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独宠夫郎》 220-230(第6/26页)
平盛世都是硬通货,家中存着粮食比存着银子都令人心安。
而且此时交通、商业不发达,不跟黎荞上辈子似的哪怕本地超市的粮食被抢完了,也能从网上购买。
在大盛,本地粮食被抢光了,富人贵人还有能力去外地,但普通小百姓哪有这个能力?
除非一帮人聚集起来当流民。
因此,囤粮一事刻在大盛人的骨子里,上至顶级勋贵,下至普通小百姓,有能力囤粮食的都会在家中囤一些粮食。
心中有粮才会不慌。
当然,普通小百姓囤粮是为了自己,但那些富人贵人囤粮就不一定是为了他们自己了。
一些黑心的,就爱在灾荒年卖高价粮食。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大盛整体是不缺粮食的。
既然人们手中有粮,那黎荞能做的便是使劲搂银子,这么一来,即便灾年粮食价格上涨,那他也有能力购粮。
黎粮这么猖狂、肆无忌惮的搂银子,让不少人羡慕坏了。
就连庄文都说黎荞来钱的速度比工部的铸钱工匠都厉害。
不过,没了三皇子、五皇子这种刺头,大家也就是嘴巴上玩笑一下。
没办法,谁让现在盛鸿护着黎荞呢。
而且,黎荞也没和那些老牌勋贵争利,黎荞是新开辟了市场,这些勋贵的子孙就想要自行车,他们能怎么办?
当然是买呗。
与其让自家的后代去赌、去花天酒地,还是花钱买辆自行车比较好。
三月下旬,黎瑜宁、明悉还有明总督的两位儿子,与黎粮黎二山一起踏上了前往北湖省的路。
尽管很不舍,但离别的日子还是会来的。
黎菽哭成了个泪人,黎瑜安也哭的泪眼朦胧的,陶竹、黎荞也都红了眼眶。
倒是黎瑜宁,虽然也掉眼泪,但脸上挂着笑。
离别只是暂时的,明悉不会一直待在北湖省,明悉还会考进士,考进士得入京,三年后她和明悉就回京了。
况且,此去北湖省,她还想大展拳脚呢。
黎瑜宁出嫁,嫁妆在盛京城中展示了一波,真真正正是十里红妆。
压箱银子除了黎荞陶竹准备的五万两,黎粮王桂花、黎谷、黎菽、还有远在平城的黎大忠这些长辈给她又凑了五万两银子。
光是压箱银就十万两,更别说还有她自己的小金库,谁人不知黎家的人都是有工钱的,黎荞也大方,这些年来她少说也攒了五万两。
再加上陪嫁的田庄——黎荞在明家所在的府以及北湖省首府给她置办了两千亩一等田。
所以说黎瑜宁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大龄村姑,不算金银首饰布料皮草等物件,光是银子、田产就有二十万两之巨。
还有,除了这些传统的嫁妆,黎荞还给她准备了五十辆自行车,成人和儿童的都有,好让她拿去送人。
这份嫁妆不仅丰厚,还新颖。不只是普通人家的姑娘羡慕,高门贵女也羡慕。
这可是一辈子的底气啊。
就这份嫁妆,明家即便有明总督,那也不可能给黎瑜宁脸色看。
黎瑜宁的十里红妆,当了盛京好几日的头条新闻,此前黎瑜安出嫁时也是十里红妆,现在黎瑜宁的嫁妆比黎瑜安还丰厚些,看来黎荞是真心疼爱这姐弟俩。
现在黎荞还有个侄女黎小兰……
最近江懋真的压力山大,黎瑜宁出嫁时的嫁妆为黎小兰狠狠打了一波广告,黎小兰现在成了香饽饽,登门想要结亲的人比从前多了不少。
这里面有顶级勋贵,也有在大盛数一数二的巨富商人,更令他震惊的是,一些家境殷实的秀才都登门了!
这实在是可恶。
但他偏偏没有任何办法。
他留给黎荞的第一印象太糟糕了,哪怕后来他表现的乖巧,但黎荞对他始终客气疏离,没有一丝对待明悉的那种亲昵。
他被这事搅和的连会试都没发挥好,但好在他基本功扎实,所以中了进士。
可殿试在下个月,现在还不能放松,不知道他最终名次如何,若是拿不下一甲,那这门亲事肯定无望了。
但此时再多懊恼也无用。
还是专心备考吧!
此次的殿试,盛鸿出的题目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完全让考生自由发挥:
若是连年灾荒,那官府该如何稳定局势?
考生可把自己设定为一省、一府、一县的长官,好给出具体的方案。
一百三十位新科进士给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都挺靠谱,毕竟盛鸿登基十多年了,黎荞那一套比其他考生多走一步的方法也差不多流传十年了。
哪怕是盛钧在位时中举的举子,被盛鸿这么逼迫,也都丢掉刻板,认真钻研该如何解题。
盛鸿仔细看了这一百三十位新科进士的答卷,亲自定了一甲的状元,榜样,探花。
江懋在会试中没发挥好,但殿试中发挥的不错,被盛鸿点为探花。
这个结果出来,江懋真真切切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
至少他还有机会的。
江懋的试卷,黎荞没有主动过问,但盛鸿与他说起过。
江懋是将他自己设定为一省总督,以原河省为例,结合最近的天寒,写了篇不错的策论文章。
文章逻辑严密,先是写了天寒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自然灾害,然后根据灾害的不同程度写下具体的解决措施。
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不仅展示了江懋统筹全局的能力,也展示了江懋对农事,民情的详尽了解。
盛鸿的原话是年轻人胆子够大,一上来就将自己设为了一省总督,但正是太年轻了,所以阅历不够,所知的知识大多是从书本上和别人口中得来的,不是他亲自见到的。
这种飘浮感有些纸上谈兵,盛鸿不是很放心,因此将江懋定为了探花。
不过,盛鸿正是用人之际,他将这位看上去能力不俗的新科探花放在了他新设的一个官职上:督粮官,而不是按照从前的传统让江懋去翰林院。
虽说要在南边四省屯田,但盛京、暨北省肯定也不能放弃,因此盛鸿新想了个官名,好代他巡视盛京和暨北省的庄稼种植情况。
督粮官不属于六部,跟屯田郎中一样属于特设,一共有五个,除了江懋这个探花,余下四个都是新科进士。
这可是个苦差事,几乎日日出差,要在盛京、暨北省各处跑。
幸好现在这两地都铺上了水泥路,不仅拉短了距离,走在路上的舒适程度也提升了不少。
不过,说到底这个差事真的挺辛苦的,要经受风吹雨淋太阳晒。
但江懋接到任职之后挺开心的,他原本就不想按部就班的升官,因此才在第一次见黎荞时就犯蠢了。
若真让他进翰林院走辛知的路子,苦熬这么多年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