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令: 22、长安行(七)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长相思令》 22、长安行(七)(第2/2页)

春夜,一直到第三日,最后一场考试,也是最重要的一场,策论。

    对于国家的时务策,除了要了解朝廷已经颁行的政策外,还要阐述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以此来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入仕为官的资格与能力。

    试题刚刚发下,考生们便开始冥思苦想,奋笔疾书。

    张景初一边研墨,一边思索,但她想的却并不是试题中的策论。

    “恭喜齐国公,四郎状元及第,顾家又添一桩喜事。”

    “同喜同喜,犬子有此成就,都是圣人福泽,和他自己用功。”

    “令郎于殿试上的策论,可是让圣人都赞口不绝。”

    “四哥,你在策论上写了什么?”一个扎着总角,不过五六岁年纪的孩童,拽着兄长的衣角问道。

    头上簪着红花,穿着一身红色袍服的年轻人将她抱起,“怎么,我家七娘也想考状元么。”

    “他们说探花郎长得最好看,我要考探花。”孩童回道。

    “哈哈哈哈。”年轻人开怀大笑,勾了勾妹妹的鼻子,“好,那咱们就考探花。”

    “国朝自那场大乱后,长安,便再不复从前,地方割据,一直为朝廷的大患,尽管经过了宣宗的中兴,也未能尽然,多年来一直动荡不断,直到今上继位,对地方的隐患再度重视,并启用我们顾家为谋。”年轻人并没有因为妹妹的年纪小而对她进行敷衍,而是认真的为她讲解着,“有时候,安稳四方,不止武力有用,还有我们的谋略。”

    “上位者喜欢的,无非就是最为省力,也最为有用的,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回报。”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费一兵一卒,仅靠我们的头脑,也能攻城略地。”

    片刻后,砚台上的墨已经研磨好,张景初提起笔,一直写到了下午黄昏之时。

    斜阳慢慢爬上桌角,她放下笔揉揉了手腕,片刻后再次提笔,直到纸张被写满,砚台上的墨添了两次。

    答完之后,张景初放下手中的笔,但这次却没有检查。

    她抬起头,落日的余晖仍然有些刺目,于是抬起手遮挡着。

    哒,哒,哒,监考带着一众官吏从旁经过,滴答,滴答,计时的水漏,响着水滴落下的声音,随着水位的下降,标尺慢慢浮出刻度。

    咚!——昏时的鼓声从长安东北侧大明宫中的钟鼓楼传出,也告示着,贞佑十七年的省试,落下帷幕。

    几天后,省试放榜,并将入试名单张贴于皇城前的告示栏上。

    “十一娘子,这上面怎么没有张解元的名字。”胡姬酒肆内的小厮铆足了劲才挤进去,却没有在榜单前列找到张景初的名字。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