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薄情: 第236章 想太美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我妻薄情》 第236章 想太美(第2/4页)

    程丹若坐在圈椅中,却感受到了一丝微妙的寒意。

    原以为自己身在大同,朝廷纷争与己无关,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好好发展纺织业,劝种地,就能实现目的。

    然而,朝廷就好像一张大网,内阁在最中央,大同位于边角,可虫子落到网中奋力挣扎之际,边缘的丝线亦有断裂的危险。

    身在网中,便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程丹若默默思量少时,起身去二堂找谢玄英。

    他正在整理诉状,看起来数量并不多。

    没办法,时下风气,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上衙门。而案件的多寡又关乎官员绩效,告状的人越多,考评越差,遂多以乡贤调解为主。

    就连刑事案件,都是能私了先私了,不能私了再说。去年,谢玄英把积压的案子清空后,牢里的犯人都没剩几个。

    见她来,他难免诧异:“怎了,眉头皱这么紧?”

    程丹若挥退小厮,把程正的恳求告诉了他。

    这下,谢玄英也皱起了眉头。

    “昌顺号家底殷实,又没有强硬的靠山。”程丹若点评,“不大不小,拿捏起来刚刚好。不过,最重要的理由,恐怕还是你。”

    毛巡抚打算通过昌顺号,扼制长宝暖,间接逼迫谢玄英或者说靖海侯出面,帮他解决一下这次的问题。

    谢玄英思索许久,问她:“你怎么想?”

    程丹若反问:“你觉得呢?”

    谢玄英倒是没什么好犹豫的:“你想我试试,我就去试试。”

    程丹若皱眉:“我不喜欢受人威胁,而且程正的态度……他们恐怕也不干净。”

    “即便如此,你也应该帮程家。”谢玄英提醒她,“他们是你的人,你不出面保下他们,恐怕令人寒心。”

    她顿住。

    “在外人看来,昌顺号投向你,又恰好与你同姓,渊源颇深。”谢玄英道,“我们必须保住他们,否则,今后招人办事,必生顾虑。”

    他说得有道理。

    程丹若想想,表态说:“这事要管,可不能如毛略所愿。”

    若叫他如愿以偿,今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以此要挟,此例绝不可开。

    谢玄英问:“你想怎么办?”

    她谨慎道:“先弄清楚毛略做过什么事?”

    谢玄英立时颔首:“这容易,去锦衣卫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锦衣卫和其他军事编制一样,分为“卫”和“所”,在每个省都有设立,全国大大小小的锦衣卫加起来,大概有一千五,没算编外的。

    大同府自然也有锦衣卫的耳目。

    谢玄英派李伯武走了一趟,果然,锦衣卫还是很给他面子的,提供了些关于毛巡抚的信息。

    毛巡抚,名略,字韬之,他出生在扬州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境还算不错,让他有书读,有学能上。他也自小聪明,文采出众,是以书院的老师愿意提携一二,三十岁那年,他考中进士,开始自己的官途。

    江南文气盛,毛巡抚治理才能其实一般,全靠出钱养的幕僚团,自己的爱好就是吟风弄月,研究书画。

    因为书法水平高,他的字在市面上还是值点钱的。可这点钱最多几十两,实在不够毛巡抚花。

    所以,他就犯了些很多官都会犯的错。

    程丹若因此,方才知道了折色火耗和淋尖踢斛的潜规则,下意识地问:“我们没干吧?”

    “大同没有。”谢玄英道,“薪俸发得足,护卫查得严,底下自然不敢如此。其他县应该也尚可。”

    大同县是直属,程丹若裁掉一部分胥吏后,给他们工资翻了一倍,每季度按照情况,发放一定奖金,数目与他们之前贪污的差不离,还有年节礼物。

    收入上去了,查得又严格,即便有人想伸手,也会克制到谢玄英离开以后。

    至于下辖的知县,上头不逼着要钱,知县们想贪也不敢多贪,的日子也就间接宽松下来。

    程丹若道:“其他府呢?”

    谢玄英缓缓摇头。

    她懂了:“不能从这个入手。”

    查贪腐年年有,可有的贪腐不能查,因为从上到下利益链完备,除非皇帝亲自要求彻查,全部一捋倒底,否则,不死也被孤立。

    孤臣是做不了实事的。

    “这可不太好办了。”

    毛巡抚急得火烧眉毛了。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这么倒霉,被当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但如果捋一捋,就知道杨、崔斗法之初,就在西北互市,被搞着实不冤枉。

    再者,他贪了吗?贪了。

    除了三节的礼、两季的孝敬、底下人的送礼,毛巡抚贪污的大头,叫做“折色火耗”和“淋尖踢斛”。

    啥叫火耗呢?按照去年夏税来说吧,大部分交的是物料,但也有收银子的,民间交上来的都是碎银,官府需要将其重新融化,锻造成熟悉的银锭。

    在这过程中,银子有损耗,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损耗就成了官员们的外快。

    注意,火耗是税,附加税,提前从身上收的,朝廷不报销。

    淋尖踢斛同样,秋粮一般都是交粮食,把米麦倒在斛中,要堆出尖尖的顶,然后官吏踢一脚,上头的粮食就掉在了地上,这部分掉落的粮食,也就成了“损耗”。

    注意,不是交完后,官吏贪污掉一部分,因为粮食交到户部是要称重的,官吏只会对说,哎呀这个重量不达标,再拿点来。

    和火耗一样,也是从身上收取附加的费用。

    如此,交给户部的税达标了,“损耗”则归上下官员所有。

    换言之,这笔钱是吏员收来交给县令,县令再给知府,知府给布政使,布政使给巡抚、总督,直至阁老。

    层层瓜分下来,毛巡抚拿到的不算多也不算少。

    安分点过日子,这点灰色收入也够了,一年有一万两呢。

    可毛巡抚爱好字画,古董字画的价格绝对便宜不到哪里去。

    这点默认的收入,就有点不够用了。毕竟,他还要在老家买田(家在扬州,江南的田价高昂),买小妾(吟风弄月不能缺名妓相随),以及打点京城上下。

    石太监收费不菲,内阁的几位大人也要走动,按时送节礼,每次进京都是一笔巨额开支。

    他就只能再开源了。

    问题就出在这。

    前几年,他一直说山西有灾情,什么少雨干旱兵乱,朝廷拨了不少赈灾款,可蔡尚书查了查,说根本没那么严重啊,你是不是贪污了?

    好在崔阁老帮他说话,找了个理由,说事情是这样的,虽然不严重,但生活难过,就把钱借给买种子了。

    ——这叫青苗钱,王安石就曾经推行过,如今偶尔也会用。

    蔡尚书铁面无私,说,既然是这样,那就把钱补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