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第144章 第 144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小知县》 第144章 第 144 章(第1/4页)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这句诗放在汴京皇庄附近,则要改为初夏了。

    四月下旬的时间,还真的就让稻子收获。

    庄子里有经验的老农,还有全国各地来的农人更说,如果放在气候更好的江南,湖南,粤地一带,甚至还能提前小半个月的时间。

    再见这稻穗颗颗饱满,实在是可叹。

    这一个穗子的重量,抵得上以往两三穗了。

    如何不让整个汴京兴奋。

    如今的汴京府尹都要派人来看着这些稻田,不能让城内外来围观的人偷了去,想看可以,距离远点!

    纪炀自然高兴,在纵横的小路里检查几个时辰,这才回到皇庄。

    跟着的十几个进士,也从中得到乐趣。

    有些进士家境殷实,虽识五谷,却不知道田地里的稻子长这个模样。

    再去看麦子的时候,更是惊奇。

    今日算是大开眼界了。

    原来自己的一粥一饭,竟然如此辛苦。

    原来他们的田地庄稼,竟然是这样长出来的。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算是来着了。

    接着纪炀吩咐他们各种公务,也是高兴去做,虽然只是丈量,计数,那也是乐意去做的。

    不过纪炀来的目的,是来确定收获的时间,还有这些收获的是否能当种子用。

    皇庄的负责人颇有些激动。

    都是田地里一点点的事情,谁能想到真的培育出来,会有这样惊人的成果。

    收获时间好说,明日就可以正式收获,正式称重,到时候皇上都会过来。

    而是否能当种子用。

    这点也要说明一点,一般的现代的杂交种子,用的都是杂交一代,种出来的果子也好,稻子麦子也好,都是产量最高的一代。

    接下来大多数都不能留种。

    但皇庄农人们用传统方法培育的种子,并不会只要一代的种子,而是培育三代后,看三代的稳定性,再从中选优。

    当然,这种培育不是一劳永逸,以后也要继续进行,防止种子退化。

    这也是纪炀设立良种司的缘故。

    不仅要为以后的良种定价,更要监测各地种子的情况。

    这种方法在现代来说,肯定已经过于落后,如今却是较为先进的想法。

    好在召集来的天下农人能明白其中意思,更是集思广益做出成果。

    这会给纪炀的答案也很肯定:“此次种出来的稻子,必然能当种子,但各地农务官必须每季查看,若种子有退化的痕迹,便要重新培育新种。”

    “但有一点,我们到底是在汴京,各地土地气候情况不同,若想选出更加有利当地的种子,我们还需回到家乡,去往各地,这才能让天下种子,都替换成良种。”

    也就是两点。

    当地农务官必须勤勉。

    他们这些技术高超的人,不能聚在一个地方。

    当时纪炀提起的时候,他们还不知其中深意,现在却有些了然。

    纪炀点头。

    各地农务官的整顿他会去做。

    而让农人们回到自己家乡,带着在这精进的技术跟种子回去,必然也可行。

    接下来他会一一安排。

    这些公务处理好,已经到了深夜。

    早上还兴致勃勃赶来的进士们,简直头晕眼花,平时胃口不佳的进士也啃了几个大馒头。

    没办法,饿啊。

    事情多啊。

    刚来还很兴奋,随着事情一件件处理,他们腰快折了,腿快断了。

    平时还说自己爱写字,写字漂亮,这会都顾不上工不工整,能记录清楚就好!

    怪不得小吏鲁战说他们文辞太过华丽,应该精简,否则太辛苦。

    这说得一点也没错!

    什么文采,什么文辞。

    哪有简单扼要记录清楚重要!

    这完全颠覆他们对公务的理解。

    原来这东西枯燥中还透着几丝无聊,但做成了又有些成就感。

    只是如山的公务压下来,他们真的好累啊!

    可要说埋怨纪学士吧。

    又不行。

    纪大人做的事比他们还多,就连他手下小吏小厮护卫们,到现在还精神奕奕。

    听说中间照常吃饭,照常活动筋骨,然后就继续了?

    这是人力可为的?

    眼看天都黑了,纪大人还是不急不缓,他们从心里由衷敬佩。

    纪炀看已经到戌时,吩咐平安道:“让那些见习进士先回吧,咱们这还有一个时辰。”

    明日皇上要来,再加上皇庄附近不仅种了一个稻种,再有新进展的成果需要查看。

    再留他们,估计大家头一天上班都要崩溃。

    体恤他们,回去睡吧。

    进士们捂着胸口。

    谁也没说过,这怎么比读书还苦啊。

    但这会要是走了,岂不是前功尽弃。

    不行,不能走。

    至少不能当第一个下班的人。

    以至于纪炀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翰林院来的一干人等,竟然一个也没走。

    纪炀笑:“既如此,便请你们去东市酒楼吃饭。”

    东市的酒楼,个个都贵得离谱。

    这些进士们也没几个能吃得起的。

    纪炀还看了看江春,见他精神也好,笑着道:“这里跟家里,是不是很不一样。”

    江春是潞州扶江县人士,纪炀刚到扶江县时,那会他才十二三,可以说是看着扶江县被纪大人一手扶持起来的。

    他自然更加恭敬。

    “是不一样,汴京真的很繁华。”江春又接了句,“但家里也很好,现在真的很好。”

    纪炀笑:“走吧,去酒楼尝尝家乡菜。”

    那酒楼的潞州菜也不错,去尝尝。

    到了之后,进士们发现,不仅有潞州菜,还有他们各地的菜肴。

    忙碌了一天,能吃到家乡菜,这种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

    纪炀无奈看着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哭,然后还一边交流今日做事的感受,笑着下楼把账先结了。

    至于他?

    他还是回家跟老婆孩子们一起吃饭吧。

    婉芸的女医馆已经正式招收学生,令人意外的是,来了不少大家小姐过去学习。

    京中的门户们多么敏感。

    明显已经察觉风向变了,如今的承平国风气开放,女子去读个女医也不是错。

    说不定还会得到皇上夸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