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兄日常: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古代长兄日常》 30-40(第7/14页)

别是她们的老家蓝州跟橙州,以及长兴县所属的翠州,这三个州距离都不远,蓝州更是在蔡家的掌握之中,一旦出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回援。

    林屿收到了第一批被送过来的县志,正是蓝州的,他翻来书册,开始认认真真的阅读起来。

    蓝州一直都是经济发达,良田众多的地区,也是承担了粮仓的重任,来采购粮食的行商很多,渐渐的发达起来,听说连小民都十分富裕。

    这听起来很像江南,林屿给蓝州打了一个小标签。

    地理跟气候相似,人物就完全不同了,那里出过很多叛逆豪爽的人物,追求自由和奔放,也出过好几十个画家,书法家,真可谓人杰地灵。

    即使到了现在,依旧有“学画到蓝州”的传言。

    林屿津津有味看过好几个名人轶事,连天色变黑了都没注意。最后还是院子里康安叫人的声音把他惊醒了。

    都到了晚饭点,时间过得真快。

    林屿合上书册,对这个朝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应上中国的历史和生产力水平,大概在隋末唐初的时期。这算是一个难得平和的时期,政治也安稳,看来他穿越之前一定瞪大了眼睛,精心挑选的。

    “吃饭了吃饭了!大哥快点!”康安继续催着。林屿只能放下书,先去堂屋吃饭。

    饭桌上,大家叽叽喳喳,在讨论怎么布置屋子,毕竟能换到新屋子,他们也兴奋的很。

    林屿看他们都这么高兴,决定顺应他们的心情,暂时不问他们暑假作业做到多少页了。

    假期被问作业,简直是魔鬼啊!

    因为现在天气热,太阳从早上一直工作到傍晚,就算太阳下山也有热浪扑面,恼人极了。

    他们吃过饭收拾完了,又给今天干完家务的希希计了五分,一家子才在庭院里乘凉。

    林屿摇着蒲扇,扇的都是热风丝毫没能缓解暑气,不由得叹气。

    康安去库房拿了几束驱蚊草,白烟跟清香都冒了出来。

    “我看蚊子不是被毒死的,是被熏走的。”康安呛的咳嗽,手扇白烟,都尽量把白烟聚在一起。

    “跟着火似的。”希希插了一句。

    说到着火,他们瞬间想起除夕过年那一出失火,齐齐打了个寒颤。

    “打住打住,一想到就起鸡皮疙瘩。”康平吐舌,他可不希望真的出事。

    “效果的确不好,蚊子还是嗡嗡的。点着草就有效果,不点就没用。”楚楚说。

    “要是有蚊香就好了。”林屿随口说:“蚊香可是过夏三件套。”蚊香扇子和冰棍,可是必须准备的三件套。

    可是现在没有蚊香,更没有冰棍。

    等等!林屿支愣起来,他记得硝石可以制冰,而蚊香,可以用木屑,松香粉,以及雄黄来制作,如果做出最常见的盘香形状,甚至可以点上一整晚,整夜工作。

    对啊!他可以试试做蚊香呐!毕竟蚊子真的很烦人。

    说干就干,林屿翻出家里端午节剩下的一丢丢硫磺粉,木屑跟松香用研钵一点点研磨粉碎,再按照比例加水混合,第一次未必成功,他记下用量,以备下次改进。

    第三十六章

    混合了松香粉的泥团格外粘手, 林屿把它们混合均匀,糊的两手都是泥巴,他用竹片细细的刮进研钵里, 没有模具就捏成小小的宝塔型,上面尖底下方,看起来真是惨不忍睹。

    简直是林屿手工事业的滑铁卢!

    不过东西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功能!他这么安慰自己, 然后把宝塔蚊香平铺在草纸上, 放到屋内阴干,夏天温度高, 很快就干透了,林屿上手一捏,窝霍,从中间断开了。

    大概是黏性不够,或者其中的比例没对,林屿加大了松香粉的比例, 再次试验后, 新做出的蚊香才保持完整的形状。

    接下来就是试验它的效果, 关紧了门窗后,把蚊香放在桌面上,跟易燃物都隔开, 等到二十分钟充分燃烧, 推门进去, 平时嗡嗡乱飞, 格外嚣张的蚊子纷纷暴毙, 倒在了桌面上。

    实验取得初步成功, 证明了这个蚊香是可行的, 可是!味道特别的难闻,呛人的很,人在屋里熏的眼睛难受。

    一起打下手的康平康安早就跑了出去,林屿把窗户推开透气才跑的。

    康安在屋檐下咳嗽,咳的眼泪直流,他好容易缓过气来,舀凉水洗手洗脸,舒服点了才说:“大哥,蚊香还得改进!这是熏蚊子还是熏人呐!”差点他都要背过气去了!

    林屿也灌了一瓢冷水清醒头脑,“就是,还得再改!”

    他也就是死记硬背了配方,具体的比例还是需要自己慢慢改良。

    林屿把松香粉跟硫磺的比例不断的增加减少,终于试验出了最和谐的配比,而这样做出来的蚊香虽然燃烧时间不长,但驱蚊效果最好,只要在临睡前先点两只,保证安睡到天亮。

    蚊帐虽然也好,也随着天气的变热,里面会闷闷的不透气,也难以感受夏日夜晚清凉的穿堂风,现在二者可以兼得。

    小风吹着,屋内安安静静,一夜好梦。

    不过,最近是不是旱太久了?一连十多天,连一丝雨水都无,地里的麦子焉哒哒的垂着脑袋。

    青里透着一丝的黄,还要再等大半月才能彻底熟透。

    不过也好在,现在不需要大量的浇水,种麦子有一句谚语叫“浇花不浇籽”,就是说在农作物开花的时候需要多浇水,快成熟时反而不需要。

    大家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现在不下雨,等到收获时雨水绵绵,晒不干麦子可就傻了,一年辛苦全都白费。

    为了这个,村里人是天天在田边转悠,一天盯七八次麦子,恨不得它马上变黄成熟,好收进仓库里。

    不到进仓那天,心里总觉得悬乎。

    而林屿不仅要担心地里的收成,还多了一桩事情要做,就是去收购大豆。

    大豆七月成熟,饱满发黄的豆荚一剥开,就是正正成熟的豆子。

    去年因为临时起心思收购豆子,价格比平时高,到了春天甚至涨到五文一斤,这些都是被迫提高的成本呐!无奈豆干不二价的招牌已经打了出去,三叔硬是压着没涨价,利润变薄很多。

    不过也好在,诚信经营的基调定下之后,很多人都觉得“林氏豆干”不仅卖价实在还味道好,占据了长兴县大部分的市场,每个月的销售额都在稳定增加。

    大豆只要晒干后又耐放,三叔打算趁着收获季,能收多少算多少。家里的男人都要派出去收购豆子,林屿也跟着要去。

    为了让四个孩子长长见识,林屿轮换着带他们出去。

    其实种豆子的农户分布的很散,零零碎碎的,挨家挨户的收,半个月也未必能收起两千斤。想要效率高,只能是提前跟那个村的村长打好招呼,说某月某日上门来收取,让想卖豆子的农户提前准备好。

    这次他们要去的村子就是距离林家村五十里外的一个魏家铺,魏家铺的村长跟三叔还有几分交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