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40-50(第7/21页)

,首创铲头会-集中处决犯人时活埋至颈再削头。

    朱棣沉默地跪着,目光扫过瑟瑟发抖的茹瑺等人,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何后世史书会说他得位不正——有些血迹,确实永远都洗不干净。

    有些恐惧,深入骨髓。

    朱元璋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殿内众人。他的视线在朱棣身上停留片刻,又移向缩在角落的朱允炆。这个向来温顺的皇孙,此刻眼中竟闪烁着不该有的怨毒。

    “都退下。”老皇帝的声音突然平静得可怕,“老四留下。”

    待众人退出大殿,朱元璋突然抄起案上的油灯盏砸向朱棣。

    “知道咱为什么留你?”

    朱棣不躲不闪:“儿臣不知。”任由灯盏砸向自己。

    “放屁!”朱元璋一把揪住朱棣的衣领,“你以为咱看不出来?你早就谋划好了!从你回来开始,就在算计今天!”

    知子莫若父。

    朱棣瞳孔微缩,他没想到父亲看得如此透彻——确实,自从得知未来,他就在暗中布局。救活大哥是真心,但借此获取父亲信任也是真。

    “儿臣”

    “闭嘴!”朱元璋松开手,踉跄着走到椅子前坐下,“咱问你,若真让你坐上这个位置,你要如何对待允炆?”

    殿外,朱允炆死死贴着殿门,指甲抠进门缝。他必须知道答案。

    内侍在一旁纠结,拦还是不拦,殿内皇上的嗓门很大,即使不扒门缝也能听见,算了,就让皇孙听听吧。

    朱棣沉默片刻,突然撩袍跪下:“父皇,儿臣愿立誓:若得继大统,必厚待允炆一脉。封王就藩,世袭罔替。”

    这话说的诚恳,朱棣本人以藩王身份夺位,因此对藩王威胁的敏感度远超历代君主。永乐元年的“削藩五策”形成明代宗室圈养制度的雏形。

    比如宁王朱权,从带兵的藩王沦为戏曲家,晚年还曾自嘲是大明第一闲人。

    不杀就是多圈养一个大侄子而已,不是什么大事。

    朱元璋冷笑:“漂亮话谁不会说?”

    当初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说什么“罪止其身”,实际上诛杀

    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处决了东宫齐王府属官二百余人。

    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说的:“成功是最好的辩护,失败则是最大的罪名。”

    至高无上的位置之所以人人都想要,就是因为胜利者才能拥有一切,失败者只能沦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儿臣可当着太庙立誓!”朱棣抬头,眼中竟有泪光闪烁,“大哥待我如手足,我岂会绝他血脉?”

    这句话戳中了朱元璋的软肋。老皇帝想起朱标生前友爱兄弟,神色不由松动。

    “还有,”朱棣趁机加码,“儿臣若继位,必遵父皇《皇明祖训》,减少税赋,与民休息。”

    没有靖难之役,大明的经济和兵力都没有损失,当然可以与民休息。

    殿外,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这番话若是真心,倒是个明君之姿。

    朱元璋长叹一声,疲惫地摆手:“滚吧,三日后太庙议事。”

    太庙是皇家宗庙,核心功能是祭祀祖先,据《大明会典》,太庙属于吉礼空间,,登基告庙、册立太子、重大军事胜利献俘、国家危机告祖、否则不得随意启用。

    朱棣低着头退出殿内,谁也看不清他的神色如何。

    待朱棣退出后,朱元璋独自坐在灵堂内,望着朱标的灵柩发呆。烛火摇曳中,他似乎看到朱标在冲他摇头。

    “标儿啊”朱元璋喃喃自语,“爹该怎么办?”——

    作者有话说:这本应该会写一百万字以上,前期招聘各个朝代的名人,穿插基建,后期是女主称帝,所以前期女主戏份会比较少,我会努力平衡,这是我第一次写,支线想要尽量清晰,这样之后在松阳县上班时候遇见会有很棒的化学反应,比如秦始皇和项羽刘邦碰面、岳飞和辛弃疾相遇、年老的杜甫遇见年轻的李白、郑和和魏忠贤碰撞这些都是我想写的,其实除了码字以外,我也不知道和大家说什么,我现实生活中在上班,下班后也要忙,码字的时间很少,更新也会不稳定,很对不起追更的大家,我以后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猫爪]真的很感谢大家的支持[猫爪]我会努力更新!!!

    第44章 砖窑招工

    当郑和再次出现在松阳县吏房时,看上去可谓是春风得意,满面红光。

    任谁都能看出来郑和的心情很好。

    能不好吗?

    得知了他的未来将会名留青史,而且现如今的朱元璋已经有意让燕王殿下当太子了。

    谁不知道太庙是什么地方?

    太庙议事?

    朱元璋肯定是要立燕王为太子!

    郑和内心激动,一大清早恨不得跟每个人都握个手,打声招呼,快乐是会溢出来的,尤其是看见尉迟敬德后。

    “谢过敬德兄。”

    若是没有尉迟敬德的提点,可能郑和还不敢把电视机拿给皇帝看。

    尉迟敬德稀里糊涂受了郑和的谢意,颇有些摸不着头脑,难道大明没有亡?也没有出过一个不孝顺的子孙?

    这人怎么一点都不生气啊?

    大家伙都看过电视机,纯乐呵的人还真只有郑和一个。

    奇怪

    早上哪里来得及想那么多有的没得,赶着时间去上工,再说了郑和还有一个砖窑要负责。

    砖窑是松阳县官窑,官窑招工的消息是姜戈亲自放出去的。

    松阳县衙的招工告示贴在县衙门外时,天刚蒙蒙亮。灰白的晨雾里,那张黄纸就被姜戈亲手贴在了墙上。

    周大石挑着两捆柴火路过时,已经有三三两两的百姓围在那里。他本不想凑这个热闹——县衙的事,对他们这些平头百姓来说,多半不是什么好事。但“每日八文钱,管一顿饭”几个字像钩子一样,把他往人堆里拽。

    “大石哥,快来看!”王二狗从人群里挤出来,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县衙要招工烧砖,工钱给得不少哩!”

    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他们是穷人想赚钱也没有门路,这下子好了,姜县令又给百姓整了一个赚钱的门路。

    周大石放下柴担,粗糙的手掌在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擦了擦。他今年二十八,却因为常年劳作,背已经有些佝偻。他挤进人群,眯起眼睛看那告示。字他认不全,但数字还是看得懂的。

    “真给八文?”他低声问。

    也不怪他谨慎,给官府干活那就是白搭,搭人搭力还要自带干粮,之前这砖窑也不是没有开过,就给少少的钱,净压榨人。

    旁边一个穿长衫的老者捋着胡须道:“白纸黑字写着呢,说是咱县衙的官窑,招不少人呢,这还能有假?”

    人群嗡嗡议论起来,周大石听见身后有人啐了一口:“呸!前年县衙征夫修河堤,说好的一天十文,最后我连个铜板都没见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