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206、始皇崽教弟(二更合一270w营养液...)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206、始皇崽教弟(二更合一270w营养液...)(第2/3页)

政矜持地点头赞同。雪姬捂嘴笑。这时候政儿不恼羞成怒地反驳,"我才不胖!"了吗?小成蟜快乐极了。他从记事起,就没有这么快活过,每日连饭都多吃了小半碗,脸颊上终于长出了一点肉肉。但这一切的欢乐和兄友弟恭,等到了吴郡的时候,就烟消云散了。嬴小政得知舅父居然又身赴险境,去送别那个没什么印象的春申君,将吴郡的事全部丢给自己后,大惊失色。李斯、韩非和主管广陵城与吴城联络的浮丘皆苦笑。嬴小政暴跳如雷,指着北边痛骂舅父。但暴跳如雷也没用,朱襄早就跑得没影了。嬴小政只能一头扎入政务中,赶紧把积压的事做完。还好朱襄在离开前,将嬴小政独揽的大权都分了下去,郡守只需要把握大方向,不用事事躬亲,所以嬴小政不会太忙。嬴小政对朱襄改革后的吴郡政务体系有些不适应。不过他没有立刻改回来,而是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勉强接受了朱襄的改革。他也知道,不能所有事都抓在自己手中。虽然他能处理好这些事,但他的后代不一定有他这么厉害。连舅父都大呼受不了,其他人就更受不了。但嬴小政对权力的看重,是从骨髓中灵魂中生出来的。这一点和子楚,和历代秦王都差不多,甚至变本加厉。秦王子楚虽常离开咸阳,但并不是将权力交于他人,而正是对权力太看重,不愿意一直坐在咸阳宫中。他有蔡泽、荀子、蔺贽这样信任的人坐镇咸阳,自己就可以以秦王之身巡视国土,将地方上边边角角的权力都抓在手中。从西周时起,周天子巡视天下都不是为了什么旅游,而是就算封君在外,他也通过巡视天下来控制大大小小封国。所以西周强盛时,周天子是真的能号令天下。子楚虽未教导过赢小政,但赢小政这一点性格和他很相似。赢小政虽知道将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不是长久之计,但他的性格让他忽视了这个问题。直到朱襄隐晦地点出来。赢小政嘀嘀咕咕骂骂咧咧接受了朱襄的劝诫,勉强将手中琐事分了一部分出去。剩下的政务对嬴小政而言不算什么难事,他比曾经独揽大权时闲多了。至于朱襄,有他在没他在都一样。嬴小政在吴郡的时候,朱襄向来除了耕种之事之外,很少插手其他事务,顶多提几句意见。小成蟜适应了吴郡的气候,完全没有得任何水土不服的病。嬴小政见小成蟜身体健康,已经休息够了,想着该给小成蟜布置功课了。他先给小成蟜来了个摸底考试,然后脸立刻黑了。宫里功课大多只在读写上,赢小政当了这么久的郡守,知道算术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官吏连数都不识,根本处理不了任何政务。钱粮徭役,放在政务里就是一个个数字。连将军都要数学好,才能点明白自己手中的兵。赢小政连毛笔都拿不稳的时候,就在朱襄肩膀上,抱着朱襄的脑袋摇头晃脑背九九表。小成蟜现在都连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搞不明白,若不是嬴小政亲眼看到了秦王子楚对小成蟜学习进度的焦急,还以为君父是故意要养废这个弟弟。嬴小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减掉九成,又询问了身边人孩童启蒙的进度,十分自信地给小成蟜制定了学习目标表格。他相信,教弟弟而已,小意思。他已经不是几年前把弟弟丢给舅父的赢政了。小成蟜十分认真地跟着嬴小政学习。"一加二等于多少?""三!""二加一呢?""呃?-?""啊?""不、不是,是......"小成蟜努力数手指头,然后小脸一扬:"四!"嬴小政表情崩裂了。你是怎么举起三根手指头,还十分大声喊出"四"的?!你脑子不好,眼睛也不好吗!老实说,小成蟜的功课也不能说差。至少他在识字背书上,进度比嬴小政打探的周围和小成蟜同龄孩童要强。但唯独在算数上,小成蟜简直和一些三四岁孩童差不多。小成蟜被赢小政骂得委屈极了:"我在宫里没学过算数。"赢小政一手按着脑袋,一手捂着胸口,也不知道是头疼还是心口疼还是都疼。"为什么你这么大了,还没学过算数?"嬴小政不明白。小成蟜对着手指头道:"我、我也不知道。"嬴小政去问小成蟜身边伺候的人。他新换的奶娘解释道:"大王说,先让公子把书读明白了。待书读明白了,公子自然就会算数了。"嬴小政:"......"这个自然就会,是怎么回事?难道君父你就是自学吗?子楚还真是。他到赵国时已经会读书识字。到了赵国后,一边向身边人继续求学,一边自学。那一身算账的本事,就是子楚在生活中自己磨砺出来的。所以他认为小成蟜连字认识的都不多,学算数什么的太早。嬴小政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非要学会一样再学另一样?就不能一起学吗?而且舅父说过,孩童时候接触了数学,能锻炼头脑,让孩童的逻辑思维更加完善。虽然舅父说的话有点难懂,但舅父教出了那么多不记名的出色弟子,肯定比从未教过学生的君父强。再说了,成蟜都这么大了,连简单的算数还要掰手指,这也太丢我的脸了!嬴小政从未如此崩溃过。连听到舅父赴险,他都没有这么崩溃。因为他好歹知道舅父虽然赴险但心中有数,应该不会真的遇险。但小成蟜是真的连掰手指头都算不对数啊!嬴小政试图向舅母求助。雪姬却道:"我的学识不如你,且是你向君上保证,你一定能教导好成蟜,怎么能推于他人?这是言而无信。"嬴小政败退。他想起来,舅母比舅父严格多了。他的耍赖撒娇在舅母那里是行不通的。舅父!你别管什么春申君了!赶紧回来!"兄长兄长,我知道了!"小成蟜蹦蹦跳跳来找嬴小政,举起三根手指,"二加一也是三!"赢小政无力道:"是,是三。我们先来背九九表。"如果正常教学行不通,直接死记硬背总可以吧!舅父!赶紧回来!......"阿嚏!"正被荀子拘着读书的朱襄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一篇大字报废,心里嘀咕着,莫不是政儿和雪姬想念他了。朱襄此次一回来,秦王子楚就有大动作,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荀子听朱襄上书中陈述的事,就看清了这底下的弯弯道道。秦国曾经一直是以法家学说为主。儒家最看不惯法家的一点就是,法家认为这世上所有的行为,都该写进法条里,这样万事都在规矩方圆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就不会乱。但儒家认为,这种事残忍又不符合实际。若所有事都规定,就没了人情人性,让这个世上所有事所有人都变得冰冷;而且规定太细,人非完人,总会犯错,那便总被罚,心中肯定生出怨恨。更重要的是,法条太细,连士人尚且不能记住所有法条,不识字的庶人更是对法条一无所知。就算有官吏教导,但官吏事多,岂能将法条传达到每一个庶人耳中?而庶人又岂能听一遍就能全记住?最后便落入"不教而杀谓之虐"中。在这一点上,有些儒家学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人情和道德凌驾于法条之上,是以"亲亲相隐"。荀子则痛骂这一点。荀子曾言:"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荀子既骂法家学说,也骂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儒家学说。所谓儒家学说千万条,源头都是孔子,但同门不同道,恐怕比不同门斗争更激烈。荀子认为,现在朱襄所说的行为,就是"刑繁而邪不胜"。但这既出自秦国推行法家思想的传统,又有地方上士人贵族的利益在。律令越繁琐,官吏的权力就越大。正因为庶人无论再怎么胆战心惊也会犯错,官吏就可以想惩罚谁就惩罚谁,想剥夺谁的家产就剥夺谁的家产。在地方上,官吏的权力就是无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