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穿越考科举》 140-150(第15/31页)

亦珊却指了指外面的小黄:“纪大人当年,就是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的。”???

    还有这回事?!

    怪不得纪大人那样说啊!

    他好厉害啊。

    程家的情况虽然还没改变,但一家人迅速适应了现在的模式。

    程夫人在家照顾一家人的吃喝家务,还要看顾程大人。

    程亦淮没事就去钓鱼卖鱼,甚至弄了几只鸭苗养着。

    撑起整个程家的程亦珊,则在招收本地的学生。

    宁安州,乃至镇南关几个大户人家的女儿,都想送过来。

    程亦珊游走在这些人户当中,显得游刃有余。

    她从小的社交圈在京城,跟京城的闺秀圈子比,这里算不得什么。

    程亦珊很快成为这些女子中间的核心人物。

    纪元还在田地干农活的时候,就听到程亦珊带着大家要开一家印刷书坊。

    纪元听柴烽说着,还道:“怎么?你不想让你娘子去?”

    柴娘子跟着程小姐,自然也有她一份。

    这柴娘子大名段桂花,是个爽利性子,以前在家操持家务。

    程亦珊来了之后,纪元便请她过去帮忙,省得程亦珊在官学不方便行事。

    没想到一段时间下来,两人关系格外好。

    现在都商量着一起开印刷书坊。

    程亦珊是里头的老板,段桂花是面上的管事。

    有程亦珊的聪明在,纪元并不担心书坊的经营。

    柴烽挠头:“不是不想让去,而是没有几个女子老是抛头露面吧?官学就罢了,这开作坊?”

    纪元上下打量他:“是觉得娘子太成功,会让你自尊心受挫吗?”

    柴烽猛地顿住,整个人愣在原地。

    他给自己找了无数借口。

    却被纪大人直接说中最隐秘的心思。

    他好像,确实在担心娘子太成功了。

    “这种时候,要么你安心顾家,要么努力上进,总不好拖着别人,不让别人往前跑吧?”

    纪元抬抬下巴:“占城稻二号一代要收获了,不如去忙忙田地里的活。”

    纪元都没穿官服,而是穿着本地做的衣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英俊的本地人。

    五月份了,占城稻二号一代就要收获。

    一号一代,均产不过一百九。

    总重量并未提高太多。

    听说河辉国还在暗暗打探此事,心里既庆幸又觉得失望。

    庆幸是因为,他们河辉国研究好几年的稻子,都没研究处结果,你们天齐国随便一弄,那不太简单了。

    失望更因为,这么好的稻种,到底怎么培育啊。

    二号一代的产量如何,就看收获了。

    纪元,官田小吏,田老农等人,天天守在田地里。

    田老农都抽起本地的土旱烟了,可见其焦虑。

    纪元反而成为安慰大家的那个人:“没事,这次不行,还有下次。”

    “良种培育,怎么也要好几年的时间,是我之前太心急了。”

    田老农他们却使劲摇头。

    跟纪大人相处这样久,难道还不明白其中道理?

    要说粮食增产,对纪大人来说,区别不是很大,他肯定不缺米粮吃。

    而这事要是办成了,那是不亚于橡胶的好处。

    本地百姓一年多收一季的稻子,产量还不低。

    那样的宁安州会是什么模样?

    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场景。

    再说了,衙门天天砸钱在这里面,如果弄不出什么东西,他们真的很愧疚。

    被请来的新宁人,基本也是同样的想法。

    他们之前虽然是河辉国的边民,但如今,已经完全融入天齐国宁安州。

    原来在这里,他们可以过的很好,当地的官员还会帮他们培育良种。

    所以他们把能说的都说了。

    就连景国来的新宁人都在献策。

    结合各方的智慧,总会弄出个成果吧

    五月初九,占城稻二号一代均产出来。

    一百亩的土地,换了新的授粉方法,均产二百三。

    二百三,比之前的多了二十斤。

    好像好一点的。

    但按照他们的实验标准,让百姓们种,应该会在二百斤左右。

    这样的均产,还是不达标。

    纪元却道:“就算是这样,等到明年也能发下去一批占城稻。”

    “十二月到三月是一季。”

    “四月到九月是第二季。”

    “若有百姓需要,可以一年种两季。”

    等于一亩地多二百多斤的收获。

    当然了,付出的辛苦也要翻倍。

    只看大家愿不愿意,这点不强迫。

    这也行?

    多点粮食,总比少点强。

    备选方案定下。

    可纪元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好在一号的二代也快收获。

    以及三号的一代同样要出现。

    再加上普通稻子也到了授粉的时间,各种稻种可以互相杂交。

    这种原始又粗暴的手段,在后世看来,肯定粗糙无比。

    但总要有个过程。

    只要有用,哪怕一点点作用,都是一种成功。

    路过的百姓每次听到这里讨论什么一号二号三号甚至到十号,什么一代乃至到三代。

    这些代号听的人头晕眼花。

    可这些官吏老农们,却能清楚说出其中稻种的不同,以及还需要怎么改进。

    他们对田地的热情,也影响了宁安州很多人。

    当地人都知道,他们知州大人带着一群人,正在田地里研究新稻种。

    如果研究出来,说不定会更高产。

    还有人甚至已经预定了,他们今年十二月就再种一季稻子!

    累是累的。

    可能多一点粮食啊。

    百姓们预定新稻种,让大家研究的更为热情。

    一直到六月份,一个意外的人忽然出现。

    许久未见的程教谕。

    或者说,许久未见的武新府府学右训导,程大人。

    从正月份,纪元跟武新府王学政提起程教谕,一直到六月份,这才过去多久?

    信件过去,他马上出发,这时间肯定赶得紧张。

    上次见到程教谕,还是化远三十八年十二月,在京城那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