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诸侯王之后: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成为诸侯王之后》 130-140(第4/12页)

。”

    “典籍室是大王大力促成的,上面挂大王的墨宝是理所应当的,若是挂上我的,我岂不是无功不受禄么。”颜漪依旧拒绝了百里漾的想法,“好了,我们进去吧。”

    百里漾见颜漪没有同意也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两人迈步朝着典籍室内里进去。

    典籍室分为三层,一楼主要是提供给借阅书籍的学子观书场地的阅览室以及借阅书籍登记的柜台。进门之后就是柜台,但百里漾没看到人,于是屈指轻轻敲了一下桌面。

    “来了来了,入典籍室先登记名姓。”一个声音从里面传来,很快架子后面就转出来一个穿着江都国学学子袍的年轻学子,他抱着一摞竹简先把它们一一放在架子上,回头匆匆看了百里漾与颜漪一眼说道,“登记簿子在柜台面上,如实登记,不得有假伪。”

    百里漾与颜漪见他暂时忙得没有空招呼他们,于是就“自力更生”在柜台上找到了登记簿子——一册竹简,打开一看,大概有一半的区域已经记载了人名、书名等信息,每一条的内容都很简洁,但该有的信息都不缺。

    从字迹可以看得出来,绝大部分的登记信息都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这个人应该是典籍室内负责登记的人员,估计就是那个年轻学子。少部分登记信息字迹不一,应该就是如百里漾与颜漪一般正巧遇上登记人员忙碌,只好自己动手登记了。

    百里漾取了笔递给颜漪,看着她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将笔递回来给自己。他接过笔,目光落在上面的“颜漪”二字,不由道:“七娘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颜漪道:“我可以写下自己的名姓,五郎若是写了自己的恐怕会吓到他们。”

    一般人看到“颜漪”两个字估计不会联想到江都王妃,但若是江都国学内的国学生看到“百里漾”三个字,恐怕立时就会想到江都王。“百里”可是国姓,在江都的地界怎么会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大王叫什么名字。

    为了不吓到人,百里漾只好提笔在登记簿子上写下了“崔五”二字。

    巧的是他刚搁笔,那名国学生正好忙活完了过来,看到上面未干的墨迹,两条浓密的眉毛皱起来,“崔五?这名字怎么看怎么像是假的,进入典籍室必须要登记真实名姓。”

    他一抬头看到百里漾与颜漪两人直接就吓到了,“是你们!”-

    作者有话说:更新了,求评论[可怜]

    第134章 有缘

    好一个浓眉大眼的标志小伙, 一双眼睛瞪圆看着有几分滑稽,意识到自己反应有点大了,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的后颈, 笑得有些憨厚,“兄台在学堂的辩论实是令人敬佩,我平生从未见过如兄台这般具有胆气、愿为妻子据理力争的英勇之士。”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百里漾在学堂以一敌众、大发神威最后大获全胜的敬佩与一点向往,同时内心也遗憾自己成为不了这样的人,他连在人前坚持心中所想都难以做到。

    “你我真是有缘, 竟在此处又遇见了兄台。”百里漾拱手笑道, “方才在学堂多谢兄台出言相助。”颜漪也浅浅行礼表示道谢。

    这位浓眉大眼的国学生赶紧回礼, 可不敢承百里漾与颜漪的道谢,连连摆手道:“我并未帮到二位什么, 二位不必言谢。”

    “在学堂时兄台是真心为我夫妻二人担忧着想,我二人自当言谢。”百里漾将国学生的慌乱看在眼里, 觉得这人真是一个实诚人,坚持道了谢。

    不管怎么说, 在当时学堂的那般情境之下, 这个国学生出来劝他退让的确是对他心存担忧, 以他的身份,卢绽那边若是小心眼的话,事后很难说会不会遭到卢绽等人的排挤和报复。虽然他站出来提醒的初衷是让百里漾忍让,但彼此素未相识的情况下,真正出于对百里漾与颜漪两人的担忧而出言提醒的,在当时只有他一个。其余人却更多是劝阻,因为害怕自己受到牵连或是站在反对百里漾的立场上进行的阻止。

    这位国学生自是当得百里漾与颜漪一声“谢”的。

    两边聊了几句,互通了姓名。

    百里漾还是说他叫“崔五”,颜漪是他新婚不足一年的妻子, 两人因仰慕江都国学以及郑经师的名望故而特意选在今日入国学旁听讲学以及参观游览。

    这次国学生并没有对百里漾的名字“崔五”表达看法,向二人拱手行礼后也说了自己的名姓。他自报家门说自己姓秦名致方,年方十九,祖籍怀郡,幼时随父母来到江都郡城讨生活,两年前考入江都国学,如今是国学乙班中的一名学生。在百里漾问到他缘何此时在典籍室时,他也很坦然地说自己是在完成学业功课之余在国学里给自己找了一份事情做,也就是在典籍室帮忙打下手,整理书简,登记一下人员借还书籍信息之类的。

    百里漾内心粗略算了算,按照秦致方的说法,也就是说他是十七岁就考入了江都国学,入学两年升至乙班。乍听之下好像并没有什么,可实际上按照江都国学的考入标准来说,十七年能考入已然很是了不得了,更别说两年就升到了乙班。

    有乙班自然就会有甲班、丙班之类的存在,但这里说的“甲、乙、丙”并不是用以区分优劣的,更多是代表国学生学业的进度。江都国学对于学生结业是有条件和标准了,要通几经以及每年每季的考课要取得什么等级的成绩才能算是完成学业从国学毕业出去入仕做官。

    也因此,甲、乙、丙班的存在是为了划分不同学业进度的国学生。一般来说,初入国学的学生都入丙班,通识一经并考课取得乙上及以上成绩的即可升入乙班,完成乙班的学业要求后便可升入甲班。其实这有点像是百里漾前世的年纪制,但是国学之中的甲乙丙班制一切以学生对经书典籍的研习程度为准,并非所有学生入学后都必须在丙班,也并非班里的学生都是年纪相仿的,如秦致方这样年纪轻的在乙班中也是少数,但三十岁的也有,大部分都是二十来岁。

    在这种制度之下,年龄不是划分甲乙丙班的依据,更不是结业的条件。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相应的考核,哪怕十六岁乃至十四岁结业都可以。但这种天才神童翻遍上下几百年都难以寻到一个,大部分能在二十五岁之前结业出国学入仕已经算是年少有为了,还有些则是三十岁了还在国学之中进修,成为“留级生”。

    为了避免过多的占用资源,“留级生”是不能一直“留级”下去的。江都国学的学制是五年,但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在五年内结业。为了照顾到这些学生,国学多预留了两年给他们,但是若在七年内学生还不能完成学业,国学只能对该生做清退处理了。

    依照这种制度,秦致方在国学生之中都算得上是极为优秀的了。优秀是个形容词,而很多形容词是对比出来的。

    秦致方的衣服是江都国学生的统一袍服,但是颜色已经褪了一些,边角位置更是呈现出一股发白起毛的迹象,这说明他的袍服是经常换洗、洗的次数过多导致的。他身上半点配饰都没有,露出来的手掌在关节、虎口处可以看到一些厚茧,说明他经常干活。再加上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自己的说法——父母都是普通百姓,在郡城里做着小生意,足以推测出他的家境确实不怎么富裕,衣食温饱是达到的,但是家中恐怕并没有太多的余钱供他读书。

    又是一个与傅殷一样,以平民之身考上江都国学的学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