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始上都: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岁始上都》 50-60(第7/16页)



    晋王死时他尚在东宫六率,有关神山的一切消息都只能靠河东来的奏章。彼时他心急如焚却被囿于禁卫,好不容易等到晋王棺椁入京,还不等他去相迎就被囚东宫。之后便是受命戍边,再难回京。

    当日他对晋王死因就有怀疑,只是十数年饮风茹雪,让他磨去锋芒,让他学会了“唯命是从”。

    就算当初有异状,如今也早已不可查。河东之地越山岭现在去不了,也不是他能动的,他只能从京中下手。

    晋王死后东宫所有属官几乎全部被困,对此事知之甚少,曹氏一族也尽数伏诛,参与过此事的只剩当初被太祖调动过的禁卫。

    越山岭并未立刻行动,他等了几日后才寻了个借口调阅禁卫旧卷。

    禁卫无令不行,所有禁卫调动都需各卫记档后统一交于案库存放。每次调动需包含人员,去向和调令副卷。

    但事实上案库的留存并不全。圣人调兵或只传口谕,或有手令却未在卫中记档,最终各调案归于案库时便残缺不全,难以查阅。

    就如上次七夕调动左右卫,虽有调令却不记档,这也是卫中与宫里的默契。

    越山岭对找到当初禁卫的调令存档并不抱太多希望。太祖因晋王之死迁怒甚广,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当日之事太祖与禁卫间必有阴私,若当时的卫将识抬举,就不会把这些事记录案中。

    他按着年份找寻,卫中各调档虽看着规整,实则内里日期都残缺不全,有的一整年不过录入两三条调动。

    晋王出事当年十二卫中留存的调动只有几次练兵和一次围猎。正当越山岭以为相关调动痕迹已经被太祖抹去时,一份马匹取用旧档引起他的注意。

    “建武二十九年六月九日,中郎将杜惠调马十五匹,出河东。”

    建武二十九年六月十八日,晋王逝于神山。

    杜惠,时任右卫中郎将,与当日还是江都郡王的今上关系匪浅。

    就这么巧,杜惠去了河东,晋王就死了。

    就这么巧,所有的旧档都未记录,唯有这份马匹调动因为夹在军马调配的卷档中得以留存。

    越山岭的手指划过一份份军马调配记录。

    上个月卫国公尽调卫内名簿,把案库翻得一团糟,最后是他忙到半夜才将库内籍册按品类规整好。军马调配名录虽未出库,却因严田青不留心撞到架子,碰掉了几本。

    当时他如何拾起,又是如何放置,现在还记忆犹新。

    他停在夹在军马调配里的那本军马调动记录上。同样灰黄的封皮,若只浅浅扫过,很难察觉书脊上有一处字不同。

    是谁放在这里?又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建武二十九年六月九日,中郎将杜惠调马十五匹,出河东,二十三日归。”

    字迹陈旧,纸张泛黄,此页与前后页无论从纸张厚度还是质感上并无不同。卫中存卷都是先裁纸装订,再进行誊抄,若有添减便附录其后。这样的装订,能去得,却加不得。这一页从一开始就被记于册上。

    不管建武二十九年六月九日,杜惠有没有调用马匹,那年旧案归库时都添了这样一笔。

    太祖调遣禁卫前往河东寻找晋王时调用的是左右威卫和千牛卫。在当年的录册中完全没有这几卫的行动记载,就连军马调动中也是一片空白。明明连如此大规模的调动都能隐去,怎就独独留下杜惠这一笔。

    建武二十九年冬日,杜惠因“失察”被斩。此后没多久原东宫属官陆续有人被贬,他也被调去戍边。

    “失察”是个很耐人寻味的罪名。十二卫拱卫京城,遥领折冲府。杜惠这个中郎将并未参与过征战,在京卫中能有什么“失察”是需要杀头的罪过。

    晋王亡故,为何东宫会被困。这一点当年越山岭亦心存疑惑,只可惜他被看得牢,哪里也去不得。眼看着东宫解禁,他却被安了个“不敬”之名发去边镇,一直到他抵达边镇都在太祖派下的人监视之中。

    京中一定发生了什么不想让他知道的事,才会把他远远支走。可是那时他不过十六岁,与家中关系疏远,有什么事是需要提防一个无权无势的少年的?

    除非这件事会让当时的他不顾一切地一追到底,除非这件事……与晋王有关。

    无论这份马匹调用记录是真是假,将其放在此处的人是何居心,唯有一点越山岭可以确定,那就是建武二十九年,东宫内一定发生了不为人知的事情。

    此时他若去询问近日有谁来过案库,想必会有个意外的人选,若他追查下去,必定有个令人震惊的“真相”。

    越山岭的目光再次停留在“杜惠”二字上,杜惠有没有见过晋王,有个人定然知晓,但是这条专门留下的线,他也要去摸一摸。

    他将录册原封不动地放回,离开时状做无意地向值守人员探听最近可有人员出入。

    从值守处离开,几个名字在越山岭脑中盘桓,他一边从中捻着哪一位是为他准备的线索一边向皇城外走。

    到城门时,许是他有心事没留意前路,也许是对面走路匆忙,他险些撞上一人。

    待那人抬头露出容貌,越山岭盯着他的脸微眯起眼睛。这人他有些印象,似乎是右骁卫中人。右骁卫过街皇城时,他隐隐见过几次。

    对面那人抬头看清是越山岭,弯起一双笑眼,右眼中一块红色的血痣藏进了眼角的缝隙中,只留下半条鲜红的线。

    他并未与越山岭搭话,只稍微让开一步,擦肩而过。

    越山岭望向斜前方,不远处有个人正在离去。

    那人中等身材,穿着极普通的衣服,只看背影扔在人群中毫无亮眼之处。他微低着头,像是一个过路人一般沿着街道不紧不慢走着,抬步时会习惯性地用前脚掌蹬一下,落地时则是外脚掌先着地。

    越山岭的目光追着他的脚步,直到他拐入坊中才收回。

    第55章 共授衣 行曦上杳杳,结雾下溶溶

    殿中还漂浮着沉香龙脑的味道, 几个宫人正将已经熄灭的香炉封起,一个内侍站在屋角摇动木机,带动殿中纱屏摆动, 送出徐徐清风。

    过了一会儿,殿中剩余的香料味道散得差不多, 徐阿盛摆摆手, 示意宫人们都出去。又有几位宫人捧着堆满瓜果的大盘进来, 摆在角落处, 用瓜果香气掩盖最后一点残余的沉香气味。

    符岁规规矩矩跪坐案后, 她今日是进宫来表忠心的。

    重阳节庆白渠之中浮现带字石碑的事不过几日就传遍京中。本来还只是被当做一件奇异怪事供人们茶余饭后用作消遣,不知怎得突然就有“晋王贤德,上天昭彰”的说法开始在坊间流传,甚至不少读书人开始为晋王写诗立传。

    符岁听说有人鼓动要为晋王立祠时,都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她不知道“晋王遗党”散落民间。为此她还特地与秦安把晋王以前在京中的关系全部重新梳理一遍。

    那时候先皇占着东宫之位, 荆王占着嫡子的礼法。晋王虽也算得嫡子,一来比之先皇和荆王年少, 二来背后无舅家扶持。

    朝中皆知杨妃不过是凭三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