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第8/17页)
余粮和钱去尝试新鲜东西。
阿禾笑着应了,又把学室的事情告知了婶子。
婶子心中感慨万千,抹了抹泪,一个劲儿地说:“阿禾,你熬出来了。太好了。”
“是啊,这日子太好了。婶子,我们都熬出来了。”
第45章 阿禾抱着女儿回家,婶子……
阿禾抱着女儿回家, 婶子搓了搓脸,看了看天,嘱咐年纪不算大的孩子好好待在家中, 关上门往田地里去了。
天上的大雪似鹅毛,飘飘荡荡落入人间。
婶子紧了紧身上的蓑衣, 在纷飞的雪花中看见自家男人用柴耙将雪压紧压实。也不止是他在干活儿,土地上一个个黔首沉默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你咋来了?”男人看见了她。
婶子连忙去捡起田埂上的农具接着干下去:“阿禾把孩子接回去了, 我寻思着来看看你。”
男人说不出什么甜蜜的话, 只默默擦拭脸上的汗水, 又开始干活。
“农官怎么说的?这么大的雪,我看这秧苗都怕给冻死了哩。”
男人珍惜地从怀里摸出一张纸:“你再看看,我应该没弄错。农官说了下雪要把雪压实, 这样麦子根部就不受冻害,来年春天还可以化成水滋养。”
男人眼前再一次浮现那日被三老叫去的景象。
三老们说, 根据陛下旨意,若是他们愿意在今年试种冬麦,可以免除一年的田租和口赋,若是照料得宜丰收了, 还可以进爵一级。
麦种和农具,官府可以提供。
大秦皇室,在百姓当中还是有信用的。
男人应下了。
男人当时还不懂为什么要种冬麦, 后来才听说是上头的高官贵族们喜欢吃麦子做的饭食。他起初还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吃麦饭。
直到在三老那里看到了麦做的面条才恍然。原来街口设立的石磨盘是为了麦子的种植而做的准备。
咸阳市亭的麦子价格居高不下。
为此,一些目光短浅的人高价将麦种卖出,而后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后来,他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农官,他们用最平实的语言告诉他改良过后的直辕犁怎么用, 耧车怎么使,麦种要放到什么样的深度才是最合适的,怕他们记不住,又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纸。
是的,一张“纸”。
比竹简和布帛轻,更容易携带。
上面写的也不是字,而是一幅幅关于种植麦子的图画。
男人小心翼翼地保存着那张纸。
麦子开始发芽,男人见到的大官儿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确定是大官儿呢,那些农官毕恭毕敬,三老不置一言。他们团团将那大官围住,那大官不顾田地的泥泞,走到正在劳作的男人身边问了他好多话。
男人依旧记得那天大官儿跟他说了什么,他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跟妻子说过很多次。
他听到那些农官叫那衣着锦绣的大官扶苏公子。
扶苏公子,男人咀嚼着这个名字。
然后恍然大悟,他是陛下的长子。
他听到农官们向扶苏公子汇报工作,说进展良好,扶苏公子亦说农官辛苦。
说来说去,最后总是拐到两个人身上去。
一个是陛下。
扶苏公子常说道:“陛下常忧民食,诸君勤耕即为报国也。”
扶苏公子说陛下圣德,陛下赐稼。
他所有为黔首争取的权益,都是陛下特许的。
男人听得多了,也渐渐对陛下改观。
长期的战乱导致民生凋敝,咸阳虽然是大秦的都城,但作为普通百姓,对战争也有些厌恶和恐惧。
大秦结束了战乱,天下黔首都开始期待安宁、不用兵革的日子。
但秦法轻罪重罚,连坐、徒刑使得不通律法的黔首们动辄触犯法律。繁重的徭役也让不少人喘不过气来。
百姓们惊觉,怎么统一了还是没有好日子过?大秦关中地带还好,毕竟是老秦人的基本盘。六国遗民才是反抗最为激烈的群体,亡国之恨不说,大秦甚至没有一丝对黔首的安抚。
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不满的情绪开始蔓延。
男人常常在路过咸阳迁入的十二万六国豪强宅邸时听到他们的抱怨之语。
起初男人是愤怒的,他甚至想过找官府将他们抓起来,但又怕牵连自身。后来日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始皇帝统一六国了,怎么他们老秦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男人再路过六国豪强的宅邸时,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心境了。
现下,他的心中又燃起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对陛下的尊崇。
以及对扶苏公子他们提到的另一个人的爱戴。
神使。
男人听说过神使的赫赫威名。
在始皇帝东巡结束回到咸阳时,他远远的瞧见神使的车架。当神使从车上下来时,他觉得那不就是个年纪轻轻的少女吗?
跟他儿女差不多大的年纪,确实始皇帝的座上宾。
不得了嘞。
从她进入咸阳起,他身边的人都在因为她而改变。
他邻居和离的阿禾,进入了因她而开设的纺织官坊,里面的织布机啊什么的,阿禾说织得布匹比原来官坊还要快、还要长、还要宽。
关键是价格没有变。
今年是个丰年,婶子也舍得去买一匹布为家里人做身新衣了。
再后来,就是廉价铁农具的出售。新式的铁农具很好,但男人家里不富裕,买不起新的。好在因为新农具价格便宜,把以前农具的价格打得更低了。
他拿着铁农具,收割得比以往更快,收获也是。所以说,是个丰年哪。
扶苏公子说,这次种冬麦,是由神使提出的。
为此,她召集墨家、农家弟子,做出新的适合耕种的农具,问询和收集种植冬麦的信息。怕有人忘记,特地做出一种名为纸的东西,将其用图画的形式映在纸上,方便黔首们对照。
婶子伸手轻轻在薄软的纸张上一摸:“不得了哩。我都看的懂了。”
一张白纸,几乎要卖出天价。
这哪儿是他们普通人家受用得起的?
说完她又打了男人胳膊一下:“赶紧收起来,雪化在上面怎么办?仔细弄坏了。”
“发纸的农官告诉我,神使说,明年会招很多人去做纸。她要把纸的价格打下来。你说能不能抽到我去服役?”
婶子摇了摇头:“和神使沾边儿的都是好事。从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哪儿轮得到我们。对门老陈家在骊山服役,伙食都好上不少了。”
前几年男人也去骊山修过陵墓,他叹了口气:“没事儿,咱把麦子种好也行。”
两人哼哧哼哧压实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