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不想当皇帝!: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孤不想当皇帝!》 60-70(第13/44页)

育,读书识字。

    虽说不如京城,但起码识字就会高人一等。以后在荒北找个修车扛水泥的工作也好养活自己。

    不仅如此,很多底层衙差还把家人送进荒北,自己留在高州当差,为晋王效力。

    以至于现在吃太饱,穿太暖,他们连几个铜板都懒得贪。更别说倒卖粮食,这会儿大家都收到晋王殿下的命令,得知晋王要打击那些背叛自己的商人,还有赵家的地头蛇势力。

    官府自然要身体力行去支持。毕竟衙差们谁没被这些势力欺负过,正好跟着晋王殿下一起出口气。

    于是乡民们喜气洋洋如过大年背着低价粮,满面红光回村,衙差们卖力称粮,只多不少。

    让乡民们都对衙差改观,产生好感。

    等小麦卖没了。

    高州县令就开始设火炉,蒸炉,炒锅,衙差在街上熟练地炒土豆,蒸土豆番薯,当然玉米比较贵一点,不能随便卖。

    大多数都被衙门和米铺留下来当菜卖给有钱人。

    这些都在被允许的范围,南青自然不会去计较。

    没赶上第一波低价粮的乡民们,急得眼睛通红,差点哭出来。

    已经有人跪倒在地上崩溃喊叫:“俺没吃的可以,可我家里的孩子还饿着。”

    “我这腿怎么就不能快点!”

    这批乡民明显是来自更偏僻更远的地方。

    高州县令皱眉喝斥:“吵什么吵,没有小麦,还有土豆,土豆比小麦好吃多了,更容易消化。”

    “再不济还有红薯。”

    他一喊,原本陷入绝望的乡民流着鼻涕望着他。

    衙差们实在见不得有人在米铺那么邋遢,直接拎出来一袋子的土豆丢到乡民脚下。

    “免费赏你们了。”

    “拿到快滚!”

    “别耽误我们发粮。”

    这次衙差们演都不演了。连钱都不看,见到多少就收多少,然后就麻溜一小袋子在地上。

    因为快到中午饭了。

    听说邮局食堂今天有羊肉,他们怕去晚了连块肉沫都抢不到。

    毕竟衙门二十多张嘴,只会往多了吃。

    这批乡民们已经懵了。

    有的没给钱,就领到一袋子土豆。他们不少人抱着土豆,呆呆地站着,显然还没反应过来,平常横行霸道的官爷,怎么突然间发善心了?

    而且高州县令剥了个土豆,撒上珍贵的辣椒面,就着一口,满嘴吃得香喷喷。

    衙差不解道:“大人,您再吃就吃饱了。”

    “待会不吃羊肉了?”

    “我就吃一个。”高州县令吃完,摸了摸肚子,满脸后悔道:“本官大意了,忘记这土豆子太耐饱了。”

    “那感情好,小的们待会替您多吃几口。”衙差打趣道。

    高州县令哭笑不得。

    乡民们闻到土豆的味道,纷纷咽口水,领到土豆的人都迫不及待往家里赶,刚刚土豆的做法,他们已经记下来了。

    水煮就好吃!

    土豆的吃法瞬间推销出去了。

    还有烤红薯,一烤,整条街都围满了人。

    连衣着鲜亮的人都忍不住挤在一起凑热闹,显然烤红薯的香气,就在宣告天下,它能吃,并且很美味。

    之后的人更是逮着红薯买。

    就这样几天下来,乡民得到了低价粮,填饱肚子。

    衙差和县令办好晋王的任务。双方都皆大欢喜。

    只有囤积大米的商人苦哈哈着脸,纷纷去首府请赵家人帮忙出谋划策,以此抗击晋王的粮食制裁。

    而赵家人根本不认为一个满是荒芜资源不好的荒北,能种出塞满整个西北的粮食。

    没有西北再不济还有西南,东北,京城,总能将晋王的粮食都消耗光。

    晋王只是被背叛她的商人气疯了。才会出此下策。

    赵家人请来的文人墨客,都在制造舆论,安抚人心,还拉踩一波南青,批判南青是个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人。

    到底不如新帝宽洪海量!

    还顺带拍了一波马屁。

    除了这些制造舆论优势的人,其实西北还是有清醒的人,知道土豆红薯的产量,认为应该将前荒北商人抓起来送给晋王,好让晋王消消火,以免误伤粮价市场。

    而赵家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允许如此消极的话有存在的空间。

    所有人都认为优势在我。

    他们的判断实际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受限于当下的生产力,才误判了眼下的时势。

    南青拥有一百二十万公里的领地,数十万亩耕地量,第一次荒北粮仓大计划还大获丰收。

    产出至少两亿人的储备粮。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那些五谷不勤的人根本不知道,现在大梁和大姚加起来的中原人,顶多就一亿人。

    别看突人那么强悍,实际总人口也不过三百万人。

    何况南青还有明年的粮可以丰收,继续投入市场。

    赵家因此错判形势,开始盲目收购两府市面上的低价粮,有多少就多少。

    两州县令就跟泄闸似的,往市场倾销粮食,没有丁点库存。

    赵家联合西北商人有多少收购多少,然后再转移出去,甚至发到边境早就缺粮很久,已经靠麦麸度日的东北驻军。

    东北驻军还以为是朝廷有余粮给他们了。

    结果一打听才知道是晋王为了惩罚背叛自己的商人,大量倾销低价粮进西北。

    西北商人为了应对晋王的攻击,不得不大肆采购,再卖到其他地方来补贴自己的损失。

    继而让遥远国门的东北驻军,记住了,晋王、前太子、南青的名号。

    第64章 低价粮蝴蝶效应的细思极恐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 西北商人和赵家渐渐意识到不对劲,他们发现自己无论收购多少粮食,荒北就好像是个粮仓, 怎么搬都搬不完。

    不仅如此, 就连有钱人都渐渐改吃土豆。

    他们大米的市场萎缩的速度很快。

    甚至已经有人打退堂鼓了。认为与晋王打价格战简直是自寻死路。

    赵家眼看那些巴结自己的商人, 又开始见风使舵,当个墙头草。

    赵家直接命令首府和西北其他两个府, 封锁官道,宵禁, 严查低价粮。再将低价粮打上劣质粮的标签,说土豆是毒豆,说红薯是毒薯,玉米是毒玉米。

    还让人抬着所谓中毒的人招摇过市, 企图唬住不知情的人。

    起码有钱人的市场可以保下来。

    可是赵家和他们的拥趸不仅错估形势,更低估西北的贫富差距与民生状况。

    乡民们听说有毒,宁愿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