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50-60(第4/24页)

在纸张上面。小吏来回倒腾了好几趟,气喘吁吁道:“张御史,您明律法,请您核算,若此次依律征发徭役,会致使多少亩麦田荒废。据此算出一个确切之数。有此为凭,向陛下奏请暂缓徭役时,便不是空口无凭,而是有您精算之数据支撑,圣上据此方可做出精准决断。”

    张苍看着半人高的竹简为之默然。

    小吏殷勤地为他铺好纸张,研好磨,将毛笔递到他手中。

    张苍闭了闭眼,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当夜,张苍脚步虚浮地回了自己的宅邸。

    管家开门迎接他时,脸上带着喜色:“您终于回来了,今日李相、治粟内史都派人送了好些礼来,您快去看看。”

    张苍顿了顿,慢慢朝厅堂之内看过去,只见厅堂之内密密匝匝摆放着一石石的粟米,近前还有金银匣子。

    张苍倒吸了一口凉气,问道:“这是多少粟米?”

    管家喜气洋洋:“小人数过了,李相遣人送了一千石,治粟内史一千石,总共是是两千旦粟米,是您一年的俸禄。另外的金银匣子是李相送的,小人没打开,您且看看?”

    张苍打开一看,金银夺目的色彩眩目,他飞快地将其合上,喃喃自语:“这是要我干多少活?”

    张苍又看了看厅堂内的粟米和金银,纵然他不甚缺钱,心中也不免泛起一股喜悦。

    他好像也不是不能干。

    被金钱洗礼过的张苍有了新的变化。

    他开始主动找活儿。

    张苍设计了专门用于冬麦的统计账簿,分立细项:各县亩数、预估产、实收产、脱落损耗、人力工时、天气影响、入库实数、霉变损耗……十分详尽,使看者能一目了然,知其实效。

    冬麦开始收割之后,每日各县报来收取麦谷之“石数”。他就带着配给他的计吏,亲赴仓场,抽样核算。校验衡器,防止仓啬夫、田佐虚报或压报。所得之数,是为真正的“上计”依据。

    除此之外,他还注意到旧律针对粟稻,于新麦之晾晒、脱粒、防霉、仓储标准皆有不足。张苍请示之后,即刻研拟若干临时条令。急修《仓律》补充条令,规定新麦入库之水分、杂质标准,以及各类损耗的允许范围,使各级官吏有法可依,不致混乱。

    治粟内史每每路过他的工位,总用奇异的、欣赏的目光注视这个能力可靠、素养极高的御史。

    治粟内史摊开一本奏折,写下了今岁冬麦收获之喜。

    【陛下圣明,天佑大秦。关中千顷冬麦试种,赖陛下洪福,公子扶苏之辛劳,及百官黔首之用命,今已颗粒归仓,大获丰稔。初步核计,增收麦逾十万石,仓廪充盈,朝野震动。此乃陛下、神使高瞻远瞩之圣果】

    思及张苍发挥的作用和李斯对张苍近来的重用,他又在奏折的末尾着重提了张苍几句。

    【然,此次成功,非惟天时,亦在人事。御史丞张苍,借调至臣署,其于此事,厥功至伟,臣不敢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谨为其奏功:

    精算核验,功在求真。麦收之事,千头万绪,数据浩繁。张苍精通算数,制新式计簿,立核验之法。亲赴田垄仓场,持算筹而校石数,衡黍麦而督斤两。使各县所报之产量、损耗、入库之数,毫厘不差,皆为准绳。自此,冬麦之功过利弊,皆有实据可查,为陛下日后决断,奠定了万世不移之基石。

    张苍此人,才堪其用,学以致用,忠谨实干,乃国之干器。此次试种成功,其算数律法之才,于理财富国之大业,实有砥柱之功。臣昧死恳请陛下,不次拔擢,重用于庙堂之上。】

    治粟内史的请功立竿见影。

    张苍再次回到咸阳学宫讲课时,身上的头衔已经变了,他的俸禄也由两千石变为三千石,还有始皇帝赐下的御赐之物。

    李昭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模样,松了口气,心中的内疚也少了许多。

    其余人等见张苍因算术在冬麦中居功至伟,私底下找墨家的讲师拿了些算术题,看了两眼又默默合上。

    数学这种东西,不是说行就能行的。

    张苍的算术,真的很有东西。

    张苍的晋升总结为:我的丞相师兄,我的算术律法。

    学不来啊学不来。

    第53章 百越捷报,大秦官报,吕……

    初春时节, 咸阳尚且寒风料峭,岭南已经开始变得闷热。

    协助史禄修建灵渠后,章邯等人即刻奔赴战场。

    其实主要还是赤粟。赤粟严格把关火药的重量、配比和抛掷角度。

    其他人不明所以, 但看到火药带来的威力之后闭嘴惊艳。

    在这个移山开桥搭路只能依靠人力的时代,火药的惊天伟力大大地减少了人力在开凿上的运用。

    同时, 也让章邯、刘季等人再一次加强了对战百越速胜的信心。

    用上几人带来的火药之后,修建灵渠的速度快了不少。

    留下随同的墨家弟子协助灵渠修建事宜, 几人再度亮相百越, 便是在战场之上以待取得胜利。

    那日连绵的雨丝与山林间的瘴气混合, 织成一张粘稠的、令人呼吸困难的网。

    咸阳难得一见的参天古木遮天蔽日,藤蔓如蟒蛇般缠绕,林间暗处仿佛藏着无数双警惕的眼睛。

    秦军黑色的甲胄上凝结着水珠, 队伍在泥泞崎岖的小道上艰难前行,气氛虽然紧张, 但没有畏惧。

    新兵陈甲紧握着长戟,手指因用力而发白。他本是楚人,不,他现在也是秦人了, 所以他被征召为伐百越的士兵。

    但作为新兵,他不仅害怕那些神出鬼没、擅长吹箭和布置陷阱的越人猎手,更恐惧无孔不入的湿热。

    军中传言, 吸多了这瘴气,便会腹泻不止,浑身无力,最后烂死在异乡。恐惧的阴云一直缠绕着他的心脏。

    林中难以看见领头将军的身影,陈甲抬首时能看得见前方代表大秦的黑甲。他心中略略安定,想起听说南下而来的将军有药方可以缓解疟疾, 军中也备着大量的水陵,他悬着的心慢慢落下。

    前方是一处依山势而建的越人寨垒,木栅之后,隐约可见身影闪动,传来充满敌意的呼哨声。

    这是章邯精挑细选作为立威而用的越人寨垒。

    此处的领袖是译吁宋,他很年轻,但因为父亲的余荫,在其余越人部族也能说得上话。

    一名校尉啐了一口泥水,对章邯抱怨:“将军,地势太窄,大军展不开。强攻的话,弟兄们怕是要折损不少在这泥潭里。”

    章邯面色冷峻,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敌寨。

    他抬起手,声音沉稳而有力:“不必让将士们填这沟壑。让‘霹雳营’上前,让这些山野之民,见识一下何为天威。”

    所谓霹雳营,便是由墨家弟子赤粟在秦军中训练出来的专门运用火药的兵种。

    这也是章邯信心的来源。

    几名工兵在盾牌掩护下,迅速将几个沉重的陶罐埋设在寨门之下,引出一根浸了油脂的麻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