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薄情: 第186章 走人情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我妻薄情》 第186章 走人情(第2/4页)

谢玄英讶然道:“大伴请说。”

    “眼看这天气渐热了,老奴年纪渐长,脾胃失调,有时便觉恶心。从前程尚宝在的时候,有一味‘人丹’,虽说方子留了下来,吃着却总不如她做得好,想再讨一些。。”

    石太监理理袖口,微微一笑。

    谢玄英立即道:“大伴抬爱了,这些年,内人蒙您照顾,都是应该的。东西还是送到烟袋街的草庐?”

    石太监点了点头,笑眯眯道:“那咱家可就不客气了。”

    “应该的。”谢玄英回以一笑。

    --

    夜里,窗外虫鸣微微。

    程丹若坐在妆台前,一面用梳子通头发,一面奇怪:“方子早就给了太医院,他们做出来的只会比我好才对。”

    “傻不傻?”谢玄英走到她背后,手抚着她的背脊,弯腰贴近她的脸孔,“事成一半了。”

    程丹若偏头躲开:“为什么?”

    “陛下心里估计有几分考虑我,若不然,他哪会问我讨药?”他说,“这才三月底,离天热还早着呢,现在开口,只能说天热时,你我不在京中。”

    她:“……”

    “真的吗?”她有些费解,狐疑地看着他,“就这一句话,有着意思?不是你想错了?”

    谢玄英瞟她:“赌一赌,如何?”

    程丹若:“赌什么?”

    “近日必有消息。”他弯起唇角,“若我赢了,你要应我一件事,你赢了,我也应你一件事。”

    “赌可以。”程丹若说,“但仅限私事,不能牵扯公事。”

    谢玄英:“当然。”

    三日之后。

    谢玄英从翰林院回来,去书房见靖海侯。

    “给父亲请安。”

    靖海侯:“坐。”

    他坐在下首。

    “这些天忙里忙外的,做什么呢?”不牵扯到敏感的问题,靖海侯便是个严格又关切的好父亲。

    谢玄英道:“儿子听说鞑靼请求互市,陛下同意了,有意谋个差事。”

    靖海侯点点头:“你在翰林院待得差不多了,是该外放一段时日。”

    文臣在翰林院苦熬,能出头吗?能,比如李首辅,但这需要一定的机遇,和天子或未来的天子结下情分。

    皇帝虽无子,但身体尚算康健,诸位藩王子也有人教学,这趟车是赶不上了。那么,外放治理一地,积累经验,最后调回中枢,就是文臣最稳妥的路子。

    靖海侯既然想要儿子从文,当然不会在这事上反对。

    但他道:“北地寒苦,不如湖广江浙。”

    谢玄英道:“儿子的恩宠源于陛下,只知享乐,不思回报,如何对得起陛下的苦心呢?”

    今日利用帝王的恩宠,可谋一肥缺,但看在皇帝眼里,会怎么想?外甥不是亲生儿子,不能理直气壮地享受皇恩带来的好处。

    越看重,越要吃苦,越要忠心。

    这才能荣宠不衰。

    靖海侯沉吟道:“你可想好了?我们家在北地的余泽已所剩无几。”

    昔年谢云英勇善战,练出一支谢家军,他死后,皇帝顺理成章地收回了大部分兵权,尤其是在九边的铁骑,大部分被打散到各地。

    但因靖海侯本人统领水军,亦要靠他屏障海防,故不曾拆散,并入水军卫,仍然由谢家实际执掌。

    谢承荣在水军卫,其实就是与老兵磨合,预备接任这支强军。

    只要这支水军不散,谢家就永远能握住部分兵权,不被朝廷边缘化。

    靖海侯也知道,这已经是皇帝的极限,鲜少联络北边的旧部,十几年过去,只剩些面子情。

    “想好了。”谢玄英道,“儿子愿意试试。”

    “也罢,那就依你。”靖海侯没有理由阻止,嫡长继承家业,其余儿子各自拼前程,本就是大多数家族的选择。

    他也不例外。

    “吏部那边,我替你想想办法。”

    谢玄英垂下眼眸:“多谢父亲。”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真的没啥好说的了……

    曾几何时,程丹若以为重农抑商,是指商人地位低,不准穿丝绸之类的。打听完各种商税后,才发现钱是关键。

    一笔一笔的税,一波一波的收钱,一般谁扛得住啊?

    务农才是发展的根本。

    她放弃乱七八糟的想法,专心陪谢玄英琢磨种田。

    除了红薯,山西也适合种马铃薯,但这东西比向日葵还罕见,谢玄英都没听过。

    程丹若祭出买来的世界地图,和他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那边的气候催生出了不少耐寒耐旱的之物,非常适合移栽。

    “在这个地方,有种树叫金鸡纳树,有的很高,有的很小,树皮能入药,主治疟疾。”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心神触动,说出心里话。

    “要是能偷一棵回来,就好了。”

    谢玄英看了她眼,什么都没问,低头继续拟奏疏。

    千般谋划,落到纸上也只有一句话:既番薯宜产,可于广东再寻新谷,丰夏之沃土。

    当然,他也将饼画了上去,什么如果红薯丰收,可制成精粮,运往各地,其利润正好能够作为军费来源,为国库省钱啦。

    第二天,他又润色了一遍。

    然后,派人去地窖,翻出角落里的红薯。

    又叫程丹若来外书房。

    她很吃惊:“哪来的?”

    “龙子化送我的。”谢玄英回答。

    程丹若知道这个名字,龙逢吉,字子化,广东人,如今在四川做县令,但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送你红薯?”

    “我们是同年啊。”谢玄英奇怪地说,“我与他同列一甲,自然多往来。”

    程丹若:“……为什么之前不拿出来?”

    他有点尴尬:“我忘了。”

    给他送礼的人实在太多,与同年走动又是常事,很多东西送来就堆着。他只在第一年尝过新鲜,去年秋天忙着成亲,就忘得一干二净。

    “应该还能吃。”他佯作镇定,转移话题,“子化和我说,此物在窖中能存放一年之久。”

    程丹若问:“你找我来,是想看看还能不能吃?”

    “不,我想你做新物,呈给陛下。”谢玄英瞄了眼放好的奏疏,“即便陛下知道我的本意,我们也不能就这么递过去。”

    程丹若:马屁还是你会拍。

    她先问明白:“龙县令有告诉你具体做法吗?”

    “生食如枣梨,熟食如甘蜜。”谢玄英说,“这点陛下已经知道。”

    “好,那就制成粉条。”她说,“很简单,与绿豆粉条的做法一样,让大厨房来做就行。”

    他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