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第6/17页)

  那样一来,战马的机动性、持久力、载重能力远超匈奴,秦军也可以发起更远距离、更快速的奔袭。

    何愁北地无战功?

    一众人眼睛发亮地看着林凤至,眼里满是对军功的渴望。几乎在用眼神恳求林凤至快点儿把马蹄铁做出来。

    林凤至看乐了。

    “这样,我画个图样,让之前做马镫的工匠去研究。左右骊山有高炉产出钢铁。”到时,她也可以一起为他们请功。

    说完,她又骑上马,再次感受到了加了马镫的稳当。

    “驾——”

    众人紧随其后。

    林凤至甫一到陵区,就直奔陶俑制作的区域,同一名制作陶俑的少年郎说话。

    她依旧不死心地认为自己回去的路藏在兵马俑的完成之中。

    等马术再熟练些,她还会考虑绕骊山陵区走个七八十遍。

    她几乎天天都来,陶俑区的民夫和刑徒都眼熟她了,知晓她的身份不一般,在她搭话时也不敢不应。

    她现在也浅浅地了解了兵马俑的制作过程。

    首先,精选骊山附近的黏土,淘洗去除其中的砂石杂质,再加入石英砂增强耐火性,反复捶打提升黏土的可塑性。陶俑躯干部分以模制法制作成椭圆状状的空心基体,减少开裂的风险,头部、四肢则以单独的模具压出雏形。

    随后,在粗坯表面覆盖细泥层,手工雕刻铠甲甲片、衣褶纹理;面部通过“贴塑、刻划”技术制作胡须、发髻,眼睛、唇形等神态特征需个性化雕刻,实现“千人千面”。

    制作好的俑坯阴干至含水量较低的状态,防止烧制爆裂。随后将俑坯倒置,也就是头朝下、脚向上的姿态放入陶窑,利用重心稳定原理避免塌陷。

    烧成后部件以陶泥粘接,躯干与手臂接合处嵌入竹钉或铁钉加固,接缝覆泥修饰。

    最后,先涂生漆作底,再用朱砂、石绿、铅白等矿物颜料分层绘制铠甲、服饰。

    一个完美的、有色彩的兵马俑便制成了。

    所以林凤至在陶俑区见到的兵马俑并非后世的土黄色和灰色,而是生动鲜艳的彩色。

    她搭话的少年郎在做基础性的工作。

    他在修补成年工匠雕刻铠甲纹理后留下的小裂缝。

    “你的阿父也是工匠,所以你才来骊山做工匠?”

    秦统一后从六国各地征集工匠,少年原是韩国人,随父兄迁徙至咸阳。他的父兄也在陶俑区中制作陶俑,做的活儿比他精细。

    少年郎沉默地点点头,林凤至正待说上两句,一个护卫上前在她耳边低声说道:“神使,扶苏公子来了。”

    她闻言望去,只见大秦著名的长公子穿着玄色右衽窄袖袍,腰间以玉饰点缀。

    恍然如萧瑟秋季中一点温润的风雅。

    来人微微提起些许笑意,唤道:“神使。”——

    作者有话说:*中国古代石磨盘研究_曾慧芳

    第44章 时间大法

    得知扶苏的来意后, 林凤至仔细看了看扶苏递过来的竹简。她心中惊讶,不由得猜测始皇帝是不是真的要培养扶苏做继承人。

    正史上他直到最后才决定让扶苏继位。

    别管扶苏有没有继位,至少最后嬴政的选择是他的长子。

    扶苏计划在关中老秦腹地试点种植冬麦。此外还联合治粟内史派来的农官尽量地了解冬麦的习性, 让几人将其编成简册,预备着派遣小吏下乡诵读讲解。

    此外, 为了激励黔首试种冬麦,可免次年口赋, 丰收者可额外赐爵一级。若遇灾歉收, 准许以麦田抵减当年徭役。

    他还打算邀请关中三老参与督导, 试图利用三老的乡土威信劝导农民。

    对于官员,他将推广成效纳入县令考课,增产者记为“最”, 惩罚却几近于无。

    他深知麦饭难咽,将在咸阳城和渭水河畔增设石磨和水力磨盘。

    扶苏此番前来, 就是为石磨盘和水力磨盘而来。

    石磨盘这东西并不稀罕,咸阳宫中早就有了。稀罕的是林凤至这儿的石磨盘做过改良,研磨小麦能更快更细腻。水力磨盘就更不用说了,连墨家弟子都为此震惊, 只怕到时树立在渭河河畔,不知多少人会来凑热闹。

    林凤至看完他的计划,只能说扶苏不愧是以“仁德”著称。

    “公子的计划已经十分完备, 石磨盘和水力磨盘的制作方法我也绝不藏私。”林凤至说道,仁德是件好事,只是不知道最终冬麦的推行结果如何。

    想必始皇帝也很想看看自己的长子能力如何。

    “我那儿有一些农家弟子,近日也在研究冬麦,做出了一个方便耕种的东西,也就是改良的直辕犁。公子若是需要, 不论人还是物,尽可带走。”

    林凤至对始皇帝给扶苏的考验没有兴趣,但既然冬麦推广的活儿到了扶苏的手上,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吃得好,林凤至索性将许刍等人交予扶苏。

    他们近来翻阅不少典籍,《吕氏春秋》的《上农》四篇、《管子》、《孟子》都被翻遍了。

    倒也总结出来不少好东西。

    因为关中也有一些人种植麦子,还特地去黔首家中闻讯种植麦子的注意事项。

    走访了几处,收获颇多。

    她不通农事,却把对方的付出记在心里,如今正逢扶苏推行冬麦,何不乘势而为?

    扶苏拱手作揖:“扶苏替天下黎庶谢过神使。”

    林凤至摆摆手,她不是知识的生产者,她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搬运工勤勤恳恳哼哧哼哧地拿出跨时代的产物,在寻找回家路途之余抱着来都来了又暂时没法走的心,一点点地改变大秦。

    咸阳是经受惠及最迅速和最大的地方。

    纺织官坊落地,因为规模不小,吸纳了咸阳城及周边村镇的女性成为纺织女工。

    官坊之中,除了斜织机以外,花楼织机、水转大纺车也在楚墨和相里墨的通力合作之下相继落地。

    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

    咸阳对生丝、麻和染料的需求激增,不少黔首下定决心来年种植桑蚕和苎麻。此外,缫丝、绩麻等相关的初加工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充足且廉价的布匹供应,也使得黔首穿衣成本降低。

    巨量布匹除了流于市场,还被制成了秦军的军衣、帐篷或者旗帜,提升了兵卒的保暖和基本装备,最直接的,便是秦军的士气更加高昂了。

    纺织官坊的巨大成功,为国库带来了庞大的赋税。

    始皇帝再一次将目光放到了墨家身上。花楼织机、水转大纺车为大秦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近乎颠覆性的财富,嬴政重新开始评估墨家技术的价值。

    在他看来,只要能增强国力,何乐而不为。

    大秦的赋税来源主要有三,一是田租和口赋,口赋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二是徭役这种隐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