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大院女儿奴[年代]: 110-114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军工大院女儿奴[年代]》 110-114(第5/17页)

地平线,就见来了一队军用大卡车,浩浩荡荡奔葡萄园而来。

    大家很好奇,来军人了,干嘛来的?

    而且好多军人居然戴着眼镜,还是中年人。

    孩子们再仔细一看,更惊讶了。

    因为现在还没有肩章,但军官必然是四个兜,而且一般来说,团级以上干部的上衣兜里才插钢笔。

    但是这帮军人,个个上衣兜里最少两只钢笔,甚至还有插三支的,全他妈大官呀?

    就为漏水,来了一帮大军官?

    曾风也很惊讶,因为来的居然是东风基地和军工基地的领导们,他们赶来帮忙了。

    曾风握上军工基地,张主任的手:“就补个窟窿而已,没必要劳动到您吧?”

    张主任坦言:“我们主要是想来看看,你们到底搞得怎么样,瓜果种上了没,有没有得吃。”

    曾风笑容僵在脸上,心说居然是来看热闹,蹭果子吃的,那不神经病嘛。

    他们正忙着呢,哪里来的好果子吃?

    对了,所有的车上拉的全是胡杨和红柳树枝,曾风看来了一群凑热闹的,拉的还是他们垦荒队最讨厌的东西,都快急哭了。

    但突然,一声粗嗓门响起,是魏摧云,他大声问:“漏水点呢,在哪里?”

    有学生立刻带着魏摧云去现场了。

    赵凌成招呼学生们卸下红柳和胡杨,抱着跟着后面,而到了地方之后,魏摧云外套一脱,绳子一绑,直接扑通一声跳进了水中。

    那是吃了足足两个月水的淤泥层,它特别深,稍有不慎人就得淹死在里面的。

    但魏摧云毫不犹豫跳了进去,带着绳子,他一直在往里拱,直到憋不住气才会出来。

    曾风担心他要死了,姜瑶得当寡妇,等他出来换气时就劝说:“魏科您别太鲁莽了,先出来,咱们慢慢商量解决方案吧。”

    魏摧云只丢了一句:“拱吧,你个红蛋。”

    深吸一口气,他又潜进淤泥中了。

    也就在同一时间,天空飞过一架传说中的三叉戟,那也是领导人们的专用飞机。

    赵凌成找到陈棉棉,指天空,说:“他已经经过了,飞机刚刚过咱们这儿。”

    陈棉棉正在指挥学生们抱红柳,帮忙补漏,闻言也愣在原地。

    偶像这就经过,而且已经走远了?

    3号葡萄园他没看到,那另外两个呢?

    话说,陈棉棉的性格和赵凌成是截然相反的。

    赵凌成谨慎,悲观,是个保守主义者,但陈棉棉热情奔放,也是个乐天派。

    偶像已经经过了,她的葡萄园也没弄好,效果都没搞出来,按理她应该失落吧。

    但并不。

    她手搭凉棚看远方,说:“他不是还要回去嘛,等他回去的时候,咱们的3号葡萄园就搞定了,他会看到,也肯定会夸我的。”

    ……

    第112章 对话

    这是个最寻常不过的, 晴天的傍晚。

    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蔚蓝,夕阳远斜于戈壁。

    三叉戟客机在万米高空平稳飞行,以1000公里/小时速度,就在赵凌成和陈棉棉说话时已越过泉城, 现在已到玉城, 五分钟后将到达瓜州, 然后就会离开河西走廊。

    它能看到葡萄园, 大概也就三分钟时间。

    但是3号葡萄园没有蓄上水,看着也没啥效果。

    赵凌成倾向于那位根本没有看到,也不可能问及葡萄园。

    好在还有返程, 所以事情还有得补救。

    他就对媳妇说:“让魏摧云抓紧点搞, 我再给祁司令拍份电报去。”

    他得跟祁嘉礼说一声,让那位回程的时候再看一眼。

    陈棉棉却说:“别,免得祁司令再骂你一顿。”

    再说:“相信我, 那位肯定已经看到了。”

    赵凌成不理解媳妇谜一般的自信, 提醒说:“那位的身体状况很不好, 而且他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飞行对普通人来说是赶路, 但这是他的吃饭时间。他在飞机上一边吃饭, 一边还要跟人谈工作,落地之后还要工作, 哪怕祁司令提醒了,他可能也只看一眼, 3号葡萄园效果不好, 他抬头的瞬间,2号和1号就掠过了。”

    陈棉棉却说:“他肯定看遍了整个河西走廊,还会专门问2号葡萄园的。”

    见赵凌成一脸困惑, 她指远方:“老天爷都在帮咱们呢。现在可是一年一度的麦收季呀,你看那夕阳,它把丰收的小麦照成了遍地流金,咱们这一边是祁连山白雪皑皑,另一边是荒凉大漠,就这河西走廊水草丰美,谁能忍心不看?”

    再说:“2号葡萄园那么标准一个人字,他能不多问一句?”

    赵凌成出野外任务时吃了太多烦人的沙子,已经感受不到河西走廊的壮美了。

    他不搞农业,甚至不知道现在正值麦收,所以他也想不到。

    但陈棉棉猜得可准了,万米高空中,那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家几乎没有眨眼的,全程,仔仔细细看完了铺满整个河西走廊的,被夕阳照成流金的,熟透的麦田。

    一边是绵延几百公里的崇山峻岭,一边是无边的荒凉大漠。

    中间夹着一条金黄小麦流淌的大粮仓。

    河西走廊,这片狭长的,丰收的沃野,它让他满心欢喜,挪不开眼。

    他还特地对随行的祁嘉礼,以及手下诸多干部说:“河西走廊可是汉武大帝抗击匈奴时的大后方,是粮仓,它要不丰收,就是咱们的干部工作做的不到位。”

    又说:“我听农业部的老俞讲过,它已经连续丰收超过五年了。”

    祁嘉礼说:“河西人民已经能一年四季吃白面了。”

    他点头微笑,但说:“那是应该的,也是咱们干部欠老百姓的,做到只算及格。”

    祁嘉礼点头:“是。”

    脚下是960万平方千米,那两鬓斑白的老人于每一寸土地都如数家珍。

    他对河西走廊更是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它曾是革命的大后方。

    而如今,它用强悍的军工业,撑着国家的脊梁。

    在他看来,让河西人民一年四季吃白面,是干部们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陈棉棉的政绩,其实只有‘为’和‘人’,就已经足够惊艳了。

    因为它们是坐落在戈壁荒滩上的。

    枯黄戈壁中的两点绿,又种植规整到,让强迫症看了都要大呼过瘾。

    祁嘉礼其实不想多说,想劝这操劳过甚的老人家闭目养神。

    因为到了北疆之后他还要见很多人,做很多事。

    但对方执意追问:“那是人工开垦的农场吧,地方还是中央,是谁搞出来的?”

    祁嘉礼思索片刻,说:“搞出农场的,和让河西大丰收的是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