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第五自治星: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联邦第五自治星》 70-80(第9/16页)

来就顾不上别的这一点很伤身体,但是随着他的话题渐渐往目前柯伊伯带的环境拓展,卫煊渐渐能听懂了一些之后,情绪瞬间被惊讶所替代——如果他没理解错的话,这个狭窄的实验室之中,不足10位工作人员,竟然用他不能理解的算法精准地计算了空间站附近直径数十公里区域的太空物体的运转轨道,挑选出了所有有可能冲击他们选定的临时空间站建造地点的碎石和“尘埃”,正源源不断地发向另一个工作区域。

    卫煊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群人恐怖如斯,竟想要在半天时间里把所有的危险性因素人工排除。

    就在卫煊为这庞大的工程而惊叹的时候,华夏这边,坎库星球代表团成员面对华夏官员,神色日益冰冷,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星球在短短几天内碰撞出了敌意,坎库星代表团揪心那个新发现的文明,根本不想在华夏多住,会议上疯狂抢夺发言权,将自己准备的建议在几个会议中搞定之后就想要提前退出自治星大会。

    理由都是现成的,他们坎库星所在的星系是目前人类文明中公认的最不宜居地带,多年来外出移民的人多,去坎库定居的人少,除了坎库星制造的飞船,其他星系的飞船并不会刻意安装防护他们星系特殊辐射的装置,所以联邦要是真的想去找那颗星球,还得他们本星系的人带路、帮忙。

    但是自治星大会举办这么多届,从来没有哪颗星球这样想要半路退出,这无疑是在打东道主的脸。

    最重要的是他不是私下提出的,而是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带着不容拒绝的笑容坚定地发布了说明。

    几乎是把两颗星球的对立摆到明面上来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华夏代表团居然也没有留他们,只说华夏通往外星系的几条航道已经封锁,如果坎库代表团要临时离开,恐怕需要等上3-5个华夏日,又或者稍等2天左右,等临时航线开启,他们再送坎库代表团离开。

    坎库代表团在直播镜头里当场表演了变脸:“您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对外航线已经封锁了?”

    几大代表团还在华夏上,华夏封锁地球航线,也不怕有心人抓到把柄说他们威胁代表团的人身安全。坎库人当时就觉得华夏人这是疯了。

    让他恼火的是,华夏的发言人自始至终都是笑眯眯的,态度十分温和,回答他的问题时也不紧不慢:“航线封锁的通知于昨天上午十点就已经发出,此次航线封锁大约需要7个华夏日,而且我们航空局已经在加班加点申请备用航线开启,各位代表不用担心。”

    “你们无缘无故封锁相关航线七天,是准备要干什么?”

    “在柯伊伯带建一个临时空间站而已。”

    那话一落,整个采访会场都安静下来,半晌,只听见坎库代表团中,一个较为年老的代表破口大骂:“你欺负我们不参与宇宙建设没有常识是吗,空间站建立从申报到建立没有半年哪里能完成,而且你们往航线里放个空间站是什么意思,你们华夏人是怎么回事啊,背着我门暗地里动手脚也不想一个好一点的理由吗。”

    这话说到后面,所有人都知道他指的是华夏故意在大众面前让大家知道“坎库星老家那边可能出了个有生命的星球”这件事——虽然他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对于已经认定的事情,他并不打算容许华夏人反驳。

    “那是常规条件下,”华夏代表神色不变,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只不过是因为特殊情况需要建设临时空间站,空间站建立之后会开启大门迎接‘牡丹漆’,之后空间站一路运送其回国,并不会站道航线,各位请放心。”

    代表团说我放你个头的心,你吹牛都不打草稿的。

    这下子坎库代表团也不急着走了,他们和本星打了声招呼,留在华夏之中等待后续。

    不仅仅他们,连看了那场直播的网友都笑了,不少人轻而易举就找到了华夏临时空间站建造的直播频道,他们弹幕上打着“期待奇迹”心里却想着“如何嘲笑才能让我心满意足 ”。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自治星大会进入了往届都会有的疲惫期——在大会闭幕之前,与会代表团总会有那么几天不参与会议,而是在东道主星球上四处游玩。

    这次他们游玩的不是华夏的名胜古迹,而是临时空间站的建造场地。

    于是原本只有华夏中央台直播的空间站建造场,迎来了好几拨记者。

    当那一眼望不见边的试验场地出现在直播间时,不同频道的弹幕不由自主地顿住了。

    那是一个什么样大场面?

    它嘈杂——无数人员正在场地中发布号令,他们主宰着这个临时空间站的走向;它混乱——机甲材料、铁骨钢筋、光脑设备、绿叶植被等等堆放在一角,面前只用了一块牌标上①②③④。

    矛盾的是,它又十分安静——除去发号施令的专家人员,工人们总会在接受指令的下一秒开启工地机器人,然后结伴离去,场地上只剩下机械的冲击声和机器光脑的相互问候:“1阶段数据无误,已向 0120号发送反馈报告。”“0120号收到,新数据已生成,群发第7小群……”“收到。”“收到……”便再也听不到哪怕是一丁点人类交谈的声音。诺大的场地中,明明那么多人忙碌穿梭,却又像空无一人般安静且空旷。

    同时,这个场地又是有序的——所有运送过来的材料都被分门别类,以号码标注,在调取材料时,不仅仅要过光脑审核,还要由负责人核对数据无误才能签字出库。这样双倍的审核原本应该增加劳力,可是各材料堆放处排队的人从来不会超过三人,让人看得啧啧称奇。

    跟随代表团来的记者们想要找个人采访却又无从下手,好不容易趁着一位联系人停下来喝口水的空隙,正要带着悬浮摄像机往前,却见旁边窜出来个不速之客。

    “我们现在看到李先生已经完成一部分的工作,现在正在休息,李先生,我们能看看您的计划表吗?”那是一个所有记者看了都会皱眉的记者——他穿着十分随意,没有西装没有领带,只是一件灰色体恤,看上去不像个正经记者,倒像是网络自媒体的那种。

    那位李先生一边喝水一边将自己面前的屏幕转了个向,示意他随意看。

    记者从自己的包里给李先生递了点小零食,示意同伴把焦点对准屏幕:“各位观众朋友,我们现在看到,所负责的空间站右翼区域部署已经全部布置下去,据我们刚刚在B区得到的资料,右翼下角的软形态组织应该是1个小时之前才敲定下来的,但是我们看到李先生的任务栏中,软形态建造所需特殊材料的申报已经得到批准并且发回,也就是说材料E区域102号仓库在接下来30分钟之内就能开启了,哦,建造机器人已经把右翼区域的建成估算时间发过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来到这个区域的人都是带着翻译器的,大伙儿自然能把对方说的话听得一清二楚,但是听得到是一回事,听明白了是另一回事……

    而且……特殊材料申报批复那么快……说出去谁信啊?

    记者们面对着弹幕中密密麻麻的“华夏记者说了什么”的询问,都没好意思让机器进行实时翻译。

    实在是这种话翻译出来,被小的只会是他们。

    网友们不开心了,纷纷大骂自家频道记者工作效率底下,一边翻墙爬华夏的直播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