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20-130(第20/20页)
们亲自扶耧体验。
“神了!这一趟顶俺们忙活半天!瞧这行距,多齐整!”
“省力!太省力了!不光人省力,牲口也省劲!”
“姜县令,这宝贝耧车,俺们能用上不?秋播不等人啊!”
姜戈看着眼前焦急又期盼的面孔,立刻宣布:“县衙工坊日夜赶制,已有三十架耧车。将以成本价租售与各位乡亲!秋播紧急,可先立字据,待来年夏收后用粮食抵扣!家中实在困难的,可来县衙登记,以参与明日水渠清淤的工役相抵!”
一石激起千层浪。农户们争相涌向县吏登记的地方。工坊里的木匠师傅被团团围住,询问何时能轮到自家,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里都透着一股紧迫的火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秋播需水,诸葛亮规划的水渠网络主干虽成,细节却需完善。姜戈带着杜甫和衙役,沿着水渠一路行走,听取沿途村庄的意见。
“这里得分水,俺们下游的等水等到心焦!”
“那段渠基之前冲垮过,今年得加固!”
“俺村地高,水爬不上来啊!”
姜戈一一记下。对于地势高的村庄,她想起了筒车利用水流自转提水的原理。她捡起树枝,在地上画出大致模样,解释如何借水流之力将水斗灌满提升,倾入槽中。
工坊的巧匠们围着草图,眼睛发亮,直呼“巧妙”,立刻着手试制模型。
最让她挂心的,还要是——冬小麦试验田。
为了后面的酿酒。
她力排众议,没有按照当地习惯种植传统的秋播作物,而是在系统商城里引入了耐寒抗旱的冬小麦品种,并坚持采用“代田法”——在地里开沟作垄,种子播在沟中,苗长出后逐渐培土壅根,明年再将垄圳互换轮替。
她几乎每天都要跑去看看,叮嘱农人注意沟垄的深度和保墒。
虽然姜戈一开始成功过,但是这种地还是老农民最擅长,这播种方式就不对。播种就不对怎么才能长出好苗子呢?
老农们开始时觉得她异想天开,“瞎折腾好地”,但看到姜戈脚上的泥巴、脸上的汗水,以及那麦沟里已探出头、绿油油显得格外茁壮的苗势,他们的态度逐渐变为将信将疑、暗自观察,乃至生出几分期待。
“县令大人,您这法子里……好像真有点门道?您看这苗,墩实!根扎得深!”负责照料试验田的老农李老汉蹲在地头,仔细端详着。
“李伯,接下来越冬前才是关键,还得您老多费心。若此法成,明年咱们一县之地,都能多打不少粮食,说不定还能剩下许多粮食。”姜戈看着这片绿意,眼中充满期待。
“您放心!老汉我天天守着它们!就盼着来年,麦浪滚滚!”
杜甫跟在姜戈身后,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忧国忧民、吟诗作对的诗人。
他拿着纸笔,详细记录着耧车的效率、筒车的试制进度、代田法麦苗的长势。他将姜戈这些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法子整理成文,语言朴实无华,准备日后编成农事指导小册。他看到姜戈如何在地头果断解决水源纷争,如何巧妙调动民力赶制农具,如何用秋播的实效说服了持疑的百姓。
他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而是“耧车摇金粒,新麦映绿畴”的希冀。
他感到自己的笔,从未如此贴近土地,贴近民生。
姜戈的声望,就在这秋日躬耕的行走、倾听和解决急务中,如同田间的麦苗,悄然生根,越冬蓄势,坚实而稳固——
作者有话说: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种类型,不是同一品种,过渡章过渡一下[让我康康][让我康康][让我康康]以后就恢复九点更新。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