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160-1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160-180(第4/32页)



    “这个简单,”朱翊钧立刻就有了主意,“那就再选两个师父吧。”

    隆庆问道:“你要选谁?”

    朱翊钧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文渊阁,对翰林院许多侍讲侍读都很熟悉。在一群饱学之儒中,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申时行。

    一来,他对申时行比较熟悉,张居正偶尔身体不适,便会让申时行代讲。

    二来,申时行脾气好,朱翊钧厌倦课堂,提出去万岁山下或是北海边讲课,他也不会拒绝。

    还得选一个人,朱翊钧想起了那篇《项脊轩志》,那个六十多岁还在西小房纂修《世宗实录》的归有光。他曾被高拱、赵贞吉、李春芳三位阁老举荐,朱翊钧倒想看看,他是否真有欧阳修的才学。

    然而归有光还没能真的成为他的老师,就突然因病去世了。

    于是,张居正推荐了国子监祭酒马自强,高拱却极力推荐翰林院学士张四维。

    高拱在隆庆跟前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隆庆决定让张四维充当朱翊钧的讲官。

    朱翊钧却不同意:“我不要!”

    隆庆诧异道:“为什么不要?”

    他不喜欢张四维,更不想让张四维做自己的老师。

    上一次,高拱驱逐殷士儋,本想让张四维取代,都已经向隆庆提出,升他为吏部右侍郎,但张四维出来替他当那一下,反倒坏了事。

    若高拱转头就提拔自己的恩人,必定会招来言官的非议,给张四维升官的事只能往后再议。

    不过,在俺答封贡这件事上,张四维也出了不少力气。朱翊钧就从刘守有那里得知,在那段时间,张四维和王崇古频繁的书信往来,议论此事。

    朱翊钧说:“高阁老从未给我进讲过,他又不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既然不了解,推荐的人又怎么会合适呢?”

    “张先生教我读书九年,我的一切他都知道,当然是他推荐的人更合适啦!”

    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是高拱在这件事上据理力争,隆庆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朱翊钧对此很不满:“如果父皇决定让张四维来当我的老师,我就……我就……”

    张居正笑着看他:“殿下要如何?”

    朱翊钧挥了挥拳头:“我就把他另外一只眼睛也打肿!”

    没错,上一次,殷士儋犹如梁山好汉一般,一拳下去,让张四维的左眼多了一圈淤青,告病好几日。

    “哈哈哈!”想到这一幕,张居正实在没绷住,笑了起来,“殿下怎可对大臣动武,要打也不能你亲自动手。”

    朱翊钧也就是说说,既不可能自己动手,也没道理叫人把张四维打一顿。

    “哼!他要是来当我的老师,不出三人,我必定叫他自动请辞。”

    “殿下,”张居正轻轻摇头,“稍安勿躁。”

    朱翊钧眼睛一亮:“这么说,张先生有办法了?”

    张居正仍是摇头:“没有,但有人有。”

    “谁?”

    “河南道监察御史郜永春。”

    朱翊钧虽然不了解此人,但也能分析出个大概:监察御史,都察院,很有可能是赵贞吉的人。

    可是,一个河南道监察御史,怎么管得了皇太子挑选讲官一事?

    张居正只笑笑不答,让他等着看。

    未几,一封弹劾的奏疏呈至御前,正是河南道监察御史郜永春弹劾张四维、王崇古二人,罪名是官商勾结,败坏盐法。

    张四维的父亲,王崇古的妹夫正是山西最大的盐商。

    朱翊钧曾在奏章中,看到过关于边镇屯田、管理盐政的奏请,说起来还是与王崇古有关,正是他调任宣大总督提出的。但对于朱翊钧来说,盐法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他既不了解本朝实行的盐政,也不了解盐法败坏带来的危害。

    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随便从文渊阁找个人问一问,或是查阅之前的诏书就能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事情还要从洪武时期说起,太祖高皇帝建立大明,便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刚刚经历战乱的国家和百姓休养生息,复苏经济,中原地区趋于安定。

    然而,北元残余势力不断试图南下,迫使朝廷将大量军力囤驻于北边重镇。但北方地区,尤其是边镇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军需粮草需求量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

    于是,太祖高皇帝便制定了开粮纳中的办法,即开中法。简单说来,就是朝廷招募商户,根据需求将粮草物资运往边镇,换取盐引,再通过盐引到指定盐池等待支盐,再把盐送到指定地区售卖。

    这样一来,军需得到供给,商户赚取银两,食盐也不再被官府垄断,百姓有更多选择,三赢的局面。

    随着开中法的发展,商人为了利益最大化,开始从内地雇佣劳动力,到边镇开垦荒地,用种出的粮食运到军队直接换取盐引,节省了运输时间和成本,这叫商屯。

    随着商屯的出现,边镇地区的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吸引更多内地人口前往定居。不仅如此,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商户和百姓还会自发修筑各种防御攻势,进一步让边境向长城以外的北边扩大,军民一体,大大提升了北部边防的防御能力。

    为了保证这一政策得以实施,太祖高皇帝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法律:“凡监临官吏诡名及权势之人中纳钱粮、请买盐引勘合侵夺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盐货入官。功臣家中到盐引,尽行没官。”

    然而,就跟田赋税制一样,再完善的制度随着时代变迁,朝廷腐败,都会弊病丛生,开中法也逐渐败坏殆尽。

    天顺至成化年间,宗室﹑官宦见有利可图,便大肆向皇帝索要盐引作为赏赐,再转手卖给盐商。

    看到这里,朱翊钧脑子里浮现出曾经冯保跟他提过的一个词——通货膨胀。

    但这与通货膨胀不同,盐引泛滥导致的后果是,盐商空有盐引,却无盐可提,排队要排到几十年后。

    这不仅打击了盐商向边关输送粮草的热情,更是让国库盐引收入大大降低。从洪武、永乐时期的五六百万两,到弘治时期减少到不足百万两。

    本来良性循环的开中法,现在变得举步维艰,边关粮价飞涨,私盐泛滥。

    到了弘治年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孝宗接受了户部尚书叶淇的办法——纳银领取盐引,简单说来就是盐商不用再运粮到边关,只要向户部缴纳银两,就可获取盐引。

    看到这里,朱翊钧震惊不已,身为户部尚书为什么会提出如此离谱的解决方案,而被称作一代明君的孝宗竟然同意了。

    叶淇的方案短时间内确实效果显著,实行之初国库就增加了两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然而,连朱翊钧这个十岁出头的孩童也知道,历朝历代,都是由朝廷垄断官盐。若只是想要增加国库收入,太祖高皇帝为何要多此一举,发放盐引?

    盐引本就始于宋代,而宋代之所以没能兴盛此法,也正是舍不下这笔可观的国库收入。

    而太祖高皇帝设立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