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30-140(第13/21页)

处理,我写了好几版,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版,赵大的目标是围绕着巩固赵宋江山和避免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辙。

    而且从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就可以看出他喜欢付出最小的代价以达成自己的诉求,而且用自己梦到未来赵光义的行为当理由杀死赵二,会引发巨大的朝野震动和民间舆论,还会搞得人心惶惶,

    第137章 蜂窝煤

    不管对赵二的处理如何,赵匡胤心里总算是放下了一块石头,也能好好的开始做蜂窝煤了。

    毕竟他是初到松阳县,自然是要做一些贡献,不然如何立足?

    要知道那个阉人都比他的贡献大多了。

    赵匡胤也在接触中得知了这个阉人居然来自大宋后的朝代,是明朝的宦官,甚至还被称为九千岁。

    这….

    真是….

    赵匡胤没有说话,眼底却尽是厌恶,果然还是不能给阉人过大的权利,乱生事端。

    他又想起蜂窝煤一事。

    姜戈县令交代时,他魂不守舍,只记得个名目和大略用途,细节一概模糊。但此刻静下心来,一代开国君主的务实心性与探索欲便占了上风。

    “能让穷苦人家屋里多点暖乎气儿,少些人冻死……”

    姜戈那句话在他脑中回响。他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历寒受冻,想起征战途中见过的冻毙骨。帝王心术之外,终究还有一份切实的怜悯。

    “便从这蜂窝煤做起。”赵匡胤对自己说,此事无关皇图霸业,却关乎民生冷暖,别有一番踏实意义。

    既下了决心,赵匡胤便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寻到姜戈,仔细询问了那日错过的细节。

    姜戈见赵匡胤终于对实务上了心,自是欣喜,尽力回忆蜂窝煤的制作方法:“我只知那东西是用煤末子做的,状若蜂巢,有许多孔眼,故名蜂窝煤。需得用一种特制的模具压制成型,晾干后使用。据说比烧柴炭省得多,也更耐烧。”

    能不花钱买的,姜戈是从不会在系统商城消费,等研究不出来再说买的事。

    煤末?模具?孔眼?

    赵匡胤记下这几个关键词。

    松阳县并不产煤,但邻近州县有煤窑,县城里亦有售煤之所,寻来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这黑乎乎的煤末变成规整的蜂窝形状。

    他领了份钱,亲自跑去城西的煤栈。

    煤栈掌柜见来者气度不凡,不敢怠慢。赵匡胤不要那成块的好煤,专挑筛剩下的碎煤末,价格低廉,正合大量试制之用。他一口气买了几大袋,又雇人运回县衙后院一角——那里已被他划作了“试验场”。

    首要难题便是模具。

    姜戈只提其名,未见其形。

    赵匡胤沉吟片刻,找来县衙工房的老匠人,凭着自己对“蜂巢”和“孔眼”的理解,以树枝在地上画图解说:“需一铁筒,内设铁柱数根,压入煤末后,能退出成型之煤,中空而有孔。”

    老匠人听得云里雾里,但见这位爷态度恳切,便试着依其描述去打制。

    第一次做出的模具粗糙不堪,铁柱粗细不一,压出的“蜂窝煤”歪歪扭扭,孔眼堵塞,一碰即碎。

    赵匡胤也不气馁。

    他本就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深知万事开头难。他耐着性子,与老匠人反复商讨改进,调整铁筒厚度、铁柱间距与长度。

    一连三日,后院裏叮叮当当,碎煤渣堆了一地,终于做出了一个勉强可用的模具。

    模具初成,下一步便是调和煤粉。干煤末松散,无法成型。

    赵匡胤记起似乎要加水调和。他取来清水,倒入煤粉中,徒手搅拌。

    黑水溅了他一身一脸,他也浑不在意。水和少了,煤粉依然松散;水和多了,又成了稀泥,无法塑形。

    “需一样东西,能增加黏合之力。”赵匡胤思索。他想起建筑工匠和泥制砖时,似乎会加入黄土以增加黏性。

    他立刻差人取来黄土,按不同比例与煤末混合试制。

    比例不佳,要么仍易散裂,要么燃烧不畅,烟大呛人。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赵匡胤挽起袖子,亲力亲为,脸上、手上、官袍上皆沾满黑灰,他却乐在其中。这种专注于具体事务的劳作,竟让他体验到一种不同于处理朝政钩心斗角的纯粹乐趣。

    诸葛亮偶尔路过,见昔日帝王这般模样,羽扇轻摇,笑而不语,眼中却有赞许之色。霍去病、尉迟敬德等武将好奇来看,却被赵匡胤抓了壮丁,帮忙搬煤和泥,叫苦不迭。

    经过无数次试验,赵匡胤终于摸清了煤末、黄土、水的黄金比例。

    和好的煤泥黑亮湿润,握之成团,触之即松,恰到好处。

    将这煤泥填

    入改良后的模具,以木槌夯实,再小心翼翼推出——一块形制规整、孔眼分明、结结实实的蜂窝煤终于诞生了!

    赵匡胤捧着这第一块成功的“作品”,如同得了什么宝贝,脸上露出难得的、真切的笑容。

    成型只是第一步,能否燃烧、是否好烧才是关键。

    赵匡胤在院中砌了个简易灶台,将晾晒了一日的蜂窝煤放入,点燃柴火引燃。

    初始,黑烟滚滚,气味刺鼻,显然是因为黄土比例或晾晒时间仍不足。

    赵匡胤被呛得连连咳嗽,却仍坚持守在灶旁观察,记录着火势、烟色、燃烧时间。

    一次,两次,三次……燃烧效果总不尽如人意。不是燃不久,就是火不旺,或是极易碎塌。

    赵匡胤不肯放弃。

    他反复调整原料配比,尝试加入少量细沙改善透气性,试验不同的晾晒时间与干燥程度。

    他甚至注意到,不同来源的煤末,性质亦有差异,需得微调配方。

    这个过程极耗耐心。

    县衙同僚常见这位“赵大哥”下班后仍蹲在后院,对着那堆黑疙瘩和一只小炉子冥思苦想,时而添柴,时而记录,时而摇头,时而颔首。

    姜戈关切地问起进展,赵匡胤总是回答:“已有眉目,尚需斟酌。”

    终于,在一个秋凉的傍晚,最新一批蜂窝煤被点燃后,火焰稳定地从孔眼中冒出,呈清亮的蓝色,黑烟极少,热量持续而均匀地散发出来。

    “成了!”赵匡胤一拍大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守着那炉火,足足烧了一个多时辰,蜂窝煤才缓缓燃尽,留下少量白灰。

    蜂窝煤虽好,却需配套炉具。赵匡胤再次发挥他的实践才能,设计出一种通风良好、便于添加煤块、且能聚热散热的简易煤炉。他画出草图,交由工匠打制。

    炉成之日,他亲自在院中演示t。

    填入一块烧红的蜂窝煤,盖上炉盖,不过片刻,炉体便温热起来。置一壶水于上,不久即沸。

    “妙哉!此物确比柴灶省事,热量却足!”闻讯而来的诸葛亮赞叹道,“若推广开来,百姓冬日取暖、炊煮皆便矣。”

    赵匡胤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