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210-2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210-220(第10/18页)

稻麦的亩产量,也不过两三石而已。

    而经略使大人推广的金米,却拥有七石的亩产量。

    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不但能养育饥寒待毙的盛朝百姓,还能给盛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他们都不敢想,这是多么大的政绩!

    经此一事,贾经略他必然能富贵一生了!

    而他们这些属下,也能跟着贾经略沾光。

    即便推广金米的功劳是经略使他人的,与他们没什么关系。

    可协助经略使推广金米的功劳,也足够让他们升官发财。

    一想到这件事,津海地方官员就激动起来了。

    他们没背景,没靠山,更没有惊世才具、响亮声名,本来都做好在这地界熬一辈子的打算了。

    谁能想到,陛下突然间新设津海行省,又派了经略使大人来推广金米。

    而他们,也得到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虽说这一年来,他们工作繁忙,辛苦至极。

    可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若是努力工作,就能换来奖赏的话,那他们愿意天天努力当差,日日经纶世务。

    只可惜朝廷内外,都少有这样的好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称贾璋的到来与金米的政绩,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在收到底下人的汇报,得知官庄金米的亩产量后,贾璋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没脱水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那么,在晒干脱水后,金米亩产量大概就是六石出头。

    这个亩产量,与他们从茜香人那里探听到的金米产量相吻合。

    这也意味着,大盛水土是适宜金米生长的。

    贾璋担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情况,并不会发生在金米身上上……

    这样就很好。

    在贾璋指挥佃农收割官庄的金米、统计金米的平均产量时,津海地方各府县、各卫所,津海地方官员还在统计金米的亩产量。

    听到下属的禀告后,这些地方官员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惊喜之色。

    粮食高产,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多么大的政绩?

    虽然功劳和政绩都是经略使的,但他们这些下属也能搭经略使的顺风车,跟着沾光。

    这种事情,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

    当官的高兴,老百姓也高兴。

    说句实在话,津海百姓愿意种植金米,只是为了朝廷的免税政策。

    除此之外,还有人是信任贾璋这个文曲星,想要沾贾璋这个文曲星的喜气,这才愿意捧场,种植两亩金米的。

    可在收割金米时,他们就隐隐觉得,金米的产量可能会很高。

    那些过来推广金米良种的官老爷们,好像并没有骗他们这些老百姓。

    而在称重后,这些百姓更是瞪大了双眼。

    金米的亩产量,居然足足有六石之多!

    这个产量,已经是稻麦产量的两三倍了!

    茜香国竟有这样高产的良种?

    怪不得陛下和经略使大人要发兵打茜香人呢!

    原来陛下与经略使他们,这样为他们庶民考虑……

    思及此处,已经有人跪倒在地,高呼起万岁来。

    那些爱惜民力,来到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全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发生。

    所以,他们提交上去的奏疏与报告中,也全都提到了这件事。

    这就使他们的报告,看起来远比那些没有抵达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的报告更真情实感。

    也更得绍治帝与贾璋的心意。

    而这,也意味着他们步步高升的未来。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现在还不用细表。

    只说贾璋在收到各府县、各卫所报上来的金米产量后,整颗心都放了下来。

    他心情愉悦地整理好金米产量的数据,写好了文辞优美的报喜奏折。

    在这之后,贾璋立即派人八百里加急,把津海的金米与报喜折子槛送京师,好向绍治帝报喜。

    他贾茂行没有辜负九州万方万兆生民,更没有辜负绍治帝这个君主的信任!

    他问心无愧。

    折子很快就被送到了京师,又一路畅通无阻地被人送到绍治帝面前。

    绍治帝看到贾璋折子上的内容后,瞬间变得喜笑颜开起来。

    津海试种金米成功了!

    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

    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

    他心中的橘枳之忧尽数消散,全都化作飞灰了。

    绍治帝不禁畅想起来,他日大盛各地都种上金米的场景。

    若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那四海内是不是就再也不会出现饿殍遍地的场景了?

    什么叫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海升平,河清海晏,青史流芳,不世之功……

    各种美妙词汇在绍治帝脑海中翻转,引得他喜悦至极,脸上更是堆满了笑容。

    他不禁想,贾璋这个臣子,真是上天赐予大盛的文曲星啊!

    朕之肱骨,莫过如此!

    思及此处,绍治帝嘱咐陆英道:“准备两份最上等的赏赐,一份送去荣国府给贾爱卿的长辈,一份送去津海给贾爱卿本人。”

    “送去津海的那份赏赐里,记得加上一份蟒袍,一条玉带。”

    陆英惊讶地看向绍治帝。

    蟒袍这种东西,只有王公拥有穿戴的资格。

    昔年太祖高皇帝封赏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郡王时,就曾说过“除此四王外,盛朝再无异姓王爵”的话语。

    祖宗成法不可变更,陛下不可能封贾经略为郡王。

    不是郡王,那就是国公了?

    以陆英对绍治帝的了解,陛下他大概不会亲自封贾璋为国公。

    但陛下他很有可能把封贾璋为国公的机会留给新君。

    好让新君拿国公的爵位邀买人心,换取贾璋的效忠。

    至于这份送到津海的蟒袍玉带,大概是陛下他老人家给贾经略的暗示吧?

    陆英摇了摇头,不再继续思考这件事。

    但派去津海宣旨的太监,已经被陆英默默地换成了徒弟黄宏。

    在绍治帝阅读贾璋的奏折时,杨宗祯和叶士高也收到了贾璋的私信。

    金米的成功,让这对师徒心中无比欢悦。

    他们一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富足安乐,二是为了贾璋通畅光明的前程。

    不知道陛下会怎样赏赐他的徒孙/徒弟呢?

    但是,不论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