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第4/17页)

现场。

    她失了神、像幽魂一样走下车。

    黏土区里,一群赤膊少年正奋力捶打泥坯。

    汗珠从他们稚嫩的脊背滚落,渗入赭红色陶土。

    林凤至走过去,看见一个约莫少年正蹲着用掌心拍打陶马腿芯。陶马将深埋千年不为人见,却被他拍出细腻的肌理,进而无意中留下自己的指纹。

    多年后,考古学家会在超景深显微镜下发现这些指纹,这些直径不足五毫米的涡纹,如星辰刻印在时光里,宣告着这支地下军团竟由成年匠师与少年学徒共同托起。

    也就是那一枚枚留在兵马俑身上的指纹,未来会在某一个节目中播出,吸引她的到来,让她在兵马俑前莫名来到两千年前。

    林凤至似悲似喜。

    “师父说,泥要捶够三千下,气泡才消得净。”少年没注意到身边忽然多了个人,抹了把脸,泥点溅上他略显稚嫩的脸庞。

    他的脸庞稚嫩,声音也像在变声期的公鸭嗓。

    远处,一位老匠人正将陶俑双臂榫接躯干,指尖精准按压接缝。那正是指纹重叠最密集处。

    不知哪位少府的属官迎了上来,林凤至木然开口:“为什么会有这么年少的民夫服役?”

    “这个、”属官挠了挠头,为难道:“神使,大秦服役不看年纪。身高到了六尺五寸后要到官府登记,听任官府安排服役。”

    属官对这少年有印象,也查看过他的“傅籍”,是个还只有十三岁的少年。但是又能如何呢,他已经长到了六尺五寸。在秦律当中,他就是成年了。

    大秦少有按照年龄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上一次还是在长平之战的紧要时刻。秦昭襄王亲临河内地区,征发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入伍。

    林凤至在心中长叹一声,将这事儿记到心里。

    烧窑区如巨龙匍匐,数十座陶窑吞吐火舌。窑工赤脚踏在灼热土坯上,将浸油木签插入观火孔,他口中念念有词:“陶马需烧三日,火候过猛则爆裂。”

    热浪扭曲空气,一件刚出窑的跪射俑通体橙红,等待画工施彩。

    彩绘工坊内,民夫们研磨的矿物绽放出惊世之色,朱砂红如凝血,石青蓝似深海,骨粉白若初雪。

    一位画师以鼠须笔勾勒甲片,忽然叹息:“紫色最难定色,石青混了朱砂也易脱落”

    林凤至猛然想起后世出土的彩绘残片,原来这抹转瞬即逝的瑰丽,此刻正鲜活流淌于匠人笔尖。

    木工棚下,轮齿咬合的嘎吱声引林凤至驻足。

    匠人用墨斗弹线,将整木削成战车轮辐。

    神情姿态再认真不过。

    “每轮三十辐,差半分则车裂。”那少府属官在林凤至身边解释道。

    无怪乎人人都忍不住望她这儿瞧,唯有此处目不斜视。

    林凤至悄声走开,也怕打扰了对方工作。

    隔壁青铜坊火花四溅。

    少年合力抬起坩埚,铜液如金瀑注入剑范。

    淬火青烟腾起时,一柄长剑寒光乍现,刃口纹路如松针排列。少府属官见她目光停留,捡起一把淬炼好的青铜剑递给她。

    她忽然在剑身角落发现了暗刻的工匠姓名。

    【二十八年,工左水。】

    这一把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一名名为左水的工匠制作的。

    所谓的物勒工名,在此刻具象化了。

    林凤至一直在兵马俑的陶俑制作区待到夜幕降临之时。没有人敢问为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她要干什么。

    她一遍遍地在各大区域穿梭,越走越是焦虑焦急,似乎在找寻什么东西而不得。

    在民夫们听到鼓声去休息时,连护卫和少府属官都忍不住小声地问她:“神使,要不我们也帮你找找?”

    林凤至颓然地坐到地上,不对劲。怎么一点反应有没有?

    回家的通道呢?

    她望着变得空荡荡的、还未完工的兵马俑军阵,心里有些小小的失落。

    本来所谓的奇迹就从不是陶俑阵列的雄浑,而是普通人向永恒发起的冲锋。

    想到这一点,她很快又振作起来,心想说不定是因为兵马俑还没完工,她等得起!

    第43章 在秦时,北方的作物以粟……

    在秦时, 北方的作物以粟为主。秦人并不重视种麦、菽。

    在秦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黍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食之。”便体现了粟的重要地位。

    在秦之后, 汉代则以种植五谷为主,五谷一般是指黍、粟、麦、菽、稻。汉代以后被“菽粟”所代替, 黍的种植面积减少。

    直到唐代,北方全面实现小麦面食, 小麦才真正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由此可见, 扶苏任重而道远。

    不过扶苏本人却很乐观。

    他在始皇帝处蹭了一顿面食大全。他一边吃一边想, 人人都道麦饭难以下咽,也许是没有对应的工具。

    面条筋道、馒头香甜、包子暄软

    确实是美味的。

    他带着不解让人做了一碗麦饭,还特地叮嘱, 要寻常人的吃法。

    宫人虽困惑,却也依然照做。

    很快, 一碗原汁原味的麦饭呈上了扶苏的案几。

    扶苏仔细端详,小麦表面坚硬的种皮和麸皮未被去除,整粒蒸煮。

    他尝了一口,麦饭质地如嚼沙粒。

    扶苏皱着眉, 在宫人异样惊讶的神色中咽下了那口粗糙的麦饭。

    “公子、”宫人惊呼。

    扶苏喃喃自语:“怪道人人不愿食麦饭,如此粗粝,几乎要将我的喉咙划伤。若非是万不得已的境地, 谁愿意吃麦饭?”

    扶苏公子顿悟,他恍然明白自己在做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

    他不能仅仅是让黔首种植冬麦,还要将小麦变得好吃的方法教给他们。

    他知道农业辛劳,耕作一年的黔首必然希望有个好收成。既然如此,他就不能直接而轻率地决定让黔首种冬麦。

    最好能摸清冬麦的习性,将石磨、水力磨盘遍布咸阳城的街巷、渭水河畔。

    而这些谁最懂最清楚, 莫过于拿出折子的神使本人。

    但扶苏没有第一时间去找她,而是自己先找治粟内史要了两个农官了解农事,又亲自到咸阳街头巷尾走访、寻找安装石磨盘的合适地点,加上一些自己的对推行冬麦的想法,总结编撰成册、请示过始皇帝后才去骊山找林凤至。

    彼时林凤至已经调节好情绪,在护卫们的簇拥下骑着马前往陵区。

    加上马镫之后,她学骑马果然更快更稳当了。

    不知道护卫们找的哪个工匠,不仅把马镫加在马鞍两侧固定,还将马鞍鞍桥前后加高。前后鞍桥再加上马镫,整个将林凤至框在马背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