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穿越考科举》 140-150(第10/31页)

选好的母本穗子放在温水里面杀雄。

    做完之后,才能取出母本的穗子,只保留开颖的小花,作为授粉专用。

    接着,抖动父本的穗子,采集成熟部分,要塞到母本的缝隙里。

    问题在于,难度太大了。

    采到花粉之后,必须立刻去做。

    去雄太难了,授粉也太难了。

    小面积还能做,大面积实在是不成的。

    不管田老农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是做不完五百亩地。

    多招人手?

    就算不考虑成本问题,就说上岗前的培训,也是大问题。

    总之,这一季的占城稻,并不如预期那般。

    第144章

    第144章

    “是我想当然了。”

    纪元并未责怪农司众人, 反而道:“我之前知道稻子不好授粉,却也想强行去做。”

    说到底,是他太着急了。

    想着堆钱堆人, 总是能成, 却忽略有些东西, 堆起来虽然有用, 但不多。

    好在也有好消息。

    因为这些占城稻的种子,本就是优中选优,在占城稻里面,也算不错的。

    之前河辉国那边,一亩地的产量只有一百多斤。

    但看宁安州官田的情况,一亩地至少也是二百斤朝上。

    可这个产量没有适普性。

    他这边可是最好的种子, 当地最好的农人,灌溉肥料统统不缺的。

    纪元道:“这一季的稻子该种继续种,这些稻种优质,从这次收获的十万斤里, 再选出一万到三万, 质量肯定比上次要好。”

    但要说是杂交二代, 那也不对。

    毕竟杂交这件事都没能完成。

    顶多算育种一代,二代。

    纪元刚回来,便扑到农田里,刘同知跟大海过来劝了又劝,让他先回去休息。

    “你不休息,柴烽他们也要休息啊。”

    这个倒是, 纪元不去休息, 身边人肯定要跟着。

    从正月初到正月底,足足跑了一个月, 是该休息的。

    这也让纪元冷静下来。

    时间是紧张,却也不能催得太过。

    种田就是个慢功夫,急是急不来的。

    知州府里,纪元干脆去睡觉,休息好了再说!

    在纪元休息这几日,程亦珊他们回来了。

    程亦珊带着大量资料跟实际案例,带着手下的人一起准备宁安州第一次县试。

    别的就罢了,程亦珊做得极好。

    唯独出题这方面,还是要请本地知州来定。

    纪元既是本地长官,又有连中六元的状元身份,让他出题,再合适不过。

    纪元在宁安州县试前夕,写下考题。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出自孟子,意思是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自然规律。

    有的相差不多,有的差别极大。

    那又怎么样,强行让他们一样,只会天下大乱。

    也像现代那句话,不能要求所有的花都在同一时间开放,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顺应自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和谐。

    这话既是考题,也是纪元平复心情所用。

    不要着急,一切都可以慢慢来的。

    李白都说过,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他的占城稻,也不过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而已。

    慢慢来吧。

    宁安州县试期间,整个宁安州的百姓都有点紧张。

    以前只听说其他地方科举考试。

    轮到自己,那还是头一次。

    以前对科举考试有多不在意,如今就有多在意。

    甚至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

    “咱们知州大人,就是科举出来的。”

    “他是科举的第一名!”

    “全国第一!整个天齐国的第一!”

    “他考什么试,都是第一。”

    “啊?那科举考试也太厉害了吧,一定要重视啊。”

    不少百姓,都盼着自家出一个纪知州这样厉害的。

    既然知州大人是科举出来。

    那考科举肯定没错!

    纪元以前都是考试的那个,这次看别人考试。

    发现作为本地长官,看别人考试,真的轻松多了。

    二月十二的考试一开始,他便更加悠闲了。

    宁安州的考试方法,也是三天连考,这样省时省力,还更公平。

    程亦珊却忙得厉害。

    为了考试,她已经连轴转了好几天。

    纪元亲手做了几次吃食送过去,可正式开考,官学考场关闭,谁都不能进出。

    百姓们的在意,也表现在另一件事上。

    烧香拜佛。

    宁安州附近几个地方,多是佛教。

    跟中原的佛教也有些不同,佛教的传播更偏口语化,已经融入本地的文化。

    以前这些神佛没有保佑科考的业务,从今年开始,那就有了!

    纪元没去凑热闹,只是又去官田看看。

    纪知州的态度,也影响到官田小吏老农他们。

    以前知道知州着急,所以他们也着急,难免有些急功近利。

    现在纪元悠闲了些,大家总算松口气,可以按照一些“笨办法”来培育良种。

    这里所谓的笨方法,准确来说,就是依靠农人们的经验来做事。

    遵循着上千年一点点摸索改进,得出的务实方法。

    要说什么原因?

    大家可能解释不出来,但千百年来,都是这么做的。

    当然,纪元也不可能那么“复古”,跟着给一些经验。

    不过占城稻一代,确实只能这样了。

    第二代的培育方法,大家则用另一种方法。

    眼看如今二月份,占城稻二号的种植也要开始。

    这次还请了比较了解占城稻的新宁人过来,在旁边重新开辟一块田地。

    上次挑选的稻种当中,又选出两千斤,种植一百亩的占城稻二号。

    这次的培育方法,严格按照第二套方案。

    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三系”配制杂交种。

    这种方法,多用在水稻高粱,都是人工去雄比较困难的。

    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进行杂交。

    所以,高粱,水稻这两种农作物,需要另寻他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