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综名著]小说家如何改变剧情》 90-100(第7/14页)
为这次又会被她拒绝,谁料珍妮一口答应:“好啊!”
“唉!看来只能……”
“等等!”
“你刚说什么?”
吉纳维芙瞪大了眼:“你同意了?”
“对,我同意了。”
这下轮到吉纳维芙手足无措,甚至问出很蠢的话:“你怎么同意了?”
“因为缺钱。”
“……”好充分,好强大的理由。
“正在筹备的杂志是什么情况?偏文学还是偏生活?”
“生活。”
“那定价就不易太高,比起杂志,做报纸的效果更好。”
“不行,我们走的是和《魅力巴黎》相同的定位。”
“同样的事情为何要做两遍?”
“……”
“大部分人是没耐心买第二本杂志的。”珍妮举起右手,比耶的食指与中指猛得合拢,“恕我直言,夏庞蒂埃夫妇不会对你和约翰手下留情。”
“这不是显而易见嘛!”
“那你还搞《魅力巴黎》的竞品?”是想和老同事连朋友都不得做了?
“这也是我筹备了两年的原因。”
“怕跟《魅力巴黎》对上?”
吉纳维芙点了点头,掏出一个金属小盒:“介意我来一根吗?”
珍妮把会议室的窗户打开:“请。”
吉纳维芙也没抽几口,一边叹气,一面在指尖缠绕细细的线:“夏庞蒂埃夫人带给我们很大压力。”
“看得出。”她是十九世纪的女魔头,提拔后辈,欣赏后辈,但不允许后辈失控或超过自己,“所以你拉约翰入伙是步漂亮的棋。”
吉纳维芙的苦笑更深了些:“我擅长统筹,他擅长挑刺。”
“差个擅长搞创意的把柱子立起。”珍妮比了个三脚架的手势,奇怪道,“为什么选我?”《魅力巴黎》在法国也算小有名气,吉纳维芙这杂志主编总不会连创意大师都招不到。
除非……
“夏庞蒂埃夫人挺霸道的。”
“基督山伯爵入股了夏庞蒂埃家的一半企业。”
“……”
“你的意思是……”她知道有爱德蒙在背后相助,但没料到对方是用这种方法,“我投稿前就……”
吉纳维芙点了点头:“他没料到你会选择《魅力巴黎》,更没料到你凭一书站稳脚跟。”
“哦!”珍妮的心里好受了些,“那他买的哪本杂志?”
“一本快停刊的口袋书。”吉纳维芙回办公室拿来样本,“原是给旅客准备,但销量不尽人意。”
“灵感是小本《圣经》。”珍妮的手算比较小的,拿着竟刚刚好,“不想厚度增加,就只能靠缩小字体。”
“对,这给印刷带来很大麻烦。”吉纳维芙叹了口气,“特点是随身携带,实际上比普通的杂志更难塞进行李箱。”而且还伤害眼睛。
“除了这本,他还入股了其它杂志。”
“这是拿钱打水漂啊!”
“总体上是赚了钱的,只不过回本还要一段时间。”吉纳维芙又抛出个重磅炸|弹,“除了杂志,他还买了出版社。”
“不会又是……”
“如果《魅力巴黎》不出版你的作品,他就自己去印。”
“……”
“珍妮。”
“嗯?”
“我觉得基督山伯爵不像在追求你,更像是有把柄在你手里。”
“是吗?”珍妮很认真道,“我咋不知自己捏着基督山伯爵的把柄。”她算了下基督山伯爵在这上面花的钱,“有一百万法郎吗?”
“这和抢劫有啥区别。”吉纳维芙夸张道,“但五十法郎是肯定有的。”基督山伯爵可真舍本啊!“对了,如果不搞《魅力巴黎》的竞品,我们的杂志到底要走什么的路子。”吉纳维芙放软了语气,“给个主意吧!创意主编。”
《魅力巴黎》也有时尚区和生活区,但占比不多,主打的还是小说诗歌。彼时的女读者黏着性强,沙龙也有读书环节,以小说为主的杂志只要打出名声,不搞让人三观炸裂的魔幻操作,销量是不用愁的,可以生活为主的杂志不同。
关注生活,需要学习各种技巧的都是什么人?中产主妇,富家女仆,帮衬家务的牧师子女如勃朗特三姐妹。
就算她们识文断字,空下的时间也多是读小说诗歌,不会选择生活杂志。真正让生活杂志大卖特卖的是在速食流行的十九世纪末,配合商品的打折卷、香水的试用装和发卡的赠品让主妇猛地加入购买大军。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不能挑起主妇的购买欲,谁能逼主妇不得不买?”
“孩子?”
“答对了。”
珍妮打了个响指:“没有比父母的钱更好赚的。”
吉纳维芙依然感到忧心忡忡:“可怎么能让孩子’逼‘父母订购杂志?且不会对杂志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有话说:吉纳维芙:找你真是太对了。
杂志上架后,珍妮疯狂给自家产品打广告。
第96章 第 96 章 漫画、习题、培养孩子的……
吉纳维芙苦思冥想着什么东西是孩子家长都喜欢的, 最后仍是看向珍妮:“你有头绪?”
“我以为着很明显了。”在鸡娃上,全世界的父母都一个样,“你知道为杂志付款的女性是什么样的, 她们的期待是什么。”
这话令吉纳维芙更痛苦了:“你指望孩子从杂志上学到东西?”那还要老师做什么?
然而珍妮一如既往地说服了她:“有多少孩子是能请家教的?有多少妇女是有教育资质的?”
请一个家教的成本是一千法郎/年,而巴黎的小职员年收约在一千二百法郎,家教是妥妥的豪门消费,比请厨娘, 男仆更能彰显主人财力。
注意,这里的家教还是相对便宜的女家教,有大学文凭的男家教要价更高。
除了在师资上的差距, 选学校, 老师也是门学问, 但很少有人精通此道。
珍妮记得19年的美国爆出过好莱坞明星为让孩子名校,委托机构为孩子制定特长生档案的丑闻。
十九世纪的欧洲肯定也有推荐制,但彼时的高校少, 专业少,老师们大小是个爵士,推荐的含金量又高又硬。久而久之,这便成了社交货币性的高级资源。即使你有幸认识名校老师,也难保证对方的专业与你儿女的未来发展正好对口, 更难保证认识的老师与专业对口的老师关系不错, 而不是牛顿和胡克般的“友谊深厚”。
不幸的是,在科技爆发的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旬,这种“友谊”非常普遍, 所以在鸡娃的领域,有片尚未开拓的蓝海。
珍妮说得头头是道,吉纳维芙则来了句:“你和汤德斯先生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