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千千岁(清穿):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太后千千岁(清穿)》 110-120(第11/26页)

也喜欢水,后花园带一个人工湖,与院外水系相通,一年四季都有活水。

    连福临的喜好都照顾到了。

    在多尔衮的操持下,一家人很快搬出皇宫,住进了新买的大宅。

    摄政王乔迁,虽然多尔衮并没声张,前来送礼贺喜的人还是踢破了门槛。

    明玉收礼收到手软,多尔衮笑她财迷,明玉还不能说话,用笔写给他:【现在不收,以后没机会】。

    多尔衮挑了挑眉,明玉又写了四个大字:【国库空虚】。

    多尔衮哈哈大笑,深以为然。

    转过年,疙瘩瘟被消灭,朝政步入正轨。小皇帝入关的各种仪式办完了,过年的各种人情也走完了,多尔衮代小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国库空虚,号召百官捐款。

    好嘛,流水的皇帝,绕不开的捐款。

    前朝崇祯帝在位时组织过捐款,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的时候打土豪分田地。

    幸运的是,崇祯好糊弄,一家捐几百两银子就糊弄过去了。毕竟国仗才捐了几千两,他们总不能越过国仗去。李自成心狠手辣,可他打不过满清,土豪才打了几家便灰溜溜地跑了,大多数人幸免于难。

    这回朝廷又组织捐款,多尔衮虽然不如崇祯好糊弄,也不像李自成那般蛮不讲理。

    圣旨一下,众人都在观望,看看多尔衮自己捐多少。

    若多尔衮跟前朝周国仗那般,只捐几千两银子,那么他们循例捐几百两也算说得过去。

    谁知多尔衮玩阴的,他不捐银子捐实物,把两白旗名下的所有枪.炮,折合二十万两白银全都捐了出来。

    并公示了购买时的契书。

    那可是二十万两白银啊!

    二十万两!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说的就是多尔衮,上来就整二十万两,让他们怎么跟!

    首辅私下找到多尔衮,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用枪.炮折现银是不是有点不合理,枪.炮本来就是朝廷的。

    多尔衮觉得没问题,说其他人也可以捐枪.炮,他求之不得。

    不过枪.炮质量必须跟他捐的对标,差一点都不行。

    谁不知道两白旗的枪.炮是从皮岛互市买来的,所有枪.炮都是欧洲最先进的火器,有银子都买不到。

    让他们上哪儿淘换去。

    实物无法对标,只能忍痛掏银子。

    那么问题来了,摄政王带头捐二十万两,他们捐多少合适?

    东林群贤聚在一起开了个会,会议直到深夜才结束,众人达成共识,要银子没有要命一条。

    哭穷他们是专业的。

    话是这样说,多尔衮到底不是崇祯,就算是哭穷也得多捐一点,给足摄政王面子。

    于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多尔衮脸比崇祯大,崇祯搞募捐,捐上来不到二十万两银子,多尔衮搞募捐,到了。

    整整二十万两,连个零头都没有。

    多尔衮回家让明玉猜,明玉只猜了一回便猜到了。

    二十万两已经是东林群贤捐款的上限了,大罗神仙搞募捐也超不过这个数。

    “摄政王好大面子,比崇祯皇帝多出好几千两呢。”明玉由衷感叹。

    多尔衮觉得明玉还是不会说话的时候更可爱,呜呜地像小狗一样。

    明玉让多尔衮别灰心:“东林群贤很有钱,非常有钱。我让魏循估算过,不必让他们掏空家底,也能捐上来这个数。”

    说完用手比了一个七。

    多尔衮眯了眯眼:“七百万两?”

    据他所知,明朝最后几年国库年收入也不过两百多万,跟大清差不多,而明朝的疆土面积却是当时大清的三倍不止。

    说藏富于官,多尔衮完全相信,不然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点。

    七百万两相当于明朝国库将近三年的收入,多尔衮觉得很靠谱。

    明玉却摇了摇头:“七千万两。”

    多尔衮不信:“魏循是怎么估算的?”

    这个还真不是魏循估算的,而是明玉穿越前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的。

    别说多尔衮不信,当时明玉也不敢相信,又搜索了好几遍,不管是什么渠道披露的信息,都是这个数。

    七千万两啊!

    关键时刻把魏循推出来,几乎成了明玉的本能,小事可能多尔衮不在乎,这么大的事他肯定会去找魏循求证。

    到时候一准儿露馅。

    还好多尔衮猜出她不是博尔济吉特·明玉,明玉接下来再说什么,当不至于吓到他:“我不是你们这个时代的人,我们那个时代记载了这段历史,七千万两都是保守数字。”

    毕竟被李自成打土豪分田地拿走了七千万两,等多尔衮打跑了李自成,东林群贤还能拿出银子来孝敬多尔衮。

    多尔衮对明玉的来历早有猜测,却并不想深究,只在心里把明玉当成先知对待。

    明玉敢说,多尔衮就敢信。

    于是东林群贤捐款之后装穷,多尔衮假装过意不去,在皇宫设宴请看起来最穷的两个人喝酒,同时派兵抄家。

    只抄银票,现银不要,古董字画不要,金银珠宝不要。

    一天下来,共抄出银票五百余万两。

    当参将把银票呈给多尔衮,多尔衮又把银票递给同桌的两个人,立刻给他们醒了酒。

    两个都是聪明人,一看银票数目就知道多尔衮并没有赶尽杀绝,是给他们留了后路的。

    两人对视一眼,齐齐跪下给多尔衮磕头,说之前的募捐只是第一笔,有第一笔自然就有第二笔,当时摄政王催得急,银票一时间凑不齐,昨天刚好催收上来。

    多尔衮让人扶两人起来,似笑非笑:“没想到二位穿破衣烂衫,住破烂宅院,家资倒是颇丰。”

    这种微末的把戏骗骗崇祯也就罢了,居然敢在他面前故技重施,让他被明玉好一顿嘲笑。

    两人才站起来,闻言又跪下了,一个说:“前朝吏治腐败,卖官鬻爵十分普遍,下官不过随波逐流,却也积攒了一些家资。”

    另一个说:“摄政王明鉴,卖官的事不光我二人做过,其他人也有份。”

    要倒霉也不能只有他们两个倒霉。

    多尔衮“哦”了一声,叫人拿来纸笔:“列出一个名单来,本王可以宽恕你们欺瞒之罪。”

    捐款是捐款,装穷是装穷,两码事。

    两人自然不敢怠慢,很快列出一个长长的人名单,一张纸哪里够用,足足用了三张纸才把知道的人都写全。

    等二人写完,多尔衮拿起笔在每张最上头的空白处写了几个字,笔锋雄浑,力透纸背。

    字是好字,意思却让两人瘫软了手脚。

    他们原以为摄政王要黑名单是想私下找人谈话,谁知竟然要张榜贴告示。

    这几张二次捐款的告示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