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薰的民国日常: 55-6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文薰的民国日常》 55-60(第3/16页)

    文薰上课上得晕头转向之时,已经说起了“再也不要出门开会”的胡话。

    她跟着大家庭一起生活,巧珍走了之后,王妈对她的事情更加上心,每天悉心照顾,也会准时准点叫她起床,是以从来没有出现过迟到的事。

    后来吃饭时,跟钱碧莹聊天,她还说起了郭滔先生之前的趣事。

    “有一回,辜老师去鄂省开会,独留郭先生一人在家。他们家里做事的婆子有些耳背,在一个周五的早上,以为郭先生休息,就放任他睡到了上午九点,后来还是学生们见没有老师上课,自己找上门才把郭先生敲起来。郭先生那天就精神恍惚,顶着鸡窝一样的脑袋给学生们上了一天的课。事后又是检讨,又是道歉,还曾在某期校刊上刊登了这回奇特经历的心路历程,分享给老师们用作经验教训。”

    听得还有如此趣事,文薰来了兴致,“有简报吗,或许阅览室内可有存档?”

    “阅览室有,我告诉你日期。”

    吃了饭,难得的休息时间,文薰便抓紧时间去阅览室寻找这期杂志了。

    郭滔先生不仅是国画高手,写起生活化的小品文也得心应手。哪怕是这等糗事,在他笔下也趣味连连,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令读者会心一笑。

    文薰读完这篇文章,除了对这类“教学事故”心有余悸外,脑海中还一直萦绕着郭先生在文章中最后一句写下的文字:

    “席梦思这种床垫于我而言太软,置身于其中,仿若进入一团云朵做的梦。”

    又据说,这篇文章流传出去后,令得席梦思的销量暴增。

    这便是“红人效应”了。

    别说那些支持郭先生的书迷、学生,哪怕是文薰,现在也想在家里备上一张席梦思床垫呢。

    说到“书迷”,近日,文薰也有书迷了。

    先是那群学生。在补课大计稍微缓下来的第二个星

    期,某个中午,她吃饭回来,发现办公室里围满了人。

    是以蔡云子为首的那些她比较熟稔的辩论社的学生。

    古老师不在,文薰便把学生们迎了进来。

    “你们怎么来了?”

    “想跟先生说话。您上周太忙了,我们都不好意思来打搅你。”

    “先生,这回开会好玩吗?”

    “我们去问了郭先生,他还不肯告诉我们呢。”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话,文薰仔细听着,有条理地回答。

    “好玩,但是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田文剑张开一张申江新报,圆乎乎的脸颊通红,“先生,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你了。”

    文薰仔细一看,发现上头刊登的正好是关于译者联盟会议的事,照片上是最后一天拍的那张合照。

    她和一众女士坐在第一排,第二排站立的男士中,霞章立在她身后,背着手,一本正经。

    文薰露出忍不住的浅笑。

    又听得蔡云子在耳边道:“先生,您的《伯莱恩小姐》翻译得真好。”

    文薰有种被认可的欣喜,“你们都看到啦。”

    傅全才迫不及待地回答,“看到了,我们都买了。”

    文薰才露出表情,蔡云子就笑道:“您别不好意思啊,可不光是为了支持您。我们愿意花钱,全然是因为这是一本好书。”

    洛巧仪道:“是啊,各大书店都写了大字报推荐。朗先生,您真的很厉害。”

    “我倒是没注意。”

    文薰自认为她在国内还不算有名,她出的第一本书,怎么会得到这样的优待?

    难道是莫家安排?

    来不及细想,蔡云子的声音又传过来,“我爸爸还说,要约时间采访你。”

    “是吗?”这也是个没听说过的消息。

    她上周闷头上课,好像因为无法分心,错过了很多身边的消息。

    回去了一问大嫂,得知:

    “是老爷的意思,也是太太一力经手的。”

    瑞芬虽然不揽功,但文薰知道,她和大哥肯定出力了,不由得又是感谢。

    瑞芬笑着拉住她的手:“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你出书,是给家里沾光去了,别多想。再说,你也真不能谢我,我最近都没管家事了。”

    文薰忙问:“怎么了,不舒服吗?”

    瑞芬点头,“请了大夫,说是身子有些不足,需要养养。”

    文薰恍然大悟,不藏私地分享起自己的经验:“我上回回舅家,也请了大夫把脉,还获得了一些食谱呢。”

    “是吗,怪不得最近你院子里吃饭那么讲究。”瑞芬笑着,不经意间转移话题,“欸,你那套书我也留了一本,有空啊,我也要瞻仰朗先生的大作。”

    文薰又被她夸张的用词夸得不好意思了。

    今天她打定主意料理私事,在去见了莫太太表示感谢后,还去找了二嫂琼玉。

    她们俩妯娌也是好久没有交流了。

    文薰主要是告诉琼玉在沪市见到宝瑶的事。琼玉在细问清楚后,多有感谢,又提出要请文薰吃饭。

    除此之外,在报纸上,也有议评员发表了对文薰译作的点评。

    大约她是新人,无甚名气,外界对她尚算包容,十篇文章里只有半篇恶评。

    也有一些报社过来为她做了两篇专访。

    同时,她还收到了许多由出版社转寄的,热情读者的来信。

    “朗先生的翻译作品和他人不同,光说注释的仔细便能使人惊喜。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决、解释文章中的每一个生词,且对两个世纪前的俚语做了合适的,同源的本土化翻译。一部十分令人惊喜的作品,期待先生的下次译作。”

    “没有男性视角的高高在上,只有对原作的深度共鸣。朗先生用平实生动的文字,将伯莱恩小姐在成长中发生的各种故事亲切道出,我们能看到一位勇敢的,努力寻求自身价值的姑娘。看完这个故事,我好像与这位来自英国两百年前的姑娘成为了朋友。非常感谢先生对这位少女人格的正视,以及与原作者同源的悲悯。”

    读者们的正面评价以及高度肯定,让文薰心中被注满了喜悦。

    这便是翻译工作能够获得的成就感。

    第57章 记秋季学期

    《伯莱恩小姐》给文薰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者们的好评和热情不仅鼓励到了她,也让更多出版社、报社之类的编辑找上了门。

    加上之前在沪市开会时认识的编辑,文薰手里已经有了不少的人脉。她将名片用心收好,觉着,说不定往后哪一天就能用上。

    进入文坛至今,除开译者联盟,在《伯莱恩小姐》成功出版一事上,文薰受长辈之益良多。老师朋友帮她,朗家的父母帮她,莫家的公婆也帮她……或许在他们眼里,已经成家立业的文薰依旧是孩子。

    这种爱护既是关心,也是囚笼。文薰十分明白,她不可能一辈子在亲朋们的照看下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