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咸鱼宜妃的卷崽日常: 第204章 扶贫计划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清穿咸鱼宜妃的卷崽日常》 第204章 扶贫计划(第2/3页)

到的就是雕着简约祥云纹的淡黄色木头。

    随着暴露的地方越来越多,康熙逐渐看到了整个物件的全貌,这是一张画,一张木质的拼图画,是康熙曾经见过那个可爱风格的画像,画上的是宜妃、胤祺、胤祐、胤禟,还有胤禌,正挤在一起,呵呵笑着。

    “早些时候就一直在拼,恰好最近刚好拼完,便想着送给皇上。”郭宜说道,这个拼图是她给自己的,未曾想康熙突然来了个赏赐,她便先拿来应急。

    康熙拿着画框摩挲着,情绪翻涌,好一会才平复下来,“此画可有名字?”

    郭宜假装没有看到康熙的表情,思索着他的问题,脱口而出,“全家福。”

    “好!”康熙说完之后,愣了愣,问道,“全家福里面为什么没有朕?”

    好家伙,那不是因为这是给我自己的嘛?

    “因为皇上正拿着画啊。”郭宜的求生欲让她急中生智,想出一个答案,又笑着道,“水下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画中人。”

    康熙先是怔住,而后大笑,重复了一遍,“眼前人是宜妃,宜妃是画中人,也是朕的心上人。”

    郭宜露出娇羞的表情,心中在感恩互联网让毫无文学素养的她能够以一招偷梁换柱拯救了自己的狗命。

    “梁九功,这个就挂在朕的内室里面,要挑个最为显眼的位置。”康熙又看了好几遍,才依依不舍地将东西递给梁九功。

    梁九功一看到画框,心中哦吼了一声,宜妃果然心思巧妙啊,皇上每每看到这个,岂不就是睹物思人?

    并没有这种想法的郭宜……

    “胤祐也准备了一份礼物说是要送给皇上呢。”郭宜迅速转移了话题,什么眼前人、什么心上人……在古代皇室,超过雇佣关系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一旁做了半天电灯泡的胤祐从兰心的手中接过了一个用红布盖着的托盘,吃力地呈上前。

    康熙赶紧亲手接过来,放在桌上,迫不及待地掀开黄布,露出里面的一整套船模。

    之所以说是一整套,是因为这些模型共有好几种尺寸,最大的有小半尺长,最小的不过寸许。

    康熙瞧了一会,便看出了端倪,“这是福州水师的战船?”

    胤祐点点头,眼神亮晶晶,这正是福州船厂造出来几种常用的船只模型,配备给了福州水师。

    康熙看了看,又看出来些别的不同,摆着模具的底座是一块平整的木板,上有一个个木洞呈棋盘状排列,他将整块模型从托盘上拿起来,巍峨倾斜,船模竟然纹丝不动。

    他又从侧面平视过去,隐约看到船模和底座之中有木头相连,他轻轻用手掰了掰,又左右扭了一下,确定这个是可以取下来的,才用力一拔,一只小小的船模从底座上脱落下来,躺在他的手掌心里面。

    他瞧了瞧船模,又看了看自己掌心里面的东西,挑了个新位置,将船模重新重插回底座上,接着又咔咔几下,整个船队便换了个排列方式。

    康熙将底座放在手心左右看了看,十分满意,转头看着胤祐问道:“你可知,这个队形出现在什么时候?”

    胤祐踮着脚,瞅了好几眼,最后还是迷茫地摇摇头。

    康熙身子朝后仰了仰,手掌搭在膝盖之上,轻笑道:“这啊,是□□之时,首只登岛的船队阵型。”

    胤祐非常配合地哇了一声,又左看右看了一阵,两个眼睛几乎要放光了。

    康熙见他这个样子,也跟着心情愉悦,“胤祐,你此去福州,感觉如何?”

    郭宜搭了把手,让胤祐也上了炕,坐下来说话。

    “儿臣觉得地大物博。”胤祐说道,他最近也在和五哥哥说这件事,从北到南这一路上见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说,北穿棉袄南穿麻。

    这种气候上的差异让他尤为惊奇,一路上小嘴就哇哇个不停,激动地和康熙分享自己的见闻,“那鱼真的超级长,比两个人手拉手张开双臂还要长。”

    “哦?”这四个字让康熙心情很是愉悦,“可有何感想?”

    郭宜心中吐槽,这好像小学生郊游之后,还要写三百字的体验感,真是糟糕透了。

    但是,胤祐却是不那么想,他道:“儿臣和五哥哥讨论之后,觉得咱们对这土地也好,人也好,都没有研究透彻。”

    为什么有一种农村村长书记讲话的味道?

    “此话何讲?”康熙来了兴趣,让梁九功准备点吃食,他们慢慢说。

    “五哥哥说,许多作物都喜欢温暖湿润的天气,南方这么好的条件不用来种植作物可惜了。”胤祐说道,他已经听五哥哥叹了无数口气了,大有恨不得自己亲自去南方的田地里劳作的势头。

    康熙点点头,这听起来确实是胤祺会想到的东西,他还想听听胤祐的其他想法。

    “福州许多人造船特别厉害,要什么尺寸弧度的,只需要描述一下,他们不止能造出来,还能提出更好想法。”说到这个的时候,胤祐眼睛亮了亮,他可喜欢和这些人讨论技巧性的问题。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总是讲方言,自己听不懂,还得需要翻译插在中间,影响沟通的流畅性,不过动起手来,这种沟通障碍就不存在了。

    “朕曾经听说‘高手在民间’,想来就是如此吧。”康熙说道。

    胤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过他们好穷哦,儿臣认识了不少的玩伴,他们说自己每三天才能吃一顿掺了米的饭。”

    掺了米的饭……

    康熙沉默了一下。

    “如今广东地区正在培育两季稻,若是成了,想来对于整个南方地区都具有重大意义。”郭宜提醒道,“臣妾听胤祺说,又找到了几种产量不低的作物,一步一步,日子总归是越来越好的。”

    国家积贫羸弱不是哪一块地方的问题,清朝如今还是农业大国,第一步就是要填饱百姓的肚子。

    听了宜妃劝解,康熙心中稍稍好了点,胤祐发现新的高产作物一事,他也听说了,真想快点能见到成果,但他自己培育过“御稻米”,知道这种事情并非一日之功,需得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

    “不过,船厂应该有工钱,怎么会如此贫穷?”宜妃好奇道,难道是做白工?

    “儿臣听说,船厂并非日日都有工可做,所以不多数时候,他们还要寻找别的活计。”胤祐苦思冥想自己听到的那些原话。

    “□□之后,水师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船厂也并非每天都有事情。”康熙解释道,“所以有事就上工,没事就种地。”

    这听起来怎么那么像是军队的管理方式呢?

    “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郭宜在脑中想着沿海能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发展经济的,思来想去,只有旅游和海鲜。

    旅游就算了,这个朝代的百姓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哪有心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唯一剩下的就是海鲜了,但是海鲜对运输要求太高了,就现在马车这种速度,等运到内陆,早就臭了。

    “宜妃有何想法?”只要宜妃一开口,康熙就来了兴致,开始询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