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80-9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80-90(第15/27页)

    种田把式上,李涛不敢说自己做到了极致,但在施肥技术方面,他自认不输掉任何人。

    此外,这是个机会,是天下百姓的机会,他一定要抓住。

    只要皇帝没打断他,他就一直说,能说多少是多少。

    在官家找上门之前,他只以为自己会见到个小官,然后自己的东西会被一层层的转交,成为别人的功劳;但只要真能让天下人得利,是谁的功劳、是谁发明的又有什么关系。

    谁曾想、谁曾想……竟是自己得以面见天颜,并有机会当着圣人的面说这些东西!

    他只孤身一人,又能教几人呢?

    殿内随便拉一个都比他厉害太多,若是这些大人们能稍听进一耳朵,稍提起些兴趣,都是底下民众的福祉。

    老人家的心声明明白白的飘在头顶上,看得安临琛一阵沉默。

    这就是最普通的百姓啊。

    心愿既渺小,又弘大万分。

    “老丈不必自谦,您所做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以后的千千万万年,都会有人记得您的名字。”

    从宫内出来之时,已是满天繁星,李涛已经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出宫的了。

    却在这颠沛流离半生后,第一次觉得安定,对未来生出向往。

    种田向来是大事,如今春耕已是尾声,但并不妨碍把这件事宣传出去。

    很快,“神农在世”、“新形种地法”、“新式肥料”等等的相关报道就出现在了报纸上,各地争相报道,哪怕平时在意报纸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进了些许,毕竟事关田地。

    小叶村的六年产量对比更是仔仔细细的刊登在了上面。

    原本小叶村被这突然来造访且是调查田产量的事情吓得半死,后来知道不仅不要他们上交,而且还找他们上报纸,人人都沸腾了。

    不仅每家都很乐意报出自己这几年的产量,更有甚者觉得自己被压下去了,暗戳戳多报几斤。

    得知自家村子突然出名,全部是因为那已经迁出村的李家祖孙时,小叶村长的脸色极为复杂。

    他们似乎,把一个大宝贝放走了。

    报纸过后就是新农书,安临琛直接大笔一挥,给人提了个《李涛农经》的名,随后加班加点地刊印发出去,更是给了老爷子一笔丰厚的出版费。

    农之一事利国利民,却也向来枯燥,他感谢李老爷子能够一坚持就是许多年,这些密密麻麻的真实记录远比一纸空言更能打动人心。

    新农书一经推出,到处都是议论声,相信的已经开始着手沤肥,争取等到秋日农耕的时候就能用上,不咋相信的也在心里留了个印象,端看别人折腾了。

    倒是没有站出来嘲笑的。

    一来朝廷背书的出版了《李涛农经》,寻常百姓对官方权威还是认可的;二来,小叶村的种田产量明晃晃地在报纸上印着呢。

    之前报纸一出,人人都恨不得亲自去那小叶村看一番;有本事的真去了,去不了的也要打听,口口相传间,小叶村用新肥料新把式种地后产量翻番的事情传播的更远了。

    农书献上去以后发生的事情,让李涛犹如踏上了云端,整日抱着那自己命名的农书笑呵呵的,更是拒绝了圣人封爵之事,只领了一块‘大善之家’的牌匾,那书本出版后的银子还是安临琛硬塞给他的。

    李涛现在完全处于一种乐傻了的状态。

    圣人认可他的种田理念,圣人夸他家是大善之家,圣人给他的农书出版了!

    嘿嘿,嘿嘿嘿嘿……

    面圣的后劲上,反而是李涛比李丁更大,年轻人倒是先恢复过来,李丁将奖赏的钱财收好,又联系了村人大摆三天流水宴,才将这热闹慢慢散去。

    新农书的热度不断,李涛每日都乐呵呵的,有人上门来请教更是毫不吝啬的倾囊相授,后来京郊这新落成还没有个正式名字的村落,正式更名为‘神农村’。

    经过一个秋耕的检验,《李涛农经》与新式种田法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太和八年起,开始使用新法子种田的人猛增,农产的富足带来欢笑也带来新生,这一年的新增人口越来越多,世界猛然新增了一大股能量。

    世界在欣欣向荣,云葵的脸色却越来越苍白。

    注释:①参考资料来自 清代广东粮食政策述略.吴建新.

    另文中的人数和田产啥的参考了明初,但做了改动,不必过于考据。古代一个国家人口亿万相当的多了。

    第86章

    太和八年起,新式种田法在全国全面推广,在看到成效后人们对其尤为推崇,大片文章将推出新农经之人誉为当代神农。

    听说这称号还是皇帝开头叫出来的哩!

    虽然这些文章带有些许夸张捧杀之意,但有利于推广,最终这些文章还是被刊印了出来。

    又三年,平原地带的官路几乎全部换成了水泥路,除却崇山峻岭和过于偏远的地带,到处都能见到平滑的水泥路的影子。

    而这些水泥路中,富户捐献出来的更是不少,可自行刻碑文带来的热情长久难消,以‘永安路’为首的路碑故事更是时不时就会被拉出来传唱一番,尤其在蒙河本地,已经出现戏曲改编了。

    现在若想要捐路,除非非常大额的指定捐赠,否则已经不能主动选择路段;但即使如此,仍旧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毕竟捐路带来的好处众多,不说曝光,光是‘免税’这一项,就已经让人趋之若鹜。

    这些年随着水泥路的一路铺开,各色故事碑文上演,上面或感人或搞笑或惊奇的故事数不胜数;且这些刻上石碑的文字,打的就是一个长久流传,说不得等它们都入土了,这石碑还挺立着呢。

    一家私人报社另辟蹊径,登了一个叫做“令人难忘的路碑故事’的征文栏目。他们长期征收所有路碑上的故事,收到稿件后,或润色刊登、或一字不减的发出来。

    一经刊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火爆异常;尤其在盛京,几乎达到了人人听人人讨论的地步,一家茶馆待腻了,换一家,大半还是在讲这个,好在故事众多,很少会撞。

    是夜,帝王寝殿已经熄灯,难得加班的安临琛刚洗漱完毕,正轻手轻脚地往床边走去。

    微凉的月光穿透窗沿,照印出影影绰绰的轮廓;明明是该万籁俱寂的时候,宽大的龙床上偏有一坨不明物体在一颤一颤的抖动。

    床上,安临琛一手布置的铺盖异常柔软,稍有异动就尤为明显。

    他盯着那坨不明物体,神色稍显无奈。

    不用想都知道这人在干嘛。

    怕是又偷偷躲在被窝里看小说,毕竟他已经从枕头下面翻出来三本《碑文趣事》了。

    这人吧,躲在被子里看书就算了,偏还笑得乱颤。

    既然都能忍住笑不出声了,怎么不更进一步,忍着别瞎动,好歹别把身上的铺盖顶得抖动起来。

    深怕别人抓不住他的小尾巴似的。

    明明是这人自己不想‘回去’,赖在他这儿休息,结果嘴上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