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170-180(第15/17页)
治帝会爱护臣子,会拥有改革的意愿与决心。
对于这些事情,贾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在听到郭子守的话后,贾璋连声安慰郭子守道:“我知道,我都知道。做官做人,既要谋国,又要谋身。师祖时常嘱咐我和我师父,我早就记在心里了。”
“我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郭兄你居然想得这样明白!嫂子有孕在身,裕哥儿又小,我真怕你惹出天大的豁子,害得你们家妻离子散。如今知道你没捅破天的心思,我这颗心就算是放下了。”
“既然你没有直言天下第一大弊的想法,那你想上疏启奏给陛下的国之大弊是什么?告诉我吧,也让我帮你好生参详参详?”
郭子守道:“你还记得国库的欠款吗?”
“我记得当初还是六皇子的陛下收债时,遇到了很多困难,而贤弟家里破家还债,让愚兄很是敬佩。”
他冷冷一笑:“如今上皇已逝,不知有多少人想过还钱的事情?”
当然是没有几个人还钱,甚至还有不少人为了盖省亲别墅,又去借了钱。
法不责众,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陛下不提,他们当然要把账拖下去。
毕竟,他们借的钱里面,有一部分给皇帝花了,他们觉得皇帝不会跟他们要账。
还有不少人家已经入不敷出了。
宫里大太监的勒索,家里青黄不接后继无力导致的人情耗费,还有主子奴才上下一心的贪墨……
若要还债,只怕要把家里的宅子庄子铺子田地全都卖了,才能凑够这笔钱。
贾家还债时,只是装模作样的破家还债。
但是,现在那些没还债的人家若想要还债,恐怕只能真正地破家纾难了。
如果没有贾璋,如今的荣国府也会是这样,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机勃勃,沉疴尽去。
贾璋听到他想要上疏启奏的事情后,眼睛一亮。
陛下在潜邸时收债并不十分顺利,恐怕心里积怨颇深。
之前陛下只是用省亲别墅这种迂回的手段设计欠债的勋贵世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京中生乱,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太上皇的心意。
如今太上皇业已驾鹤,陛下也牢牢地掌控了京营与绣衣使者。
内阁也稳定下来了,杨宗祯和张泰维是先皇指定的辅政大臣,原朴、苏褚都是绍治帝的亲信,赵树生是只忠诚于皇帝的纯臣。
这些人都对绍治帝忠心耿耿,而且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大干一场,青史留名。
他们都是希望国库能进账的。
陛下和内阁都同意的事情,涉事勋贵就算再不满,那也翻不了天。
毕竟,现在执掌京营的人是军户出身的严敬,而不是勋贵出身的将军。
他们就算不满,又能怎么样呢?
难道它们还想造反不成?
瑞王的前车之鉴还摆在那里,李汲的尸体还历历在目,如今时间才过去不到半年,又怎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这件事大有可为,只是……”
只是这件事,不能让郭子守一人来做。
郭子守力小势微,只怕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而且,若郭子守没得到皇帝的青眼,只怕勋戚门庭会立即对他施展报复。
“若只世兄一人上疏,只怕不妥。”
郭子守笑道:“这才是我过来的原因,茂行,你聪明,所以我过来求你想个好主意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而且欠债不还、损公肥私的行径也太可恨了。”
“先皇还在时,吴太妃的家人就曾宣称过,他说他们家的钱都是陛下白送给他们花的。我原以为那是先皇私库里的财富,咱们这些外朝臣子与这些事情无关。谁知道他们家是从国库里面借的,到现在也没还。”
贾璋点了点头:“不若联合绍治元年的进士一同给陛下上疏,也算是我们这些天子门生给陛下的贺礼。”
“有这个名头在,此疏必然轰动朝野,陛下见到我等这般忠诚,亦会觉得欣慰。”
郭子守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妙,大家同进同退,受到打击报复的可能也就变小了。如此一来,上疏的人也会少了许多顾忌。”
最主要的,还是绍治帝本人就有收债的意愿。
他们上疏,会给绍治帝提供一个重提收债事务的由头。
这个由头来得十分自然,圆融无比,以他对绍治帝的了解,他们这位新君肯定会喜欢这份大礼。
贾璋越想越妙,只觉此事成功的几率极大。
两人对视了一眼,约定好邀请同年议事的时间与接下来的要筹办的事情,又一起拟好了措辞严谨的折子,封存在贾璋书房的密格里。
“朝廷年终结算之日,就是我等上疏之时!”
第180章 禀告师祖夫妻闲话,可爱小鸟薛蝌过继
眼下距离国库收支结算的时间还早, 为了不打草惊蛇、走漏风声,贾璋和郭子守暂时没有把他们的计划暴露出去。
若要宴请同年,共谋大事, 也要等到年尾再说。
除此之外,贾璋还把这件事跟杨宗祯说了。
师门对他有多重视, 有多爱护, 贾璋心知肚明。
不管他要和郭子守打什么鬼主意, 都不能伤害到师门的利益,更不能伤害到叶师父的心……
所以,如果师祖他老人家不同意的话, 他会想办法劝说郭兄放弃这件事, 再找旁的机会补偿郭兄的。
不过, 幸运的是,他们的计谋并不会影响到师门, 也不会影响到朝政, 更不会影响到百姓。
甚至还对百姓还有一些好处。
毕竟, 如果他们真能从勋戚手中把钱抠出来,那么国库就能宽松一点了。
国库富裕了,朝廷才有赈济灾民、兴修路桥水利的余力。
即便做不到公平地援助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黎庶,更没办法实现“大庇天下寒士”的宏伟目标,但是, 只要能让那些被压在温饱线下的老百姓松口气、沾点光,也是功德一场。
所以杨宗祯并没有阻拦他们的想法。
这位老人温和地笑道:“放手去做吧, 这件事大有可为。”
杨宗祯垂眸想着,陛下一定会喜欢他这个小徒孙献上的大礼的。
在这件事情结束后, 他就可以向陛下进言,任命小徒孙为日讲官了。
杨宗祯原本还没想好要不要图谋这个位置。
杨门最近出的风头太大了, 或许陛下会以贾璋太过年轻为由,反对他的进言。
这对他,对贾璋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可若是贾璋筹谋得当,把这件事情办好了,他再趁机提出这件事,皇帝大抵就不会反对他的建议了。
毕竟,陛下本来就很喜欢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