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50-158(第2/18页)
    忽然,扶苏似乎想到了什么,几步冲到了官家的面前,拉了拉他的袖子:“官家,你有没有找人记录一下今天?”
    官家不解其意,一头雾水:“这个,呃,《求知报》和史官应该会记的吧?”
    禁军阅兵式,当他听到这个概念时,就被吓了一大跳。真不知肃儿的小脑瓜怎么长的,全装满了前所未见之物。
    若是举办成功,定然又是青史留上一页,书写今日之盛景。后世说不定还会借鉴呢。
    但官家也觉得奇怪,肃儿不是一贯对美名不感冒吗?为什么今天突然说起记录?
    “我说的不是文字,是画呀,画画。今天有画院的人在场吗?”
    仁宗眼睛瞪直一瞬:“哎呀,我怎么忘了他们呢。”
    现在绝对是扶苏穿越以来,最想念宋徽宗的时刻——如果是这位美术爱好者,绝对会多机位多角度派出画师记录的。
    他有点沮丧地努了下嘴。
    不仅官家忘了,他自己也忘了这茬。
    “不妨事的。”仁宗安慰地拍了拍扶苏圆圆的小脑瓜:“趁着阅兵式还未开始,朕现在就派人唤他们过来。不过,肃儿先告诉朕,你怎么突然想起这茬来了?”
    他抬头望了四周,突然想起去年冬天苏轼给在云州的肃儿寄信的事来:“是为了让友人也能一睹今日之盛景?”
    仁宗口中的友人,一般特指苏轼。
    被一口说中心底想法的扶苏脸上一红,别过头去:“也不完全是吧。”
    仁宗好笑地看着口是心非的儿子:“哦?那还能是因为什么?”
    “当然是……”
    扶苏借着袖子的掩护,指了指耶律重元所在的方向。
    官家会意地“哦”了一声。
    “好主意。”他笑着说。
    耶律重元浑然不知,自己又被大宋父子给做局了。他站在校场前的高台上,和每一个对禁军感到好奇的宋朝官员一样,仰着头左顾右盼。
    不是说阅兵式吗?
    兵呢?兵在哪?
    目之所及,只有校场前的大片空地。和他们一堆在高台上傻站着吹风的人。
    就在耶律重元感情上疑心自己被耍,理智上又觉得不可能,左右纠结的时候,感觉到脚下传来一阵沉闷的震响声。
    地龙翻身了?!
    他抬脚就要逃,片刻后又察觉出了不对。地龙翻身哪里有这么整齐划一的频率?
    耶律重元悻悻然收回脚步,立刻把目光投向了扶苏:虽然没有任何理由,但直觉告诉他,此事肯定和宋国太子脱不开关系!
    大宋的百官也和耶律重元一般反应,遇到不理解的事,率先看向了扶苏。但他们和耶律重元光凭直觉不一样,纯属经验之谈:棉花、土豆、祥瑞降雷……哪个不是小太子鼓捣出来的?
    一瞬间,扶苏齐刷刷被数十道目光盯上。他无辜地摸了摸鼻子:至于这样吗?
    如果大家能听到他的心声,一定会整齐地说道:至于,太至于了!
    好吧,都知道是他的手笔了,那事先准备好的安慰大家的套词儿就用不上了。扶苏抬手往前一指:“诸君请看。”
    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极目远眺,还真发现了一个,一个,呃……整齐的黑色方块?
    这个诡异的黑色方块,还正以匀速缓缓向他们所在的高台走来。再结合“阅兵式”三字,众人还有什么不明了的?
    有人出声道:“是禁军!”
    是……宋军。
    耶律重元屏息凝神,准备仔细探勘一番。能让官家和太子放任他观察,并视为对辽震慑的阅兵式和宋国禁军,到底是何方神圣?——
    作者有话说:准备大招连放了[墨镜]
    第152章 第 152 章 阅兵式,三连做局。……
    狄青正在蛰伏中。
    从去岁的冬天开始, 大宋就一直在打仗、打胜仗。每一场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帅,班师回朝后,他的地位和声望一路水涨船高, 以至于官家封无可封, 为此还颇为苦恼。
    但狄青的心中并不圆满,仍有遗憾。他攻下了居庸关, 将燕山划作辽宋的边界, 出于战线和国力的考虑,不得已鸣金收兵。但这不代表他心中就已经满足了。
    按照狄青的设想, 若能一口气收复十六州, 恢复华夏故土,才能一浇他胸中块垒。他原以为这个愿望要等到几年后、十几年后才能完成, 没想到, 太子殿下很快就把实现愿望的机会再度摆在他眼前。
    “我们去吓唬一番辽国人,怎么样?”
    狄青:“吓唬?”
    “对啊。”扶苏一手撑着头说道:“用我们的军力震慑辽国派来的使节团一下, 让他们老老实实把山前七州还回来。狄将军,你觉得怎么样呢?”
    如果是别的任何一个人说这句话, 狄青都会礼貌地给他请个郎中, 让他看看脑子。但说这话的人是太子殿下……
    他露出一个无奈的微笑:“殿下想让我怎么做呢?”
    扶苏以手击拳:“就等你这句话呢!”
    他招了招手, 示意狄青侧耳过来:“辽国的骑兵不容小视。寻常的士兵,恐怕很难吓到他们,我们得想些不一样的法子……”
    而现在, 就是那些法门兑现的时候了。
    狄青骑着高大的骏马, 身披铁甲, 在阳光下折射出凛凛的冷寒色。在他身后,一百四十四位穿着相同的士兵,摆成方块式的战阵, 随着鼓点声整齐地向前迈进。
    他们的头部被坚硬的铁甲覆住,只露出眼睛的部分来。伴随着整齐的、气势汹汹的整齐脚步声,好似永远不知疲倦、不畏痛苦,只知道前行的无感情的死士。分明是仲春四月,阳光和煦,但他们经过之处,空气都因铁甲带来的寒气凝固了些许。
    鼓点打到地六百声,狄青一抬手,没有别的多余动作、没有马匹和士兵的凌乱脚步,方阵整齐地停了下来。再一转头,恰好就对上了官家、太子和辽国使节团所在之高台。
    一百多人被利落地驱使、好似只有一条心,整齐划一的动作,令高台上所有人为之侧目。范仲淹见状就感叹不已:“昔日孙武练兵时,大抵不过如此吧?”
    “孙武练兵,驱使的全是妃嫔女子。”扶苏接过话头:“但狄将军练兵,要指挥的人完全不一样,不信您仔细看?”
    他伸手指了指,众人全都循着方向望去,忽闻一声讶异的惊叫。
    “怎么可能呢!”
    说话的人语调怪异,浑然不似中原口音。众人又看这大庭广众下失态之人是谁,一看就倍感无语。还真不是中原人啊,这不就是那个夏国公的舅舅吗?
    夏国公尚在襁褓之中,扶苏担心他被阅兵式吓到哭闹不止,就给他放了个假,其母也就是李元昊的皇后陪同照顾。代表西夏方面来的,就是这位舅舅了。正好,如果他没有沦为阶下囚,就是西夏的实际掌权人。
    这位倒霉舅舅不顾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