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30-40(第4/31页)

  其实她脑海里也知道附近哪里有铜矿,铁矿,金矿,甚至金矿就在她家附近。

    可是开发金矿铜矿的速度太慢了,这些可以后续开发,眼下的燃眉之急是组织一个强大的军队打胜仗!

    所以关于普通庶民的分田地政策,开荒政策,眼下都只能先预热宣传,还不属于重点任务。

    这些都必须在打赢汉军之后才有资格实行。

    而通过这几天的打土豪,杨秋他们又获得了二十万石粮食,七千万万钱,五千多匹布,再加上一些金银珠宝。

    所以钱粮是真的不缺了,甚至目前缴获的食物足够大家吃饱一年。

    然而事情是解决不完的,钱粮够了,但现在缺盐!

    哪怕缴获了几个豪右坞堡,里面也没有多少食盐。

    这东西可是让古代人暴富的产业,哪朝哪代的盐商不是巨富?

    杨秋给的军饷待遇每月一千钱,其实在东汉不属于超高待遇,因为汉军普通兵卒一月也有六七百钱!

    让那些庶民热情参军的原因主要就是分田地和军饷里面有食盐。

    这年头的食盐加工粗糙,普通人吃的就是名副其实的粗盐,又苦又糙,还贵!

    但不吃盐是万万不行的!这是人体必需品。

    所以历来豪右士族喜欢垄断盐业经营,他们可以躺着暴富。

    而东汉目前的制盐技术依然很是粗暴,不管是井盐的凿井技术,还是采卤技术,其实都还是粗糙制盐,做出来的盐粗糙颗粒大,还颜色暗,口味苦!

    因为这粗盐属于还没有彻底提纯干净的阶段。

    不过这种事情杨秋能容忍到现在才改进吗?这自然是不行的,事实上过去几年,杨秋带着杨家寨的人已经在寨子里用上了先进的制盐技术。

    由于山寨里面有盐井,所以寨子一直自给自足。

    杨秋又提供了先进的井盐制作方法,所以杨家寨的人早就习惯了雪□□细的细盐,但是外面那些人还没有见过啊。

    所以当初参军的家属用了杨家军下发的细盐之后,这些人都激动得不行,这广告效应宣传得特快,五天时间就把两千多人募集到了。

    所以杨家军对盐的需求量暴涨,目前的库存支撑不了两个月。

    为了解决缺盐危机!

    杨秋今日带着邓广邓勇兄弟俩来到了一处含盐量丰富的地点,这地方自然不是盐井了。

    在并州这个地界,盐不是其特产,这里人所吃的盐主要是河东盐,那里有巨大的盐湖,等到了现代那里还是著名的运城盐湖。

    杨秋当初找的盐井产量相当一般,就够自给自足。

    所以如今首要任务就是扩产食盐产量,但并州不在海边,所以杨秋空有海盐法而不能用。

    到最后,杨秋只能根据地图上的信息找了一处可以开采的石盐矿。

    这种盐产于山岩之中,又称之为石中盐,岩盐!据说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数万年以前,这里的地形其实是海洋。

    但后来水汽蒸发,海水结晶成盐,然后山海变迁,最后就形成了盐矿。

    “将军,这里到处都是砂石,连棵草都没有,本以为是快荒凉地,没想到真的有盐!”

    没错,有盐矿的地方,地表会有些许盐渗透出来,这种特征是不会隐藏住的。

    而这个盐矿在马邑县张氏坞堡后面,一般来说,这方圆百里都可以算是张氏的土地了。

    难怪这盐矿没有开采,分明是张氏自己不愿意!

    虽然东汉一朝,盐业已经开放给民间了,但其实还是官私混营,所以想要私营,你得有关系。

    没有那层关系,有的是人找你麻烦!

    更何况,这里地处马邑县,周围都是胡人,如果知道这块地有盐矿。

    不只野心之人想要夺取,很可能连胡人都想要过来威胁你上缴。

    所以这是一个危险的生意。没有足够强的关系,没有强大的实力保护,最后只会惹火烧身。

    更何况,这年头的的税收是很重的,不只是农户不堪重负,商户的税也极其繁重。

    张氏若决定开采盐矿经营盐业,那就要上交高昂的赋税,事实上挣的钱并不会非常暴利。

    那为什么还是有人靠卖盐成为巨富呢?

    因为关系强大,所以偷税漏税,在灰色的边缘上钻空子。

    不过杨秋就不用担心经营盐业的税赋和危险了,毕竟她都是造反分子了,怎么可能还给朝廷交税!

    于是,杨秋就把这块地圈了下来,然后安排人开始挖矿。

    这年头,挖矿技术不是啥冷门技术,毕竟农户家家户户院子里都会挖井呢。

    所以找相关技术人员挖盐矿,倒也不算困难。

    要知道,汉朝还有地方开采盐井之后,又在旁边开采火井。

    没错,火井就是天然气井,用竹子做天然气官道,然后用火井煮盐。

    所以目前不存在技术困难,杨秋现在差的是人才。

    从接收马邑县之后,杨秋在钱粮上都有方法解决困难,但唯独人才是个大问题。

    不管是工匠铁匠屠户,还是会写字登记兵卒信息、管理粮草后勤的刀笔小吏,杨秋方方面面都缺人。

    要不是过去七年提前培养了寨子里几百人习字算术,杨秋现在搞的事情早就乱套了。

    难怪三国时候各大诸侯都要被世家大族掣肘,任你再怎么勇猛武力,收税你能自己家家户户收吗?还不是靠他们培养出来的胥吏收上来。

    打仗后勤算账管理粮草、准备兵器、登记战功死亡人员信息等,那都需要会认字写字算账的小吏。

    没有这些,军队直接乱套!

    所以不依靠这些士族读书人,那是真的玩不转啊。

    杨秋倒也不是排斥用马邑县曾经的胥吏,可是现在不行。

    这些胥吏现在虽然没有心向天子。

    但他们也着实觉得杨秋一个山匪女郎没资格骑在他们头上。

    所以把这些胥吏安排到自己队伍里面参与粮草军饷计算发放,一旦这些人给你挖坑,甚至把你粮草烧了邀功?

    那不是彻底完蛋!

    所以杨秋现在用的都是自己人,至于那些底层胥吏,有欺男霸女害死人的直接就杀了,但大部分其实也是按照县令吩咐做事。

    所以杨秋不至于觉得众人皆杀,只是罢免了他们的职位,让他们没有机会背刺她而已。

    若有一天,马邑县家家户户都跟着杨秋造反,每家每户都有参军的,然后分田到达了每家每户。

    那时候大家成为了利益共同体,都舍不得自己手中分到的田地财产之后,这些人倒是可以重新用起来。

    毕竟,这世上很多人其实都是随波逐流,当规矩严格赏罚分明的时候,也不是人人都想钻空子。

    底层胥吏地位也就比庶民高一点点,其实大部分都想过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