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女场长: 193. 第一百九十二章结局(下) 修改补……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七零女场长》 193. 第一百九十二章结局(下) 修改补……(第3/6页)



    小路离开后,李卫红便急不可待地跟杨君苏倾诉衷肠:“杨姐,我就知道你肯定放不下我们大家,真好,咱们又团聚了。”

    杨君苏说道:“卫红,属于咱们的大时代来了,咱们大干一场吧。”

    李卫红心情荡漾:“杨姐,你说吧,让我干什么?我坚决听从你的指挥。”

    杨君苏把李卫红调到总场,让她当营销部的主任,带着团队去外面开拓市场。

    胜利农场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关于承包家庭农场,大家起初是心存疑虑。小路所在的机耕队是第一个承包的,杨二宝也参与了,他们一共承包了三百亩地,种植药材和蔬菜。

    大家看到杨二宝都参与了,就想着,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吧,毕竟连杨家人都参与了。

    继机耕队承包农场后,田翠翠也加入进来。

    这次是联户承包,十户人家一起承包了一片林子养鸡,大家共担风险,共同盈利。

    紧接着,鱼塘、牧场、养猪场、林场陆续有人来问。

    杨君苏每日忙得脚不沾地,便临时抽调一部分人来专门负责此事。

    ……

    杨君苏寄给宋要武的《关于国营农场改革的建议》,几经辗转,才到了宋要武手里。

    她刚随爱人陈晋调到隔壁河西省长宁市市委,宋要武看完杨君苏的建议书后,就跟陈晋提了几句。

    陈晋这几年总听宋要武提起杨君苏的名字,便说道:“总听你提起这个小杨,我倒是有些好奇她究竟是怎样的人才。”

    宋要武把杨君苏的建议书拿出来给陈晋,陈晋认真看完,不住地点头:“这个小杨倒是挺有想法。”

    宋要武道:“等你见了她就知道了。小杨是一个勇于开拓进取的干将,别人想不到的事,她能想到;别人不敢做的事,她敢做;她既胸怀大志又肯脚踏实地。胜利农场到底还是太小了,不够她施展的。”

    陈晋心中一动,随即说道:“小杨是个大学生,又有几年基层工作经验,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刚调到长宁,长宁市情况复杂,下面的各个区县民风彪悍,贫穷落后,他要想在此地做些实事,正好需要杨君苏这种敢想敢干的人才。

    陈晋考虑片刻,试探道:“小杨是女同志,她还成家了,要是调动工作阻力会不会很大?”男同志基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一般是妻子随丈夫调动,但换成女同志就麻烦多了。

    宋要武说:“对于别人可能是这样,对于小杨来说,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她爱人你也知道,是温老爷子的小孙子,是个难得的贤夫良父。”

    陈晋听到这个评价,默然片刻,旋即笑道:“这个小杨倒挺会选择爱人。”

    宋要武笑道:“优秀的人才无论做什么都是优秀的。”

    陈晋十分了解自己的妻子,能得到她如此高评价的人很少,这个杨君苏算是其中一个。

    陈晋自此就开始遥遥关注些杨君苏,他越关注,有关杨君苏的消息就越多。他订阅了很多报纸,隔壁省的山河省的报纸自然也有,以前他只是略略扫过。这两个月来,胜利农场频频上报。

    《改革春风吹满地,胜利农场再获胜利》,《胜利农场拼命大干,一年大变,《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杨君苏专访》。

    ……

    杨君苏知道自己以后一定往上调,但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

    在她重返胜利农场两年后,农场改革初见成效时,陈晋的电话打来了。

    其实陈晋也不想这么早就挖人,他原本打算等杨君苏在胜利农场干出点成绩后再挖人,但是,时不我待,他的手下急需人才。好在杨君苏很会宣传自己,虽然她才接收农场两年,不但本农垦系统内的领导都知道有她这个人才,其他行来的也略有耳闻,他提拔杨君苏并不显得突兀,何况,现在国家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杨君苏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

    陈晋的声音爽朗洪亮,杨君苏客气地道:“陈市长好,我是杨君苏,请问您有什么指示?”

    陈晋问道:“小杨同志,我在报纸上看到胜利农场改革的报道,你干得不错。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愿不愿意到北宁县来?”

    机会来了,岂能不把握?

    杨君苏不带丝毫犹豫地答道:“陈市长,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我的一切行动都听从指挥。”

    陈晋朗声笑了起来,接着问道:“你爱人愿意随你调动吗?”

    杨君苏说道:“我爱人的觉悟很高,他以前就说过,无条件跟随我的工作调动。”

    陈晋又跟问了几个工作上的问题,杨君苏的回答都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陈晋满意地挂了电话。

    杨君苏心里激动一会儿,很快就平静下来。回到家里她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温明知。

    温明知先是震惊,接着说道:“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再往上升,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那就去吧。你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杨君苏说:“我听陈市长话里的意思,你的职位应该是北宁县文化馆馆长,你没问题吧?”

    温明知说道:“没问题,文化馆图书馆杂志社都可以。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先在家赋闲也行,反正我还能写作和照顾孩子,只要你别嫌弃我吃闲饭就行。”

    杨君苏笑着说:“家务劳动也是社会劳动的一种,你怎么会吃闲饭?这些年家里要是没有你照顾,我就完全抓瞎了。”

    她说这话是真心诚意的,但凡做过家务的人就知道家务有多繁琐,地不扫不会自己干净,饭不会自己跑到桌子上,衣服也要洗,有了孩子就更麻烦。

    告诉完温明知,还要告诉公公婆婆。

    温阳秋和于凤华也没想到会这么快,两人愣了一会儿,才问道:“那两个孩子怎么办?是留下来还是带着?”

    杨君苏说:“带着。”

    “那我们要过去帮忙带孩子吗?”

    杨君苏早考虑好了,说道:“俗话说故土难离,你们在这儿生活了半辈子,去外地怕不适应。孩子已经八岁了,都上小学了,也不用专人带,我们轮流接送就可以。”

    两人的心情相当复杂,既为儿媳妇高兴,又舍不得儿子和孙子孙女。

    杨君苏安慰两人:“爸妈,我们就在隔壁省,不太远,等寒暑假,我让明知带着孩子回来,或者是你们想我们了,就直接坐车去看我们。”

    于凤华勉强笑道:“这样也挺好。”

    新的调令很快就下来了,杨君苏的新职务是河西省长宁市下面的北宁县任县长,温明知也随之调到北宁县文化馆,职务是馆长。

    这个消息在胜利农场引起了轰动,传到县里时,县报的主编袁洛当机立断,这次要去深度采访一下杨君苏。

    袁洛临去之前自然先征得杨君苏的同意,他说道:“杨县长,我是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采访你,你可不能让大家的期待落空呀。”

    杨君苏矜持地说道:“我是个低调内敛的人,本来不想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