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00-110(第5/31页)

所以他问这一个问题也不是在为儒家担忧。

    但他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自然是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

    而杨秋的答案,直接关系到赵云最终的抉择。

    若是用法家,赵云会觉得律法太过严苛,百姓生活恐将艰难;若是用兵家,无休止地打仗,赵云也觉得毫无意义,只会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若是用儒家,或者道家,这大汉的天下都已经尝试过了,似乎并不能彻底治理好这个天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

    至于墨家或者其他杂家,赵云也不清楚效果究竟如何,因为历史上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所以他迫切地想知道杨秋的统治思想究竟是什么。

    毕竟这半个多月在昭国沿途的经历,赵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至少在昭国治下的百姓,看起来人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

    似乎不再像过去那般深陷苦难和绝望之中,反而人人有衣可穿,有饭可饱。

    而这一路上,越是接近昭国治下的地域,他越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最简单的官道,赵云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昭国和其他地方的巨大差异。

    那是一条宽阔平坦、坚实无比的道路,也不知道是用什么神奇材料修筑而成的,不像其他地方泥土夯实的道路那样坑坑洼洼,反而异常坚固平整。

    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强大的行政能力和高效的组织水平。

    而且一路上参与修路的人,赵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并非那些被强迫劳役的困苦百姓,反而个个精神抖擞,身体健壮。

    空闲休息的时候,还有热腾腾的包子馒头可以享用,而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也非常厚实保暖,听说每日修路还有工钱发放。

    赵云在半路上也和这些人交流了许多,他了解到昭国这边大力兴修水利,高度重视农桑之事,而传说中的粮食高产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难怪昭国才变得强大,百姓富足。

    而他也见到了一些乡里之间的孩童们在认真学习,那些在汉廷价格昂贵、难以获取的书籍,在昭国这里竟然能够在乡里之间发放。

    在常山郡,他实在是见过太多饥饿困苦、流离失所的流民了。

    一条宽敞平整的道路,庶民身上能有一件暖和的衣服,能够吃上一顿饱饭,这件事情在汉廷那边已经成为一件相当困难,甚至近乎奢望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时候,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日,赵云见到的许多流民都是衣衫褴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最后会因为一场大雪而被无情地冻死。

    可是越是接近昭国的中心,赵云越能深刻地感受到这里百姓的富裕程度。

    能看得出来,这边的人们衣服整洁干净,见到外人到来,那眼神也不是充满恐惧和害怕,反而是带着好奇和观望。

    一个国家庶民百姓所展现出的活力与生气,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地方是否拥有光明的未来。

    赵云虽然不能运用一种科学严谨的方法来全面总结昭国这边的治理情况,但他也能从自己眼前所见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这里的百姓生活状况确实要比汉廷的庶民百姓好上太多,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拖家带口、不辞辛劳地投奔到这里。

    因此赵云觉得自己也实在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了,他更擅长的是兵法,学习的也是诸多兵家的知识。

    对于如何治理内政,他确实不太精通。

    所以,他最需要确定的事情,那就是这位女将军究竟想要采用何种方法治理天下?

    因为在他看来,这件事情至关重要。

    杨秋自然不清楚赵云所思所想,但这个问题似乎是想试探:他们的三观是否相契合?

    如果三观不合,哪怕杨秋所推行的措施能让百姓过得更好,估计赵云也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

    毕竟三观一致,大家才能相处得融洽舒适。

    不过,这个问题还是有些让人惊讶,若是此问若由荀彧、蔡邕这类人问出,似乎更为顺理成章。

    毕竟这些人乃传统士子出身,更为注重一个国家的统治思想理论。

    不过细想赵云的性格,倒也并非全然意外。

    他有勇有谋,忠诚正直,心怀百姓,颇具仁者之心,故而对他而言,一个统治者采用何种思想治理天下,确为至关重要之事。

    因此,杨秋觉得赵云要的答案,其实比蔡邕这些人要简单纯粹得多。

    “子龙可听闻过拿来主义?”

    字面意思其实能听懂,可此句话究竟何意?赵云当即摇头。

    “将军请明言。”

    “诸子百家,皆有优劣。墨者,能大兴百工之业,技艺精巧,器物精良;儒者,可倡兴教化之风,道德昭彰,礼仪井然;

    法者,可订立规矩之制,纲纪严明,秩序井然;兵者,可保强国境之安危,抵御外侮,护佑苍生;

    医者,可疗治诸般病痛,救死扶伤,仁心济世;农家,可令万民饱食,仓廪充实,衣食无忧;

    商者,可促货通有无,财货充盈……

    而吾若欲使昭国民富国强,既需大兴教化,以育贤良,又要强盛兵事,以固边疆,更须施行严法,以正纲纪。

    此外,尚应振兴商业,繁荣市肆,财货流通;修筑水利,灌溉农田,旱涝无虞;重视农事,耕织有序,粟米满仓;建立良医之制,广纳贤能,祛病除灾。

    但凡能使天下百姓饱食暖衣,能让吏治清正廉明,能令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进步的百家学说,皆可为吾所用。”

    赵云听完此言,他下意识地问了一句。

    “岂不是略显混乱无序?难道没有尤为注重的一方么?”

    “子龙,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政之道,犹如治国之棋局,须全盘筹谋,不可偏于一隅。

    天地万物皆有平衡之理,若发展仅重单方,恰似失衡之秤,难称轻重。

    衣食住行,乃人活于这世间的本能。

    若欲饱腹暖身,务必重视农桑之事;若求屋舍坚固暖和,则需工匠技艺日臻精进,屋宇轩昂,遮风挡寒;

    若望出行便捷顺遂,则需更为快捷平稳的牛车马车,更为平坦坚固的道路,乃至未来更为先进的乘具。

    而人生于世间,亦难免为各种病痛所困扰,倘若医者之术不断进步,诸多沉疴痼疾皆将有法可医,性命得以保全。

    至于兵者,若无强大军事护卫,边境胡人必将不断侵扰,甚而直接侵占华夏大地,毁吾文明传承,乱吾礼仪纲常。

    然而,若一味穷兵黩武,则内政必然动荡不安,百姓亦难以安居乐业。

    若仅专注于农事,而不着力发展百工之业,又如何能使耕作之农具得以改良,又怎能发明出速度更快的石磨石碾。

    故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乃吾执政之策。”

    杨秋的这一番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