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1240-12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买活》 1240-1250(第6/18页)

人说自己无钱:这么一桌姐妹,如今也的确都是家资丰厚者。她们很多人都已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了,琴棋书画,各有专精,而这些行当如今在买活军这里,来钱很快——

    奏乐水平高,能谱曲的,只要能找准民间的脉搏,写得些雅俗共赏的调子,传唱开来,那么,不但录唱片赚头很大,经常登台演出,收入也非常的不少。毕竟,能写好各种戏剧配乐的老文人多,可能写出民间小调的乐家,如今仍少。在这块上,倘若能有一二建树,收入之高要胜过同等水平的工程师呢。

    还有就是董惜白这样的话本家了,随着地方性报纸越来越多,对话本故事的需求,也是越发茁壮。如今的话本,早已不是随意结集出版,卖一波了事,又或者敷衍着从戏文中翻出些花样,编编就是一个故事的形式了。

    基本都是以在报刊上连载作为面世的形式,除非是一些小说名家,这才能在没有连载的情况下,直接出版新话本,但这也相当少见,这发表于报纸之上,可以多收一份润笔钱,在小说家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润笔钱也是水涨船高,和早年间买活周报不分作者身份,一视同仁的标准不同,如今这些小报,可是看人下菜碟,对于名家的润笔费非常大方——毕竟,小报的销量很可能就是某篇连载拉起来的,它们上头刊登的那些社会新闻,固然读者买来也会翻看,可无疑无法形成期期不落的习惯,只有话本连载,每一期留一个钩子,这才会让读者惦记得茶饭不思,每每到了发售日便立刻询问报童,买来一睹为快。

    因而,如今的话本故事,早就不似二三十年前那样,云山雾罩、东拉西扯不紧不慢的开场,很讲究谋篇布局,开局便要激起读者的兴趣,一旦剧情进入高.潮,更是恨不得把每一篇都断在一句话的逗号那里,下半句话,要等下一期出来才说完呢!

    眼下的话本名家,也不论文字雅致、立意高远、人物生动,第一个就看这留钩子的本领,钩子留得好的,哪怕文字荒疏,两三年间,在羊城港不错的地段买房置地,也不是什么问题呢!

    要说用话本赚钱,众姐妹中,杨爱是第一人,董惜白便紧随其后,她们虽然不是如今最走红,润笔费最高的话本家,但杨爱之话本,文字雅驯,考据周到,而董惜白之作想象瑰丽、天马行空,在有一定知识的人群中也广受好评。

    吴香儿不告诉杨爱,而是认为董惜白更适合《羊城消息》的新定位,也不是没有道理——董惜白早就写过有洋番做主角之一的探险故事了,理所当然,这个故事在洋番中也大受欢迎,毕竟主角的背景比起纯正汉人,更适合他们带入想象,有了这样的印象,在《羊城消息》上再开个类似的故事,不也是顺理成章么?

    却不料,董惜白也颇有些文人脾气,自家茶饭无忧了,便不思进取起来,终日只想着出去游历玩耍,颇有些吃光用光,没钱再挣的意思。羊城港这些姐妹,就她公事最少,但每每小聚却缺席得多,便是因此了。

    她和吴香儿,从小便是互相斗嘴为乐,每每见面必然互相嘲谑,如今也是形成鲜明反差,吴香儿工作自然忙碌,所受的限制也多,收入在姐妹中则堪称微薄,其余人都要比她高多了。

    如卞赛儿、卞敏儿姐妹,又可谱曲,又能献唱,如今一个在买活大学音乐系任教,一个专门开了一家商铺,灌售唱片,又为幻灯片配音等等,偶尔为大富之家喜事献声唱个堂会,也是轻易不能请动,出场一次,费用极为高昂不说,而且对于东家不假辞色,倘有宾客,想要借着唱堂会非礼轻薄,轻则掌掴怒斥,重则当场闹到更士署去,闹得宾主都下不来台,那也是有的。

    自然,这是从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不说这伶人戏子地位的不同了,哪怕从人情上来说,从前一个伶人要出众,总要有人给拉琴,有人给写戏吧?那么,就算一身傲骨,不应酬豪客,也难免要和一帮擅音乐懂作戏的文人来往,这里也不是个个都把她们当成女学生来看待,想要他们给写戏捧角儿,可不就得风月缠身吗?

    可如今,卞家姐妹她们自己能写能拉,又有留声机配合,就算自己写不出来,音乐系的老师教授,那些老一代的瘦马名伎,以及小一辈这些小姐妹,哪个不能帮衬?她们的曲子一经传唱,各地都来买唱片,就算没人请唱堂会,又如何?那些个买唱片的,许多都是餐馆酒肆、浴场戏台,这些地方的东家,本来就请不起她们来唱什么堂会,她们性格如何狂狷,谁在乎呢?

    如此,两姐妹竟是目无余子,以清高孤傲闻名,都夸说她们是要洗刷了大学音乐系的名声——上一代的教师,许多来历都不那么光彩,叫人嘀咕,生怕把攀龙附凤、以色事人的不良习气,带到学生这里。如今卞家姐妹之风骨,也算是狠狠地回击了这样的猜疑。

    这二女以音乐为业,也是羊城港新晋名流,隐隐有和之前不少戏社打擂台的势头,而杨爱则是一边写话本,一边治学,她在历史上始终有浓厚兴趣,话本赚来的钱财,以使她一辈子不愁吃穿,便把力气用在了著论文上,大有皓首穷经,重修一部《二十四史》的壮志。

    她也是小姐妹里,年纪较长的这几个人中,书卷气最浓的,另几个如顾眉生、李玉照,如今都是大富,大家聚会的这处别庄就是顾眉生的产业,李玉照则是和兄长一起,做辽东烟草生意发家,又和顾眉生,合伙做洋番买卖——她们两人,读大学时都选修了洋番语言系,在这块是下了死力气的,是少见将南洋诸般语言,乃至大食、天竺以及北面罗刹语俱通的人才。

    顾眉生非常喜欢游历,曾远赴建新,查看该处的猛火油矿,因而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认识很丰富,她以自己少年时作画换来的钱财做本,借用李玉照家里在辽东的人脉,很快梳理出了几条独家的商贸路线,在商界有‘点石成金’的美誉。

    很多在甲地常见不值钱的货物,到乙地却非常的畅销,这种商路的发掘,使得她占尽先机,顾眉生对于这些商路,运营几年之后,便会出让,几次下来,不过是五七年时间,已成殷实富户。

    就说顾眉生初试啼声的买卖,就很是有趣——顾眉生认为,辽东大豆极好,用盐卤来点,暴殄天物,遂贩了石膏来,以石膏点嫩豆腐出售,结果大受欢迎。虽说石膏矿并不鲜见,但因为餐饮业比较认死理,从她这里买了一次,效果既然好,宁可略贵些也要再买她的。再者,点豆腐的是生石膏加工制成的熟石膏粉,这加工过程就有讲究了。顾眉生的石膏粉比较洁净,商家也愿意多付这个钱。

    别看这似乎是一门小生意,但辽东何其广阔,新建起的城镇又是林立,那些哥萨克人、罗刹人内附,使得本地人口也是逐年上升。就光是辽东一地的石膏卤子供应,都够养活一个人口繁多的兴旺家族了。更何况顾眉生只有一人呢?

    她又妙笔生花,教那些北方蛮子,以甜品的方式来品尝糖水嫩豆花,在内附北蛮中培养起使用豆腐的习惯,大家一品之下,也觉得嫩豆花入口,清甜如玉而口感细嫩如丝绸,是从来没有品味过的精致美食——试想,这辽东新增的数十万人口倘若都追捧一种美食,能带来多大的商机?

    如此,顾眉生竟把一门小买卖做得有滋有味,称为发家的根本。实在的说,这石膏粉也是北方矿产,只是在他们自家设立的工坊中再加工罢了。顾眉生实在赚的,按她自己说,‘是教乡下人开买荤的钱’,她就专门在这种针对洋番土番的贸易中寻找发财的商机。

    以她如今的身家,前往袋鼠地游历,包下一艘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