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170-1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170-180(第8/17页)

了,快请进。”

    门被人从里面推开,杨宗祯本以为开门的人会是中书舍人,没想到居然是周东野本人。

    杨宗祯迎了上去:“李舍人怎么这般惫懒,竟然劳动您老过来开门?”

    周东野笑道:“是我不让他来开门的,几步路而已,算得上什么劳动呢?而且你是贵客,我亲自过来开门,才能显出我对你的重视。”

    杨宗祯听周东野还有心情开玩笑,心里颇为感慨。

    不论如何,周首揆的心态还是很好的。

    大起大落之后,依旧能够心静如湖。

    这一点还是很值得他学习的。

    杨宗祯来周东野这边,是来劝周东野不要致仕归乡的。

    这是阁臣尚书主动上书,请求致仕的必备流程。

    阁臣上书请求皇帝批准致仕,皇帝不准劝其留下,其他阁臣也来相劝,然后阁臣再次上书请求致仕,皇帝再次不准,其他阁臣再次前来相劝……

    一般情况下,这个循环要重复三次,皇帝才会批准该阁臣致仕,再赐金放还阁臣,并赐予退休阁臣应当享有的退休待遇及荣誉加衔。

    这是阁臣尚书们应有的体面。

    若没走这个流程,就代表皇帝已经厌弃了此人,恨不得他立刻离开京师。

    这个表态不但会影响阁臣致仕后的生活,还会影响到该阁臣儿孙后代的前程。

    若皇帝没有极端仇视某人的话,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绍治帝和周东野相处得还算不错。

    虽然绍治帝不信任周东野,还有打散周党,把周党精华纳入保皇党的计划,但他对周东野这个人并没有什么意见。

    没错,他是厌恶贪官,周党内部的蛀虫也确实没少贪。

    但是周家的家产并不算多,周东野就算贪了,也比不过标榜自己是清流领袖的李汲。

    他派东鸾卫查探过,和前不久刚被他抄得一干二净的李家相比,周家的财富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如今周东野又这般识趣地递上了请辞折子,绍治帝心里很满意,自然会给周东野体面,不会故意让他难堪。

    在收到周东野的折子后,绍治帝就批复了不准,又在大朝会时劝周东野不要请辞,言辞谆谆,态度十分恳切。

    不了解绍治帝的人,还以为他真的想要挽留周东野呢。

    不过,周东野并没有被皇帝的言辞迷惑。

    他先是磕头谢恩,后称自己年迈,不若退位让贤,如此才能安心云云。

    而在大朝会过后,杨宗祯就来周东野这边儿,劝他留在京中“努力多加餐”来了。

    周东野听到杨宗祯的话后道:“我去意已决,你就别和我说这些客套话了。”

    “我这一去,大概就不会归京了。你若觉得我这个前辈还算不错,就过来与我手谈一局吧。”

    听周东野如此言说,杨宗祯也不与他装假,直接走到棋桌前笑道:“还请元翁执黑。”

    周东野没拒绝杨宗祯的好意,他捏起黑子,一棋落定:“我知道,你是棋国高手,所以我就先行一步,不和你客气了。”

    这一局棋下到晌午时分也没有分出胜负来。

    不过,周东野和杨宗祯下棋本来也不是为了胜负。

    杨宗祯见时辰不早了,便主动提出停止下棋,一起出去用膳。

    周东野并没有拒绝杨宗祯的提议。

    棋局终止了。

    而在他们离开后,棋盘上的黑玉棋子和白玉棋子在阳光的映衬下温润生辉。

    它们在那棋盘上纵横交错、互相纠缠,一如朝中所谓的清流与浊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分不开了。

    那些心善的,自然会爱民如子,求个良心安稳;那些贪婪的,自然也会鱼肉百姓,换个锦衣玉食。

    至于他们谁是黑子,谁是白子,还有他们的是非功过,也只能交给后人来评说了。

    经过三轮请辞后,周东野终于得到绍治帝的批准,可以回乡养老了。

    绍治帝给周东野加封了太子太傅的虚衔,赐予周东野正常的首辅养老待遇,周东野心里已经很满意了。

    其实还是有些隐隐的不甘的。

    坐上马车的周东野回望了一眼京城,他在这个地方奋斗了几十年,厮杀了几十年,如今就要离开这里,成为一介乡野散客了。

    他怎能不悲伤?怎能全然甘心?

    权力是毒药,沾上的人,是戒不了毒瘾的。

    可他还是决然地撂下帘子,紧紧地闭上了眼睛。

    不甘心又能怎样?

    李汲不就是不甘心,不就是不愿意按照太上皇的剧本走吗?

    反抗的结果是,李汲自杀身亡,李家满门落狱,那等凄凉处境,周东野连想都不愿意多想。

    他幽幽地叹了口气。

    明君在位,悍臣满朝[1],这样的朝廷,就算是换史上的英才谋士来,他也未必能如鱼得水。

    能在这场浪潮中保住周家,他已经尽力了。

    或许他不应该把这些情绪放在心里。

    他即将归乡隐居,日后渔樵耕读,合该生活得自由自在,不该思虑缠身,郁结于心的。

    那可不是聪明人该有的选择。

    周东野或许释然了,或许没有,但不管他怎么想,都改变不了他要离开京城的事实。

    这位首辅辞去了伴随他将近二十年的宝座,而前首辅家里的车队也渐渐消失在驿道上,化作漆黑的一点。

    来京郊为首辅送别的官员们见周家车队远行后,心里颇有些感慨。

    不过,因为杨宗祯、张泰维、原朴三位阁臣都在,所以他们之中,也没人多议论什么。

    只是坐上自家马车,回转京师,等到明日太阳升起,他们的休沐日就结束了。

    生活离了谁都会继续,周东野离开了,为自己的仕途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而他们这些人,依旧要经纶世务,回到他们各自的战场。

    太上皇去世了,周东野的时代落幕了。

    而绍治帝和杨宗祯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命运的齿轮即将再次转动起来,在这场新的风浪中,唯有高才捷足者拥有乘风破浪的机会。

    在周东野离京后的第二天就是大朝日。

    在这一天,绍治帝宣示了一道给内阁阁臣重新排序的诏书。

    杨宗祯被拔擢为首辅,是为中极殿大学士;张泰维为次辅,是为建极殿大学士;原朴为三辅,是为文华殿大学士。

    除此之外,还有户部尚书赵树生因廷推入阁,是为武英殿大学士。

    如此,在周东野离开后,朝廷内还是四位阁臣。

    四位阁老,已经足够处理日常事务了。

    当然,内阁还有两个空缺,不过朝中没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