,怎么不去找官府?欺软怕硬的家伙。”

    男人也觉得这两个人很是玄妙。

    官坊当然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秦律严苛,妨碍官坊役使的行为属于重罪。

    两个脑子不太好的儒生煽动女子拒绝上值,被认定为“乱法”和“匿户”,他们被判处“赀罚”(罚款财产)、“城旦舂”(苦役)。

    他们的行为影响不大,不然真的可以判处死刑。

    因为他们宣称自己是儒家弟子,便有人将此事禀告给了咸阳儒家的领头人淳于越。

    淳于越天塌了。

    他本来琢磨着始皇帝让扶苏开始办实事,他们儒家要好好争取这位即有希望继承大统、又偏向儒家的长公子。儒家已经开罪始皇帝了,不能再在政治领域无人占领。

    儒家虽然备受打压,但儒家弟子的人数其实并不算少。

    如今法家一家独大,大秦奉行以吏为师,朝野上下官吏几乎都出身法家。儒家比不上法家显赫,和曾经并列为显学的墨家相比,又好上不少。

    毕竟墨家,可是连组织都断裂了啊。一分为三,相里墨又被大秦收编,很难继续传承。虽然如今背靠神使占领一席之地,未来却是未可知的。

    淳于越好不容易带着一些弟子挤进了扶苏的抚农工作,正与关中三老展开亲切和蔼的问候,磋商种麦事宜,暗搓搓在宣传口为扶苏造势。

    什么“宿根越冬乃得嘉穗,犹君子守节终遇明时”。

    什么“公子施仁政于井陌”。

    儒家和三老简直有无穷无尽的话可说。

    首先,三老是秦在县、乡设置的基层教化官吏,主要负责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三老一般来说由地方上年高德劭、品行端正、有威望的长者担任。

    那可不是巧了。

    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正是“教化”,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强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儒家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尤其是孝悌、仁义、忠信等伦理规范,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三老作为地方道德楷模和乡贤的角色定位,完美契合儒家对“君子”、“贤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理想。

    儒家和三老之间存在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

    淳于越借此机会打入了关中基层。他正派遣麾下弟子一个个驻扎乡里,为扶苏公子的大计添砖加瓦,怎料竟然有儒生敢在始皇帝眼皮底下做这等事。

    “愚不可及!”淳于越愤怒。

    始皇帝这个人,极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大秦推行“泰半之赋”,迫使男女共同承担经济压力。秦律中也明确规定在刺绣等精细工种上“女子一人当男子一人”,赋予了女子与男同等的生产价值认定。

    秦律对女性财产和婚姻的保护更是罕见。尽管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女子的劳动力的压榨。

    法家、墨家难道不赞成女主内男主外吗?他们当然赞同。

    但在始皇帝眼里,一个女人就是一个源源不断提供劳力和生产财富的人。

    要是真被关进家里,始皇帝才是呕死了。

    淳于越捏着鼻子捞了两个蠢货一把,然后把人打包回老家了。

    男人又说道:“这个淳于博士也很奇怪,听说他买了很多母鸡喂养在家里,也不知道干什么。”

    婶子抖了抖蓑衣上的雪:“管他呢。他都去捞人了还能是什么好货?”

    “三老对他啊可尊敬了。”

    “咱家可是有女儿的,真让他说的那样女主内,咱女儿日子就难过了。我还想等女儿再大一点让她跟阿禾学刺绣,再进官坊去。”

    “那官坊还招人?”

    “阿禾说她的上官说了,官坊会从咸阳开到其他地方。咱们早做准备,准没错。”

    “欸欸。”男人讷讷应是,又说道:“弄完这一道咱就回家。”

    大雪绵密,寒风冷肃,两人心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他们身后的夯土官道上,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奔向咸阳宫中——

    作者有话说:贝贝们,俺周四要和朋友出去旅游。接下来一周都在路上,更新有点困难。[求你了][求你了]

    今天晚上还有一章,明天也有。

    下一章给大家发点红包。[求求你了][求求你了][求求你了][求求你了]

    第46章 一千营养液加更

    章台宫的铜兽在寒气中寥寥生起白雾, 始皇帝案前的奏折堆积成了小山。

    从竹简换成纸张,确实节省了很多处理政事的时间。始皇帝还没有体会到纸张的其余妙用,但仅此一点也足够他放松许多。

    林凤至目前产量不高, 不能全面供给官府,只能先仅供始皇帝使用。

    始皇帝召见了扶苏。

    扶苏近日来为种植冬麦的事忙得不可开交。亲自上手了农耕事宜之后, 才发现这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他作为长公子,自幼生长在于咸阳宫阙, 接触的是典籍、儒生、权谋和礼乐。

    他直接面对了大秦最广大的群体——农民。播种、管理、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汗水。他深刻体会到农民在沉重赋税和徭役压力下维持生计的不易, 这远比奏章上的数字更能触动心灵。

    曾经书本上的“重农”思想变成了具体的行动。秦以耕战立国, 粮食是支撑庞大帝国机器的绝对命脉。亲自参与粮食生产,让他切肤感受到农业对于国家存续和强大的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