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救命!天幕害我,我?千古一帝》 60-70(第1/15页)
    第61章
    一则以八百里加急传来的噩耗, 如同裹挟着冰碴的寒风,瞬间冻结了刚刚平定内乱的京城。
    镇守北境多年的北望伯尉迟俭,于三日前在军中暴毙!死因蹊跷, 疑点重重。
    与此同时,北狄“玄狼”、“赤狼”、“风狼”三部联合, 纠集超过六万铁骑,趁机南下!
    详细的军报接踵而至, 字字惊心:
    北望伯尉迟俭死后, 北境军心浮动, 防线出现缝隙。北狄铁骑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战机, 大举入侵。
    幽州北边的安岭县第一个遭殃,两天就被攻破, 守将战死。旁边的固安县孤立无援, 守了三天也完了。
    狄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狼烟四起, 兵锋直指幽州腹地, 形势危如累卵。
    万分危急之际, 一名唤作贾复(木乔化名)的校尉, 收拢残兵,凭借平陶县城墙与地利, 以寡敌众,硬生生挡住了北狄先锋的数次猛攻,暂时稳住了幽州防线的一角。
    然而, 平陶县已成孤城,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西线亦不安宁,并州、凉州边境同时遭到西域诸国的频繁骚扰, 虽未破城,但明显是在配合北狄主力,意图牵制大颂西线兵力,使其无法东顾。
    消息传来,朝野俱震。
    御书房内,炭火盆烧得通红,皇帝赵庚明裹着厚重的狐裘,脸色在跳动的烛光下显得愈发苍白。
    皇太弟赵庚旭、吏部尚书李不言,以及几位兵部、内阁的核心重臣齐聚,气氛凝重。
    墙上巨大的北境地图,清晰标示着岌岌可危的战局:安岭、固安两县已经被朱笔划掉,代表北狄的红色箭头正扎向幽州腹地,只有平陶县周围,勉强画了个表示抵抗的蓝圈。
    兵部左侍郎声音干涩地禀报着严峻的战况:
    “……北望伯去得突然,军心不稳,幽州连丢两县,兵力折损严重,贾复校尉虽暂守平陶,实为孤注一掷。
    并、凉二州被西域诸国牵制,援兵一时半会儿到不了。京城可速调之兵,满打满算三万,其中骑兵仅五千。”
    他没提尉迟俭的死因,但大家都明白,这事不简单。
    一位老臣犹豫着开口:“陛下,北狄势大,且时机拿捏得如此之准,显然蓄谋已久。咱们刚平定内乱,元气未复,兵力捉襟见肘。
    是否……暂避锋芒,以稳固现有防线为上,待查明北望伯之事,整合力量后再图……”
    他话未说尽,但言下之意已是倾向于战略收缩,甚至暂时牺牲部分边境。
    “迂腐!”
    一声怒吼炸开,骇得那老臣一个趔趄。只见李不言满脸涨红,胡子都快翘起来了,指着对方鼻子就骂:
    “稳固防线?收缩兵力?尉迟俭将军死得不明不白,尸骨未寒!两县百姓正在狄人刀下哀嚎!此刻若退,军心立刻崩散,北境将永无宁日!”
    “你这老糊涂,是想让陛下学那石敬,自毁长城,将北疆拱手让人吗?!届时你我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赵庚明剧烈地咳嗽了几声,摆摆手让李不言先消停。
    他看向一直站在地图前、手指无意识敲着平陶位置的赵庚旭:“小九,你怎么看?”
    赵庚旭抬起头,眼里有火,声音却异常冷静:
    “皇兄,李尚书话糙理不糙!北望伯死因蹊跷,北狄便趁机大举进犯,这绝非巧合!”此刻若退,非但国土沦丧,更会寒了边军将士之心,助长敌寇气焰!”
    “此战,必须打!不仅要打,还要以雷霆之势,打出我大颂的威风,更要借此机会,查清北望伯之死的真相!”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点在平陶县上:“大家看,贾复能用残兵守住平陶,说明狄人不是打不败的!这城虽小,却是钉在敌人进攻路上的一颗钉子,必须守住!”
    他手指又横向划向并州:“并州压力相对较小,严令其都督,无论如何抽调一万精兵,火速东进。
    目标不是跟敌人主力硬碰硬,是骚扰他们粮道,侧击他们的侧翼!这样一定能让他们首尾难顾,减轻幽州正面的压力!”
    最后,他转身面对皇帝,眼神坚定:“京城这三万兵是关键!臣弟,请旨亲领此军,驰援北境,彻查北望伯之事,驱逐狄虏!”
    “不行!”
    “殿下三思!”
    皇帝和几位重臣几乎异口同声地反对。
    赵庚明更是斩钉截铁:“胡闹!你年少未经战阵,北境苦寒,战局瞬息万变,凶险异常!朕绝不能让你以身犯险!”
    赵庚旭毫不退让,看着皇帝:“皇兄!正因北境局势复杂,凶险异常,才更需要一个能代表朝廷、能激励三军、并能临机决断之人前往!”
    “臣弟在兵部不是白待的,军务调度我熟!天工院诸多新式器械,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试试,说不定能出奇制胜!”
    他停了一下,看看众人,继续说:“臣弟并非莽撞之人,可请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将军为副帅,佐臣弟查漏补缺,稳定军心;更有李锐及其麾下‘幽灵’精锐为爪牙,安全可保无虞!更何况……”
    他略微压低了声音:“北望伯死得不明不白,北境军中恐有隐忧。臣弟此去,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整顿军纪,把事情查清楚。”
    赵庚明沉默了一会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定格在须发皆白的英国公身上。
    “英国公,”皇帝缓缓开口,“您老……意下如何?”
    被点名的正是已致仕在家荣养多年的英国公张懋。他战功赫赫,在北境军中威望素著,只是年事已高,早已不理军务。
    此刻被皇帝问到,他慢慢睁开微闭的眼睛,他看了看年轻的皇太弟,又看了看一脸担忧的皇帝,声音沙哑说道:
    “老臣年迈,本不应再过问兵事。然,北望伯去得蹊跷,北境危急。殿下年少有为,胆识过人,更兼心系将士,欲查清真相,老朽……愿意用这身老骨头,再穿上盔甲,陪殿下走一趟北境。”
    英国公这一表态,御书房里反对的声音立刻小了下去。有这位经验丰富、威望极高的老将军保驾护航,皇太弟亲征的风险确实小多了。
    李不言马上附和:“英国公老当益壮,若能出山,实乃北境将士之福,殿下之幸也!”
    皇帝赵庚明看着弟弟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表态的英国公,终于下了决心。
    事毕,皇帝赵庚明屏退左右,紧紧抓住赵庚旭的手,苍白的脸上写满忧虑:
    “小九,此去北境,凶险异常。你记住,万事皆可徐徐图之,唯独自身安危,绝不可轻忽!必要时,城池、土地都可暂时舍弃,人,必须给朕全须全尾地回来!”
    说着,他从枕边取出一个明黄卷轴,塞到赵庚旭手中。赵庚旭展开一看,竟是一份空白圣旨,下方已加盖了鲜红的皇帝玉玺。
    “这个你拿着,若遇万分紧急、需临机专断之事,可自行填写。”
    皇帝的声音压得更低,“朕的身体自己清楚,若长期勤政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