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诸侯王之后: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成为诸侯王之后》 130-140(第3/12页)

却踌躇不敢上前的学生。

    百里漾转眼也看了一圈,那些学生触及到他的目光纷纷缩了回去,少有几个人被抓包了还能迅速镇定下来向他们颔首示意以示友好。

    “不管他们,他们不会来打扰我们的。”

    出了学堂争辩之事,他们很难不在江都国学之中出名,听说过他们的都会有好奇心。但他们都很好地克制住了这份好奇,关注但不过分,并没有到令人烦扰的地步,都很理性。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心有顾忌以至没有贸然迈出这一步,更多的是观望。

    “接下来有什么想去的地方?”走了一段路,国学各处也都逛的差不多了,行经一处走廊时,两人停下来歇脚,百里漾问道-

    作者有话说:今天写不完了[可怜]

    第133章 典籍室

    从他们来到江都国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三个时辰了, 两人跟参观景点似的一处处都几乎走过一遍了。百里漾一直都有注意颜漪的状态,担心她疲累或是饥渴,只是每次询问时颜漪都摇摇头表示自己状态还好。离得近了, 他能够感受到她今日的精神很愉悦,她在享受今日的这场国学之行。

    意识到这点,百里漾的心情也不由一起变得愉悦,唇角一直都是微微上扬的状态,眉眼也舒展, 任是谁都能够看得出他心情很好。

    那些一直在明里暗里观察者他们的江都国学之中的人见到这一幕不由松了一口气。至少, 从这样看的话, 大王与王妃对他们国学应该是没有什么特别不满意的。兴许今日过后,他们不会受到过多的责罚。

    说是微服来游玩听讲学的, 让他们平日里该如何就如何,只当两人是寻常来游学的学子, 可江都国学这边真的就能等闲视之?那是肯定不能的,别的不说, 若是因为他们的疏忽致使大王与王妃在国学之中有个一星半点的差错和损伤, 这一群人的脑袋都不够砍的。

    学监回去与祭酒等人商议了下, 真当做大王与王妃没来过是不可能的,但他们也不能出现打扰了二人的雅兴,只能安排人不远不近的缀着,若是真出了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他们也能及时出现处理。

    不过,除此之外,大家都在默默祈祷,类似学堂卢绽之类的事情可千万不要再出现了。

    “典籍室如何?据说江都国学的典籍室之中收录了不少前人先贤遗留下来的孤本以及一些从太学抄录而来的抄本,我想去看看。”颜漪稍稍思索之后便回答道。

    “典籍室啊。”百里漾想了一下, 他想到颜漪的嫁妆之中就有不少简牍帛书,平日里得闲时她的爱好之一便是读书,于是点点头,说道,“当初典籍室新建之时我曾经关注了一阵,褚氏等世族也带头捐赠了不少书籍,其中还有些他们珍藏的孤本,也值得一观。”

    这算是高皇帝建太学留下来的惯例了。当年建太学时,所有的世家大族都争先恐后地表示自己要为大衍的人才教育与培养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不止捐钱还捐物,其中不少家都将自家祖上珍藏的书籍捐献了出来。高皇帝感念他们的心意,对捐献最多的几家专门令人拟旨进行表彰。后来等到皇帝赐封百里漾等皇子之藩就国时,江都国等国要建国学,当地的世家大族也都纷纷捐钱捐物以表心意。

    百里漾尤其记得当初定安王那边要建定安国学时,褚之彦作为定安王的岳丈可是捐献了不少好东西过去。等到江都国学要建时,他啥也没说,也没有主动要求褚氏等家捐赠。等到要建典籍室时,褚之彦站出来表示愿尽绵薄之力,捐献了不少典籍进去。褚氏都表态了其他家也不能落后,也紧跟着捐了不少进去。

    后来百里漾对过之前褚氏给定安王捐赠的那些,不能说一模一样,但也有原来的八成。也勉强算是可以了,毕竟谁让褚之彦是定安王的老丈人呢,老丈人帮女婿,多天经地义的事。他到底是一个“外人”,怎么能比。

    “世族的孤本么。”闻言,颜漪的眼眸微微发亮,有些迫不及待,“那我们快过去吧。”

    典籍室建在江都国学的东南角,那处以人工挖出一片湖,引外面的活水注入,湖边有一片沿着蜿蜒小径铺开的湘妃竹林,林下置了几处凉亭,供学子休憩或读书习字。典籍室建在湖心位置,呈三层阁楼状,从岸边接以两座木桥连通。国学是读书育人之地,它的选址是闹中取静;典籍室为观书之所,位置更是静中之静。

    百里漾与颜漪过来时一路都没有遇上什么人,想来是新年国学开课第一日,休了春假回来的国学生们忙着处理学业、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或是上一年留下来的未竟之事,无暇过来观书。其实不只是学生,国学中的诸人今日都很忙,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许多事情虽是早就计划安排好的,但也要逐一安排人落实下去。

    由此,他们一路上见的人越来越少,让此处显得清静又清闲。清静是对于如百里漾与颜漪这样来观书的人而言的,清闲则是于典籍室的管理维护人员而言的。

    走过木桥,来到典籍室面前,颜漪驻足看了一眼匾额上“典籍室”三个大字以及两侧的楹联,没有说话,只是转过头来看着百里漾。

    接收到王妃的目光,猜到王妃是认出来上面的字是他所书,百里漾有些不好意思,“当初落成之时,祭酒他们过来找我题字。”

    其实他当初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他对自己的书法有自知之明,他那一手字勉强够得上优秀,但要说写得有多好、堪比大家那多半是底下人的吹捧。他是不肯松口答应,但后来范国相也来劝他,说总要让前来典籍室的每一个人知道大王为典籍室的建造做了什么,否则这份功劳怕就是要被世族他们抢去了。他觉得范国相所言有理,便应下了题字的事。

    “国相看得分明,若无大王,何来的这处典籍室。”颜漪亦赞同道。

    典籍室要建成,没有足量的典籍是成不了的。若非碍于百里漾的存在,褚氏等家会愿意捐出家族中珍藏的简牍帛书乃至孤本么?必定是不会的。当今之世,书籍是何等宝贵的存在,可每一个能够进到这典籍室里的人却都能够阅览到难以想象的海量的典籍,这放在几十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事情。

    每一个走进典籍室的学子都应当感念百里漾。可世人多是健忘的,也是很容易被误导的。真正为成就某件事做出努力贡献的人若是不想些办法时不时提醒一下受到惠泽的人,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忘记真正使他们获得恩惠的人是谁。

    建造典籍室是大善之举,此事无疑可以拉拢天下之读书人,营造名声。这事如果百里漾不去做,那么褚氏等世族就会趁机而入,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典籍已经“被迫”捐出去了,木已成舟,可若是能够借此为家族笼络人心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方式。

    范国相当时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才会劝说百里漾同意题字的事情。学子们出入典籍室都必须要经过大门,见字学子们便会想到典籍室因何而建,也就不会忘记江都王的仁义恩德。

    “那时也是不凑巧。”百里漾摇头颇为遗憾,看向颜漪,笑道,“王妃的字比我的好看多了,换成王妃的字挂在上面会更好看些。”

    颜漪:“大王不要说笑,我的字如何能挂在上面。”

    “怎么不能。”百里漾很认真,他抬头看了看上面匾额与楹联的字,想象了一下换成王妃的字,那感觉确实会很漂亮,“就看王妃愿不愿意给出一点墨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