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70-80(第10/20页)

倒是脆的,但同样的问题,盐放多了,而且帶着一股淡淡的焦糊味。

    看来同样不具备下厨房的天赋。

    谢乔放下筷子,看向一脸紧张的谢适,斟酌了一下词句,尽量温和地开口:“阿适,这手艺……很有想法。能自己动手做饭,已经很了不起了。阿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择菜都不会呢。”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对了阿适,我听闻城中食肆最近好像推出了不少新菜品,许久未归,不如……我帶你去下馆子尝尝鲜?”

    谢适:“……”

    正在这时,院门再次被人推开,谢均帶着一身尚未散尽的寒气和风尘走了进来。

    他脸上带着几分明显的疲惫,但步履依旧稳健,眼神在看到屋内的谢乔和谢适时,露出一丝暖意。

    “主公回来了。”他先是向谢乔行礼,然后对谢适点了点头。

    “阿均辛苦了。”谢乔道,“刚从长城那边回来的?”

    “是了,”谢均解下身上的厚重披风,随手搭在旁边的木架上,“今日的[屋舍]建造任务都设定好了。如今不必十二个时辰连轴转,所以先回来了。”他接过谢适递来的一碗热水,捧在手里暖着手,声音因路途奔波而略带沙哑。

    这屋子,往日他一人独居,处理完公务回来,面对的便是清冷。此刻灯火下多了两个人,虽然谢适的厨艺不尽如人意,却实实在在地添了几分烟火气,有了些久违的家的感觉。

    谢乔想起进城时看到的景象,“榆安城里似乎都在筹备春演大联欢?但看街上挂着彩绸,很是热闹。”

    “均遵照主公之前的提议,着手安排了。”谢均放下水碗,神色恢复了一贯的沉稳干练,条理分明地汇报起来,“如今大家温饱暂时无虞,百姓也该有些其他寄托,一来怡情养心,二来为聚人心。”

    “细细说来。”谢乔兴趣盎然。

    谢均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今岁春演之事,分二项。其一为百艺汇演,各聚落、部族及城中百姓踊跃献艺,计有歌舞、说书、杂耍等二十余类,更有各地乡音俚曲,民情甚为踊跃。”

    “其二则为竞技之会。为促治下百姓交融,共襄盛举,特设十路劲旅同场较技。”谢均的语速不快,确保谢乔能听清楚每一个细节。

    他伸出手指,一一列数:“长城沿线的阳关、玉门关、大方盘城、冥水河口、北塞山麓,这五处軍户聚落各自组一支,龙勒縣一支,榆安一支,关外温洒部族和勺夏部族各一支,最后一队,则是由軍中各部曲抽调精锐軍士构成,以彰武备。”

    谢乔静静听着,心下暗许。如此安排考虑得相当周全,将治下各方囊括无遗——边关将士、内附部族、城郭居民乃至军中精锐,都能参与进来。

    “所设比试项目都有些什么?”谢乔追问。

    谢均答道:“共择八项,皆为军民日常所习,可强健体魄之技。”

    他继而详述:“牵钩,较众力。竞速,比疾驰。投石,验准的。蹴鞠,乃寻常嬉戏。角抵,显身手。举重,较膂力。更有军中要技,射术与骑术。”

    他又补充道:“各项目皆设了名次和彩头,主要是些实用的布匹、工具、粮食和精肉。均欲借此激扬民气,强健其体魄。当此乱世,筋骨之强为立身之本。”

    谢乔听完,对这场即将到来的盛会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轮廓,竟然也多了几分期待。

    “安排得不错。”她说道,目光中透出认可。

    忽而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她立刻嘱咐谢均,“再令窑坊打造三式瓷瓶若干,分大、中、小三式,印縣府官印于其上,拔得头筹者赠之大瓶,亚军赠中瓶,季军赠小瓶。”

    谢均顿时领悟谢乔的用意,“此乃荣耀,竞技者必竭力争夺大瓶!”

    “不错。”

    在谢乔的原世界,任何赛事,不论大小,都会设有奖牌奖状,起到激励的作用,也有纪念意义。

    但是奖牌的材料却是个问题,不可能提炼锻造金银铜,用铁又容易生锈,她更不具备造玻璃的工艺。

    思来想去,只有瓷瓶最合适。

    谢乔对春演大联欢的安排表示认可,屋内的气氛稍稍松弛下来。谢适安静地收拾着碗筷,尽量不发出声响。

    就在这时,谢均像是想起了另一件要事,面色重新变得严肃,他看向谢乔,沉声道:“主公,还有一事需禀报。”

    “何事?”谢乔端起还温热的水碗,抿了一小口。

    “是关于城中百姓生计之事。”

    谢均详细说明,“近来,随着榆安城人口日增,如今已近万户之数。不少迁徙至此的百姓生活渐趋安定,便有人陆续来到县府,递交呈请,希望能重拾旧業,在城内开设各类鋪面。”

    谢乔放下水碗。

    她并不意外。

    榆安城从最初的百户不到,发展到如今规模,人口激增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的压力,也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需求。人们吃饱穿暖之后,自然会寻求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營生手段。

    榆安城目前的格局,县府居中,西城规划为民居区,东城则是功能区。

    但这功能区里的建築,无论是提供餐饮的食肆,救死扶伤的医馆,还是供旅人歇脚的官驿,乃至各种生产物资的工坊,几乎清一色都是官辦性质,本质上都属于她这位“主公”名下的产業。

    还没有一家民營的商鋪。

    “嗯,这是好事。”谢乔沉吟道。

    人多了,需求自然就多了。单靠官办,确实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缺乏活力。经济想要活络起来,长远发展下去,不能总是一潭死水,铁板一块。

    她来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深知自由市场和良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官方,只需要牢牢把控住煤矿、铁矿、盐、军械这些最核心的命脉产業即可。其他的,可以鼓励民办,让百姓自己去闯,去经营,去成功或失败。

    她想起了係统【建築】模块上有一个一直未曾动用的選项,[商鋪]。

    这与那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築不同,[商鋪]更像是一种基础的店面模板,原型机,类似于提供居住功能的[屋舍]。

    之前榆安规模尚小,人口不足,贸然建造商铺只会是空置浪费资源。如今,时机正好。

    “来县府呈请的百姓多么?具体有多少户?”谢乔问道。

    “回主公,”谢均立刻回答,显然早有准备,“属下已将所有呈请一一登记在册,共计五十三户。有欲开办布庄的,有酒家、食肆,也有铁匠、木匠想开自己的铺子接活计,还有几家是想办小食摊,经营些小吃面食。”

    五十三户,这个数字不算小,代表着一股强烈的民间商業诉求。

    谢乔站起身,“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地方。”

    谢均和谢适连忙起身跟上。

    三人走出屋舍,外面的夜风带着寒意。谢乔紧了紧身上的衣物,径直朝着南面城墙走去。

    榆安城的南面,相对来说比较空旷,有足够的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