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203、身后事热闹(二更合一补昨天加更...)(第2/3页)
赢小政的脑袋抱到怀里使劲揉搓。叛逆期的小外甥退散!我以前乖巧懂事的小外甥怎么变得如此阴阳怪气,爱上和我抬杠了?!朱襄扶额道:"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难道是要掀起楚国民乱?这样太危险了!如果楚国贵族真的要杀他怎么办?"赢小政道:"阿父和你亲自去民乱发生的地方,迁徙当地豪强;蔡伯父孤身去燕国游说,带着燕国大军协助老师迎击胡人;所以蔺伯父去楚国制造民乱,有什么问题吗?你们都是一样......嗷!"朱襄再次把抬杠的赢小政按进怀里揉搓脑袋。你说蔺礼就说蔺礼,地图炮扫射一片,你是不是很能耐,看招!赢小政被朱襄"武力镇压"住抬杠,十分生气,便去找李斯、韩非和蒙恬辩论。韩非梗着脖子和嬴小政吵起来;李斯试图打圆场,结果被韩非和嬴小政转头集中火力输出一顿,也生出了火气,撸袖子下场;蒙恬继续"我是谁我在哪",给三人添茶送水。蒙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被李牧选中,去当个将领。身体上的苦无所谓,他只希望不要再陷入"我好蠢"的折磨了。明明他曾经也是同龄士子中最聪明的那一个,没少指点江山。就算进入了咸阳学宫,老师们也都说他有出将入相之才。为什么来到了这里,他总是最差的一个?所以弟弟你什么时候来?哥哥不想成为最差的一个,好歹我们哥俩成为最差的两个啊。朱襄见蒙恬心情低落,询问蒙恬需不需要开导。"公子并未嫌弃过我,李斯和韩非也没有看不起我,我怎么能自行离开?"蒙恬道,"我或许比不过他们,但能被他们接纳,也说明我比其他人强。"朱襄感慨,蒙恬不愧是蒙武的儿子,继承了蒙武的大心脏。不过蒙恬的天赋确实比蒙武高,出将入相之才不是别人的恭维。只是蒙恬"入相"之才稍稍差了一些,而现在他与赢小政、李斯、韩非讨论的内容都是君王和相国要考虑的内容,才稍逊一筹。若换做军势讨论,赢小政还能纸上谈兵一下,李斯和韩非就只能在一旁装哑巴了。待李牧再次出兵的时候,朱襄考虑让蒙恬跟着李牧,打磨一下军事上的才能。只是去了战场就有危险,不知道蒙武舍不舍得了。朱襄正考虑此事,没想到蒙恬的机会很快就来了。楚国这乱局的开端,在子楚回咸阳后。秦王查了许久太子子楚遇刺之事,现在终于公布,"是楚国人干的!"。秦王派王翦屯兵楚国西侧,汉水之畔,决定全力攻打楚国。慢悠悠打着韩国,现在才吞了一半韩国,刚刚和楚国接壤的廉颇也得到了命令,驻扎韩国与楚国交界处,准备与王翦共同进攻楚国。就在这个时候,秦王因为太过生气而病倒,秦军攻势渐缓,太子子楚监国。虽然秦军没有进攻,但太子子楚下令,禁止秦国与楚国民间所有往来。如果秦国商人和楚国人做生意,视作叛国。这一项命令出现之后,秦国在楚国做生意的人好像是早就听到风声似的,立刻退了个干干净净,楚国繁盛的市场瞬间变得十分荒凉。在楚国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秦国那么多商人突然全部离开了秦国,连租的房屋店铺都不要了。他们手中还有大量的棉花,囤积了大量的棉布。但这些东西都成了废品,无法再购买东西。他们试图去其他五国用棉布购买东西,但两年时间过去,他国已经开始警惕泛滥的棉布,就算有人愿意用东西交换棉布,棉布的价值也大跌。楚国贵族还好,他们在这期间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和粮食,所以棉花棉布不值钱了也没关系。棉布也是布,是资产,他们觉得没怎么亏。可楚国却惨了。在圈地运动中,自耕农大量减少,楚国的赋税便大量减少,粮仓里囤积的粮食本就不多。原本他们还能用棉布买粮食,现在各国都不肯收棉布换粮食,楚国便缺粮了。一边是楚国封君粮仓里多得快要溢出来;一边是楚王身边所有人都在喊缺粮;然后是能发声的人看不到的地方,楚国的平民出现了饥荒。这饥荒本来是不应该出现的。楚国不说风调雨顺,也算没有大的天灾。他们如果正常种地,怎么也能混个不饿死。但楚国贵族圈了太多地,他们只能投身棉花种植纺织贩卖这一条产业链,或给贵族做佃农,或给商人做小工。因为有棉布作为酬劳给得痛快,他们的日子本来也能过下去。当秦国的棉布失去了购买力之后,他们的生活就凄惨了。他们以前是拿到棉布,屯一部分,剩下的换粮食。粮食够吃,但屯几月是不可能的,能屯十日就算不错了。现在没有工作了,棉布也没有价值,他们买不到粮。"楚国的粮食产出其实没有下降多少。楚国贵族的粮食都够吃,他们的门客和家丁储存的粮食也更多了。为何粮食没有减少多少,楚国的粮价却飙升了十倍不止?"朱襄拿出统计数据后,又给赢小政和学子们布置了论文。嬴小政看着朱襄布置的论文,想起了自己在梦中看到的另一个自己的记忆。另一个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另一个自己在统一天下之后,曾想过休养生息。但天下已定,按理说种地的人多了,粮食产量更高了,但民间粮价却比战时暴涨数倍,造成天怒人怨。这是为什么?另一个自己想不明白,自己到现在也想不明白。赢小政本来想找舅父询问。舅父肯定是知道答案的,赢小政确信这一点。但他最终没有问舅父。不是嬴小政信不过朱襄,担心朱襄窥见他的秘密。而是他胜负心来了,想自己思考明白。总不能什么都依靠舅父吧?他都这么大了,早该自己思考了。现在朱襄布置的功课,正好与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差不多,嬴小政卯足了劲,要拉着小组成员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拔得头筹。朱襄见嬴小政斗志满满的模样,只好把嬴小政因为斗志而丢下的政务捡起来。赢小政现在要好好学习,朱襄就只能当郡守,不能乱跑了。李牧听见朱襄抱怨,无奈道:"这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政儿帮了你这么多,你怎么还当做是政儿的事?"朱襄道:"你说什么呢?看看君上的诏令,这本来就是政儿的工作。"那个秦王和这个朱襄都很有问题,怎么能让年少的政儿忙碌?就算政儿在这个年龄当了秦王,也有卿大夫辅政,太后听政,哪是政儿一个人做主?在朱襄这里,政儿五六岁都当家做主了。李牧不知道别的人知道后,是羡慕还是无语。他反正很无语,换位思考,自己并不想五六岁的时候就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朱襄在布置功课的时候,子楚正在咸阳宫伺候秦王柱喝药。秦王柱挺过了一次重病。他将白起和范雎叫回咸阳的那一次重病,他挺了过去,又活了近一年。此时他又重病了,虽然立刻醒来,看来似乎快好了,他还是将子楚叫了回来。病去如抽丝,这次他缠绵病榻,精力不济,大部分事都交给了子楚。不过秦国对楚国"宣战"一事,是他亲自指挥,子楚只是执行。无论是出兵还是暂时按兵不动,都是秦王柱自己在病床上思考。秦国按兵不动并不是因为秦王柱生病,这本来就是他的计划。这一次对楚国,秦王柱并不准备大军进攻。他知道楚国还很强大,疆域很宽广。现在贸然进攻,只会给其他五国以机会。秦王柱虽然心中焦急,但他忍了这么多年,处事十分稳妥。他在继位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当不了多少年的秦王。他不能急,不能为了建立功绩而操之过急,给子楚留下烂摊子,减缓秦国一统天下的进度。"子楚,真嫉妒你啊。为何你如此年轻。"秦王柱在听完子楚汇报一切顺利,楚国已乱时,他没有高兴,而是叹着气道。跪坐在床边的子楚垂着头,没有回答。秦王柱自顾自道:"现在楚国已乱,顶多再过五年,楚国就能落入秦国手中。等楚国被灭,推平其他五国也只是时间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曙光,路就在脚下,只要往前走就行了。可我没时间往下走了,没时间啊。"秦王柱哀叹了许久,然后摆摆手,道:&q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