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90-100(第19/23页)

夹杂的审慎。

    蔡邕目光平和地扫过静室,落在荀爽身上,微微颔首,唇边漾开一丝浅笑:“慈明兄,多年不见,風采依旧。”

    他又看向一旁同样起身行礼的谢均,眼中带着温和的赞许。

    谢乔适时开口解释:“时间紧迫,谢均天资聪颖,又有慈明先生倾囊相授,本已是极大助力。但对手毕竟是康成公,多一位大儒从旁指点,或许能多觅得几分胜算。”

    “伯喈先生在古文经学,尤其《左传》、音律、文字训诂上的造诣,当世罕有其匹,或可与慈明先生所长互为补充。”

    她这话既抬举了蔡邕,也

    顾及了荀爽的面子,点明了请蔡邕来的实际用意——补強短板,力求万全。

    荀爽捋须的手微微一顿,目光在蔡邕和谢乔之间转了转。

    他明白了谢乔的意思。

    郑玄学究天人,经学驳杂精深,自己虽有信心,但若能得蔡邕之助,确实把握更大。

    尤其是蔡邕精通的那些领域,恰恰也是郑玄常引以为据之处。

    只是,同教一人,方法、侧重难免有异,七日之内,能协调好吗?

    他看向蔡邕,神色郑重了许多:“只是时间仓促,你我二人同授,恐……”

    蔡邕摆了摆手,神态自若:“慈明兄不必过虑。你我治学,虽偶有路径之别,然大道同归。”

    “如今目标一致,皆为助此子应对康成公,老夫自当全力配合,查漏补缺,绝不干扰慈明兄的主导。”

    他看向谢均,目光变得锐利了些:“谢小郎君,接下来七日,怕是要更苦了。”

    谢均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能得两位先生同时指教,均三生有幸,再苦再累,亦不敢有丝毫懈怠!”

    荀爽见蔡邕姿态放得坦荡,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打消了。

    两位当世顶尖的大儒,为了同一个目标,即将在这小小的静室内,联手锻造一件或许能震惊天下的“作品”。

    他重新坐下,眼神比之前更加坚定。“好!既如此,伯喈兄,请!”

    蔡邕的到来,不仅仅是注入了新的力量,更像是在原本紧绷的弓弦上,又增加了一道强劲的助力。

    谢乔悄悄退了出去,轻轻掩上门。

    能做的她都做了。顶配的老师请来了,剩下的,就看谢均自己,以及这看似不可能的七天了。

    蔡邕与荀爽,虽同为声名显赫的大儒,然治学之路与侧重之处,却各有千秋。

    荀爽更重宏大框架的构建,善于把握经义的整体脉络。蔡邕则于细微处见真章,对字句的训诂考辨尤为精深。

    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形成了默契,联手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对郑玄的整个学术体系进行彻底的剖析。

    荀爽负责搭建骨架,让谢均理解郑玄思想的核心逻辑。蔡邕则负责填充血肉,于细枝末节处反复打磨谢均的应对。

    这般全方位的锤炼,旨在不留任何明显的短板。

    在两位大儒的指导下,谢均开始展现出他那知己知彼的优势。

    他不仅仅能准确复述郑玄的核心观点,例如郑玄对于《周礼》的整体构想,或是其在《毛诗》笺注中对特定诗篇的独到见解,这已让荀爽刮目相看,暗自点头。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起郑玄的语气神态。那略带沙哑却掷地有声的语调,阐述观点时微微扬起的下颌,仿佛郑玄其人亲临。

    甚至连郑玄辩论时的独特节奏——那种先慢后快,层层推进,最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定论的風格,他也能把握得八九不离十。

    他甚至能模仿郑玄在引述关键经文前,那标志性的、略显悠长的停顿,以及在驳斥对方观点时,语速陡然加快,字字珠玑的压迫感。

    有时,他还会不自觉地带出郑玄一些不易察觉的口头禅,比如在阐述某个得意观点后,习惯性地加上一句“此乃通儒之见”。

    或是在引经据典前,那一声轻微得几乎听不见的清嗓,仿佛在整理思绪,又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权威。

    又或是在阐述关键论点时,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炯炯,仿佛要将自己的见解深深镌刻入听者心中。

    偶尔,谢均还会不自觉地带出郑玄在陷入深思时,食指无意识轻叩桌案的细微动作,或是那句在辩论胶着时常说的“此论,容老夫三思”。

    这细致入微的模仿,让一旁的蔡邕与荀爽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惊异。荀爽抚须赞叹:“不仅得其言,更得其神!此子若非亲炙康成公,断难至此!”

    蔡邕则更关注细节,补充道:“慈明兄所言极是。方才他引《毛诗》为例,那音韵顿挫,与伯喈公(指郑玄)如出一辙,尤其在几个古音字的处理上,分毫不差。此等模仿,非朝夕之功,更需过人之悟性。”

    两人啧啧称奇,对谢均的潜力又高看了几分。

    于是,蔡邕与荀爽对视一眼,心中有了计较,便轮流扮演起郑玄的角色。

    “谢小郎君,”荀爽此刻已完全代入郑玄,声调沉稳,带着一丝考较,“你方才所言《尚书》大义,固然有理,但若依老夫之见,孔壁古文与今文之争,其核心在于传承之正朔。你如何看待其中微言大义的失传与重构?”

    他模仿着郑玄惯有的姿态,一手轻捋胡须,一手置于膝上。

    谢均深吸一口气,眼神一凛,竟也学着郑玄的样子,微微颔首:“依晚辈浅见,康成公于此,当会言及……”

    他迅速组织语言,从郑玄的著作和治学风格出发,阐述己方观点。

    “然也,”蔡邕接过话头,目光锐利如鹰,语气也变得如同郑玄般严谨,“康成公于《左传》用力最勤,其注疏常引杜元凯之说,亦不废贾逵、服虔之长。若他对你方才对僖公二十四年‘郑伯克段于鄢’一句的阐释提出质疑,认为你割裂了经文与传注的内在联系,你当如何自辩?”

    蔡邕甚至模仿了郑玄在诘问时,习惯性地将身体重心略微移向一侧的姿态。

    一场场高强度的模拟辩论,就这样在静室内激烈展开。谢均凝神,时而蹙眉,时而眼中精光一闪,竟真的仿佛与郑玄隔空对话。

    他时而引经据典,条分缕析。时而模仿郑玄的口吻,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权威,反诘回去,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竟也应对得有模有样。

    起初,面对两位大儒扮演的“郑玄”,谢均常常被问得措手不及,哑口无言。

    那些刁钻的角度,严密的逻辑,让他屡屡陷入困境。每一次失败,都成为他汲取经验、调整策略的宝贵食粮。他迅速学习着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思路清晰,如何寻找对方论证中的缝隙。

    就在一次模拟辩论陷入僵局时,谢均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彼时,蔡邕所饰的“郑玄”,正就《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引经据典,层层追问,其言辞之犀利,逻辑之严密,几乎将谢均逼入死角。谢均额角已渗出细汗,他搜肠刮肚,试图从郑玄的经学体系中寻找反击的理据,却发现对方的论述如同一个密不透风的圆环,无懈可击。他引述的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