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第145章 第 145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小知县》 第145章 第 145 章(第3/4页)

  也就是说,林启认为,那四成田地的主人们,实际还藏匿约莫两亿的田地。

    看似手里有两亿多亩地。

    实际要翻倍来看。

    这并非信口雌黄。

    而是林启他们这几个月以来的清查,以及前期大量的调查跟资料得出。

    这里面的损失又会有多少。

    以二十亩为例,一亩田地收获二百斤为数,按理说一年交八百斤粮食。

    那两亿亩就是八十亿斤粮食。

    当然也可以说,那这些田地不交赋税,对佃户们不是很好吗。

    纪炀为何要清查。

    因为大户们不交,不代表百姓们不交。

    佃户们必须按照规定,交了田租,交了赋税。

    这些钱直接进到大户们的口袋里而已。

    朝廷没钱,不能抵御外敌,不能改善民生。

    百姓也没钱,还感觉自己怎么每年交那么多赋税,而生活一点也没变好,等打仗的时候朝廷还说没钱,这不气死人了。

    徐九祥慢慢踱步,十亿田地,若真像林启,叶锡元所说,清查结束后会有十亿田地。

    再加上如今培育出的良种。

    那?

    任何一个皇帝面对此事,都不会太过淡定。

    徐九祥更是如此。

    “查,继续查。”徐九祥看向纪炀,“按照原定计划,咱们就等着好消息。”

    剩下的四成顽固分子不让查,也不要良种。

    毕竟他们手里隐田太多,

    你们不就是一亩田地多个一百来斤吗?那我们多种一亩地就好。

    你的一亩地产五百斤,我们两亩地产七百斤!我还赚了!

    又不是我们自己种田,省事这种,跟我们没关系。

    要是把隐田清出去,那才是损失!

    既不要良种,纪炀他们的良种司也不强求,这不是人都收回来了。

    今日不要良种,不代表以后不要。

    等到最后,便是咬死不要良种司插手,那也由不得他们。

    他们就按原定的计划,先把六成土地整理成册,各处督查良种种植。

    剩下那四成看似不管,其实暗中收集人证物证。

    等到时机成熟,大势不可挡,也没法阻挡。

    林启跟叶锡元等人回来,让徐九祥心中大喜,再看到各处传来良种陆陆续续播种的消息,更是高兴。

    现在能种上良种的不算太多,可各地已经做好准备,随时等着汴京的运种子队伍过去。

    而且派到各地的农人开始做事,因地制宜,会做出更好的东西。

    徐九祥坐在勤政殿久久没有说话。

    他脑海里回想到许多人,最后目光放在各地文书上。

    不骄不躁,不骄不躁。

    纪炀知道徐九祥在平复心情,甚至笑了笑。

    能有这份定力,已经很好了。

    他跟林启等着从勤政殿出来,天都黑了,几人干脆相邀去酒楼吃饭。

    也算是给林启,叶锡元接风洗尘。

    别看只出去三个月多,但他们两个简直一肚子话要说。

    讲到最后,叶锡元对纪炀道:“当初灌江府的情况更是复杂,你都能成,若你下去,必然速度更快。”

    纪炀笑着摇头:“没那样简单。”

    “各地的情况不同,哪能一概而论。”

    他说的谦虚,别人可不这么认为。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下去是砸人饭碗,夺人钱财的,能不招人恨吗。

    纪炀那是砸饭碗吗,直接把灶台都给毁了。

    如今灌江府的繁华不都是他当初的功劳。

    若要是之前,其实很多官员都会反对纪炀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绝。

    但瞧着灌江府那种荒凉之地,竟然在他手中破后而立,而且立得愈发好,自然多了不少追随者。

    有这种成功的例子,也是他们竭尽全力的原因。

    良种司在这次清查土地立了大功,回来之后却又化整为零,重新当了平平无奇的制定种子价格,监测市面种子良莠的小部门。

    其中各位能臣也被皇上派去各处任职。

    连林启跟叶锡元也一样,林启直接去了礼部,而叶锡元在翰林院做大夫,年后还会被外放。

    有人还说皇上跟纪炀实在过分,他们立了大功还不赏,权利那样大的良种司说散就散?

    不过这让许多未交出土地的豪强们松口气。

    部门能人都散了,剩下做些杂务的人,不足为惧。

    看来皇上查到八亿亩田地已经知足。

    外面的消息看着是确实如此。

    其实就算如今近八亿亩土地,已经值得大夸特夸,收手也正常。

    这毕竟是承平国之最了。

    虽比不上前朝最鼎盛时期,但也很不错。

    一时间朝中歌舞升平,赞扬声更是不绝于耳。

    仿佛前段时间在大家口中还年幼的皇上,一跃成为承平国明君。

    徐九祥私底下还在跟纪炀稍稍抱怨:“若不是心中有大事,肯定会被他们的夸赞蒙蔽。”

    试想每天一起床就是咔咔一顿夸。

    吃饭夸,上朝夸,奏章夸。

    百姓们见你,也是真心实意地敬佩赞扬。

    这谁不迷糊。

    纪炀安慰:“心中清静即可。”

    徐九祥干脆不时召林大学士进勤政殿,又找了几个学识斐然的高僧道人过来。

    多读几卷好经文,竟然还真的平心静气了。

    随着良种司监察职责不再,果然各处开始放松警惕。

    殊不知暗地里的探查队伍已经出发。

    其中还有上次并未派到边关的武将穆家,以及皇上另一个妃子庞家。

    由明转暗,相信会带来不少收获。

    时间一点点过去,终于进到十月份。

    纪炀跟徐九祥等人,一直在等一个消息。

    来自江南的消息。

    十月下旬,快马加鞭而来的文书一路疾驰,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汴京。

    终于在进入冬月之前,送到皇上手中,送到满朝文武手中。

    这文书里,还夹了两颗沉甸甸的谷穗。

    江南苏杭一带。

    一户姓余,一户姓周。

    种下朝廷分发的良种后收获。

    余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斤。

    周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二十斤!

    经当地官员证实无误,特来报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