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后升职记: 200-2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00-220(第10/23页)

事不仅是通过同一届大招募,进入宫中产业任职的,而且还曾一起接受过培训,都是同期中的佼佼者。

    只是对方实在不适应海上环境,才被调回内陆产业任职,彼此之间不仅存在一些同期之谊,还有些战友情,所以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重点。

    “能用在咱们船上的大家伙?可知那是什么东西?若不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娘娘应该不会想着要给咱们船上研究什么大家伙才对。”

    若是什么大家伙,势必会给船只带来更重的负担,让船吃水加重,不便于船只航行。

    吴尚青赶紧解释道,“我知道的不多,只是听说那东西的构造更为复杂,对工艺技术要求更高,才会将它称为大家伙,东西的体积应该不算大才对,具体情况,工坊那边当然不会多说,只是为了了解咱们这些船只的船身构造和航行动力数据,才提了几句。”

    听到他这么说,众人顿时都来了兴致,纷纷猜测工坊那边可能是在研制什么东西。

    魏长延疑惑的说道,“问船身结构,倒是好理解,若是为咱们的船研制的,肯定要考虑装在什么位置,但是问航行动力,就让人猜不出这个目的了。”

    蒋清言开玩笑道,“总不至于是娘娘觉得咱们的船靠人力、风力和海浪之力航行太慢,就想给我们船配上拉船的吧,那海上的大鱼倒是不错,可咱们也没本事抓住并驯服啊。”

    众人都忍不住失笑,左子兴却皱眉道。

    “工坊既然在问与动力相关的数据,应该就是与动力有关才对,你们可别忘了,不管是这宫里赏给我等的两车,还是这航海钟,都是靠机械制动的。”

    209

    第209章

    高兴

    承天十年,又是大考之年,大招募在地方上的初试,在年前就已展开且出了结果。

    位处偏远之地的举子和通过大招募初试的人,在年后就陆续踏上进京之途。

    宫中和朝廷也在年后就开始做相应的准备工作,这种一年忙到头的高强度工作,令那些不适应的官吏们也不得不适应。

    毕竟宫中的皇上、皇后连过年期间都没怎么歇着,不仅要在宫宴上犒劳朝中和地方上的有功之臣,还要主持多场祭祀活动。

    除此之外,皇上与皇后还抽时间去京城内外看望那些普通百姓,关心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状态,了解他们的一些需求,并送上年礼。

    自那年的京城地动过后,这一过年慰问百姓的行程,已被保留下来。

    也正因此,在京城及周围区域任职的官吏,都格外奉公守法、忠于职守一些,因京中贵人多,最容易出现的某些欺凌现象,都因此而销声匿迹了大半,纵有出现,犯事儿也多是外地来京的。

    因为宫中从来都不会提前确定要去哪片区域慰问百姓,临时的行程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京城周围区域的官员,做事都很用心。

    对这些官员而言,这固然是个压力,可同时也是一个动力,因为一旦所他们的辖区被选中,自己的政绩就有机会被皇上、皇后看到,从而获得重用。

    而且就算不能被重用,谁也不想自己被追责,尤其是被丢官罢职,毕竟这些都是有前例的。

    大招募与春闱都是三年举办一届,虽然考试的日期分先后,但也算得上是同期,两场参考人数都很多的重要考试,都在同一时期举办,让这个工作强度倍增都不止。

    “如今的大招募,不仅与第一场大招募的招人目标,正是那些落第举子不同,还有意让人做二选一的决定,排斥掉那些落第举子,我们为何不改改时间?”

    面对皇上的不解,柳明月为他解释道。

    “臣妾想的是,让这两项考试在同期举办,可借春闱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与影响力,抬高一下大招募的声望与影响力。”

    说白点,就是搞捆绑蹭热度。

    皇上不知道这些操作的名称,但他脑子转得快,听柳明月这么一说,他就瞬间领会到了这种操作的好处。

    “听皇后这么一说,朕才发现,好像还真能起到这种作用,可以让大招募在短时间内,就借春闱变得深入人心,让人觉得它与春闱一样重要。”

    柳明月比谁都清楚这种操作的好处,而且是时间越久,这种效果越好。

    “可惜的是,这次参加大招募的报名人数和通过初试的人数,都比上届少了许多啊。”

    皇上回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民间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大半都在上次考出来了,仅时隔三年,新长成的人才有限,而且春闱也是这样啊,三年一次,能考中的只有两三百人而已,这才正常,若是每次都能录选个几千人,咱们也没有那么多的位置他们啊。”

    若非如今的大安还处开国之初,朝野上下都缺人,位置还算富足,等到开国时间久了,即便春闱每次考中的只有两三百人,也不一定能安置得下。

    柳明月又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让她感慨的是,当下这个时代因教育的严重落后,或者说是严重缺乏,才会导致这种朝廷给提供机会,却没多少人有能力争取的可悲现象。

    “陛下说得也是,不过从今年起,咱们就能往地方推广高产玉蜀黍和甘薯了,粮食多了,再加上咱们革新医药制度,势必能在接下来促进咱们大安的人口增长,人口多起来后,朝廷也会需要更多的人。”

    开国之初,大安的总人口只有两千万左右,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及她所生活的时代,一座一线城市的人口数量。

    开国十年,也就三千万左右,其中至少有近一千万,都是这十年内的新增人口,如今这加起来还远不到十万人的官吏,管理这三千万人口,还算够用,以后可就未必了。

    说起,准确的说,应该是想起这些与民生相关的各种数据,柳明月就觉繁琐与压力山大,皇上也觉头大。

    “先走一步算一步吧,人口增长是好事,也是麻烦啊,这皇帝,真是太操心了,廷君呢,五岁了,是时候让他开始受些熏陶,学着点了。”

    苏福闻言,下意识看向皇后,柳明月只觉无语,刚过三周岁的孩子,让他来这勤务殿学什么?

    “陛下的想法是好的,不过廷君的年龄还是太小了点儿,还是让他先跟着锦昭多学几个字吧。”

    皇上不赞成的回道,“认字归认字,这些国家大事,也该让他从旁听着些,给他开阔一下思想与眼界,咱们可不……”

    皇上的话没说完,就见卓辉满脸喜气洋洋的进来通报。

    “恭喜陛下、恭喜娘娘,芳仪姑姑过来禀报,说是太子妃娘娘有喜了,已有两个月左右。”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不仅柳明月高兴,皇上更觉高兴。

    因看不上东宫的那些侍妾,他与柳明月一样,对东宫已出生庶子,与现已怀孕的两个侍妾,都不怎么在意。

    在听说太子妃有孕后,则是立刻张罗着要重赏,命人照顾好太子妃,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媳的重视态度,柳明月当然是不遑多让。

    帝后二人的反应,相当于再次告诉外人,太子即便被罚,东宫地位依旧无比稳固的事实。

    太子在得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