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成了大佬(科举): 44、铁公鸡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我全家都成了大佬(科举)》 44、铁公鸡(第1/2页)

    “大郎,第一间暖房的鸭子孵出来了。”

    宋云棠正在给千字文做注解,准备出自己的第二本书,闻言放下手里的草稿走出了书房,四郎他们也很期待,书也不背了,一溜烟地跑去第一间暖房。

    这暖房建起来后还是第一次孵出小鸭子,宋云棠也没觉得他们定力不够。

    等来了暖房才发现宋家几乎所有人都到了这间屋子,但田桑枝不许众人进入。

    用她的说法就是,小鸭子刚孵出来时太弱,见多了生人不好。

    宋云棠知道,这是因为人太多会把病菌带进去,小鸭子太弱得了病可不好救,很快就会死掉。

    他们要进去最好浑身上下消毒。

    可惜宋家还没有这概念。

    于是这会儿大家都站在门外,看着田桑枝迅速的从那一层层架子上固定的框内抓出一只只小鸭子,放到脚边的箩筐里。

    箩筐中极其难得的铺了棉袄不说,还加了新棉花和鸭绒可暖和了,就是担心鸭子冻着。

    直到装得差不多了才把这小鸭子送到门口,由宋德锯迅速的放到第二间暖房去。

    这是给新出生的鸭子住的。

    等满了一旬,他们又会把鸭子送到第三间屋子。

    直到这些鸭子彻底不需要暖房,但时下这天气,也只有那些快要长成的鸭子才会给去外面放风的机会。

    这些鸭子并不是同一时间破壳的,宋家忙活了足足两天,暖房中的大部分鸭子都已破壳,这才松了一口气。

    剩下的鸭蛋有的已经能闻到臭味就清理出来了,但有的还好好的,就没管,等它在里面慢慢孵,或许能孵出来。

    如今鸭蛋也不便宜呢。

    这个暖房孵出来的鸭子可不少,再加上之前用暖箱孵的,都快有上千只了,这个数据还是杀掉了一些出栏的公鸭。

    目前以宋家的空间和人手养这么多已经是极限了。

    宋云棠便提议道,

    “接下来的鸭蛋都做成咸鸭蛋吧,来年再孵化,咱们家养不过来了。”

    谁知田桑枝却摇摇头,

    “不必,我已经和大伯家说好,与他们联合养鸭,如今县里的卤肉店消耗鸭子数量很多,卤鸭的名气也彻底打了出去,咱们正该趁热打铁供应上这鸭子,叫它和凉茶一样卖遍大街小巷。”

    说到这里,又补充一句,

    “卤鸭他们吃不起,一碗鸭血粉丝汤总吃得起。”

    宋云棠明白她的意思,田桑枝是想一鼓作气打响卤鸭的美名,让上阳县这一片的人都习惯吃卤鸭,这就有点像后世先物美价廉、大量铺货把市场打开,只做精品的话倒是能搞一个饥饿营销的噱头。

    但不太好。

    这鸭肉一开始都算不上似牛羊那种贵肉,而它们也注定不可能像牛羊肉那般,只少量的供应,这是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上阳县没有卤味,可不代表临江府没有。

    与其让别人抢占了这市场,还不如他们宋家来占,宋家扛不住就整个上林村来。

    宋云棠还考虑到一件事:卤鸭的名声传出来,跟着传出的还有他们这的鸭子大量且物美价廉,没准就会吸引商人来这边买货。

    此时母亲或许还想不到这么长远,却已经很难得做出了抢占市场这个决定。

    宋云棠脸上露出一个笑容,有些东西是能够教出来的,有些却是与生俱来或者从小耳濡目染养出来的见识。

    他没有多说,只问,

    “娘,大爷爷家有这么多空地吗?这鸭子不好养得太密集了,密集的话,在卫生方面就要尤为主意,否则一旦生病就会大亏。”

    目前他想出来的消毒之法,有肥皂水、食醋、石灰与大蒜水,远远不能跟后世的养殖条件相比。

    仅仅这一千只已经足够让他心惊胆战。

    若是大爷爷家也要养,这边暖房又不停的孵出鸭子,数量绝对会超过一千只。

    田桑枝露出一个笑容,

    “放心,你说的那些消毒的法子我都记着呢,你大爷爷家和咱家不一样,他们家的房子建的可比咱家还要多些。”

    在田桑枝的讲述当中,宋云棠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其实严格来说,大爷爷即宋丰收家的条件比他们家还好,他们家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种了莲藕,这边大概是水多的缘故,上阳县的人都还挺喜欢吃莲藕的。

    尤其是平时也就罢了,过年的时候要准备炸藕夹,都是奔着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的。

    虽然往往渡不过夏天就要赶紧吃完免得坏了。

    但藕夹里放了肉,正经可是一盘荤菜。

    有些人家上半年不买肉,就靠着藕夹丸子这些放了肉的哄哄嘴。

    此外还有莲藕大骨汤,一些吃不起肉的就买些大骨,和莲藕一起炖了给家中顶梁柱的男人补身体。

    除了一池莲藕,他们还卖莲子、甚至是莲花莲叶,能卖的都卖。

    池塘里养了鱼,也是一笔收入,宋丰收一家都是勤劳之人,不然也做不了这卖莲藕卖鱼的活计。

    要知道收莲藕往往都在深秋乃至深冬时节,采莲藕需要深入到池塘里去,这一呆就是一整天,爬起来的时候整个身体都凉透了。

    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

    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家的女人跟着下池塘,寒气入体,生的子嗣都不如宋家,还有二爷爷宋丰田家多,又没有出一个如宋云棠这般读书耗钱的人,就很是攒了不少底子。

    倒不是宋丰收没有宋木匠的远见,而是宋云棠的堂哥们读书们都不太行,硬着头皮往下读也不过是浪费银钱,就只认了个字方便以后跟着长辈去摆摊做买卖不至于记错了账。

    于是宋丰收家的底子其实比他们家要好上不少。

    当初原主病了,他们家也借了钱。

    宋丰收满心想当个儿孙满堂的老寿星,就在赚了钱后建了个挺大的宅子,结果他们家人少,他自己才生了两儿一女,孙子辈就更少了。

    那空荡荡的宅子一人住一间屋都住不满。

    因此那回宋云棠和陆小禾成亲,有一大部分亲戚都是住在宋丰收家。

    他们空屋子多的很,根本不用担心密集养殖,一间屋子养个五六百只,一点都不多,屋子都建得很大。

    田桑枝道,

    “你大爷爷家孙子辈少,大房生了个儿子,二房才生了个女儿,你大奶奶非常后悔当年不该跟着大爷爷下地,以至于才生了两儿一女,远不及你奶奶,后面儿媳妇儿嫁进来,倒是没让她们下池塘了,但儿子还是照样跟着下,受那寒气几乎每年都要病几天,身体没你爹和你叔叔们好,大夫说妨碍了子嗣。”

    “所以你大奶奶打定主意,以后都请人去收,他们就安心的忙养鸭子的生计,争取把鸭子养的又大又肥,好跟着咱家多多赚钱。”

    也许是正直鸭子破壳,田桑枝不敢疏忽大意,这几天都熬着,几乎是睡在暖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