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50-60(第8/24页)
在林凤至和林凤至对面的女性陶俑身上来回, 蒙毅心下一动。烧制完好的陶俑具有林凤至的神韵和特征,身上的服饰酷似她在湘山祭祀时的衣服。
不敏感的人也能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更何况蒙毅这般心细如发的人。
为何要做一具与自己相似的陶俑?又为何神情看起来如此空洞和茫然。这可不像是在湘水流域那个神气十足、活力四射的大巫了。
是在温泉宫住得不舒心吗?还是骊山的哪个邢徒民夫亦或者官员触怒了她?亦或者她思念家乡?
蒙毅瞧着林凤至年轻的面容, 一一否定了自己提出的疑问。
温泉宫侍候她的宫人是精挑细选的、细致耐心的人, 骊山的民夫邢徒受了她的恩泽,谁不将她视为神明?
至于思念家乡,蒙毅思忖, 她从湘山带来几个族人,一个去其他地方做纺织女官, 一个在咸阳学宫上学。若真是思念至极,也未尝不可叫柯珞人举族搬迁至咸阳。
蒙毅细细打量她。
她的眼神沉静而倦怠,脸上浮现的是一种介于微笑和感伤的复杂情绪。
这般的内敛、安静,不由得让人想去探究她面容之下是否心伤。
蒙毅垂眸, 将疑惑按在心中。
“上卿,好久不见了。近来可好?”林凤至注意到蒙毅,眼波流转, 整个人仿佛活了过来。
“托神使的福,近来确实是有些忙。”见林凤至神情疑惑,蒙毅解释道:“自陛下从神使处回到咸阳后,陛下似有所悟,有意修改大秦律法,近日来召集了许多精通律法之人”
蒙毅作为始皇帝的秘书, 也算精通律法,且还是个执法者,自然也在召集的人群之中。
他旁观多日,从陛下松动的态度和大多数原本沉默的官吏中读出了他们的意思。
始皇帝翻看廷尉的处理卷宗常常出神。
他的目光很少为底层的黔首停留。
他并不在乎他人评价他为暴君还是仁君,但他在乎大秦是否能流传后世,自己的寿命能否延长。
眼见着自己似乎后继无人,他必须得凭借自己的威望,把后人的路也开辟出来。
否则,到了下一任君主,若是彼时君主没有足够的魄力,祖宗之法,谁敢轻易嬗变?
始皇帝一遍遍地看着卷宗,细数着大秦因为肉刑、连坐失去了多少能用、能创造价值的民力,心中就无法抑制地惋惜起来。
战时需要将所有能动的资源都汇聚起来,劲儿往一处使,然而如今,恰如林凤至所言,时代已然在变化之中。
林凤至已经让他看到了新的契机。新的世界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去,越多越好。
纺织大业缘何没有全国推广?
不就是局限于人手不足和原材料不够吗?
倘若一直沿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和以吏为师,人才从哪里来?百家不鸣,谁能制造出更得用的器具?谁去培育更多的丝麻和麦种?
这还只是纺织。
冬麦、军队、盐、糖、铁骑、磨盘
天下何尝不是处于一种巨变之中。旧法,确确实实不能在巨变之中适用。
实用主义的始皇帝与各个精通律法的臣子交流后一合计,还是得变。
诚如林凤至所言,始皇帝也察觉到了自己统治之下的暗流涌动,更别提玄鸟和林凤至的明示,他有自信能弹压反意。
可往下一看,他不禁心生疑虑,他的崽子们似乎大概也许撑不起来。
嬴政无语之余,只好再往下看看。
他的孙辈当中,孩子最大的当属扶苏的女儿嬴元熙。其余的还小,看不出什么。嬴政倒也不厚此薄彼,能自理的孙子孙女通通都送到咸阳宫里。嬴政也不是那种喜欢带孩子的,索性只在他们上课的时候去看看。
嬴政背着手在窗外看了两眼,没觉察出什么天资聪颖的小孩。倒是小孩儿们发现他之后一个个噤若寒蝉,怕他得很。
无聊之下,他又投身工作之中。
除了始皇帝有意修改律法,废除肉刑和连坐,其余感受到这股涌潮的官吏也渐渐冒了出来。
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严刑峻法。
即便是身为执法者的官吏,也不意味着都喜欢肉刑和连坐。
判案时,寻常时候便是战战兢兢。因为一个小小的误判或量刑偏差,不仅罪犯者本人会被处以割鼻、断足之刑,作为经办官吏,也可能因“失刑”罪被追究,甚至牵连家人。
连坐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迫使官吏宁可错判、重判,也不敢轻判。执行肉刑时,现场的惨状也让他们心理负担极重。这也是难免的,一般人看到自己同类被凌虐,是会推己及人、很难产生什么正面的情绪的。
于是,当雄伟的君主有意废除肉刑的时候,这些缄默的官吏终于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蒙毅也惊奇地发现,赞同修改律法的人竟然不在少数。
他寻了个相熟的小吏,询问他对更改令法的意见。
那小吏踌躇半响,思来想去,觉着蒙毅不至于钓鱼执法,索性坦言道:“蒙上卿,同僚若是犯罪,在下可能不知情却被牵连;押送刑徒途中有人逃亡,全队官吏可能都要被处死。若是真能废除连坐,又何至于令我这般自危?我身为官吏尚且惧怕,更何况普通人。”
蒙毅执法严明,恪守法度。此前因此与赵高有过龃龉。听完小吏的话,他也不由得恍然,废除肉刑和连坐、改变严刑峻法,对普通人来说是带来了切身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他加入了修改律法的队伍。
虽然工作忙了许多,但他更深切地接触到了普通官吏乃至普通人的世界。
林凤至惊讶之余又觉得在意料之中。
嬴政就是这样一个敢为人先,发现问题立刻改正的帝王。只要你说服他,即便是盛怒,他也会采取你的意见。
当初嫪毐叛乱,始皇帝的母亲赵姬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平复嫪毐之后,嬴政将赵姬驱逐出咸阳,迁往雍城的萯阳宫囚禁起来,几乎断绝母子关系。
他还下令:“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意思就是说:有敢为太后之事进谏的,一律处死,还要用蒺藜刺穿他们的脊背。
尽管他下了严令,但仍有人冒死进谏。先后有二十七位大臣因进谏而被处死。
来自齐国的客卿茅焦继续冒死进谏。他并没有直接批评嬴政不孝,而是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分析利弊。
“陛下您的行为让天下人认为您嫉妒、不慈、不孝、像暴君夏桀商纣一样。各国若因此事而不再向往秦国,谁还会来归附呢?我为您感到担忧!”
茅焦的话点醒了嬴政。他意识到,“孝道”是当时重要的政治道德标杆,即便赵姬有错在先,对母亲不孝还是会严重损害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形象,让六国之人认为他是暴君,从而阻碍他统一天下的大业。
简而言之,他还需要孝道这块大旗。
于是他从谏如流,捏着鼻子亲自前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