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120-130(第11/27页)
别人问到她跟前的时候,她语言上否认,但语气神态都带着点躲藏遮掩。
同事摸不清她的底细,又怀疑她是领导的关系户,一般不会在工作上刁难她。
沈礼娜渐渐也发现了,这样含含糊糊的关系,其实比清清楚楚的关系,更有利于自己。
所以,她从没向外透露过商业厅的人事处长是自己姑父。
沈礼娜心慌了一阵,便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我就是办公室跑腿的,能有什么内幕消息?”
“哎,”叶满枝失望地说,“我还以为你从刘处那里听到什么风声了呢,要是我们科长真的要升了,我得把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科长呀!”
“你可别跟赵科胡说!没确定的消息,怎么能跟领导随便说呢,这不是得罪人吗!”
沈礼娜急忙拉住她,只觉得这大学生仅是学习好而已,对机关里的门道真是一窍不通!
“其他人的消息不可靠,但消息要是从你这里传出来的,那十有八九是真的吧!”叶满枝话里满是信任。
“我真没有内幕消息!你弄错了!”
叶满枝一脸“我懂”的表情,“放心,等你给了我准确消息的时候,我再跟领导报喜!”
“……”沈礼娜语塞半晌,强压着翻白眼的冲动说,“我先回办公室了,反正你别跟领导胡说,更别说是我说的,到时候我可不认!”
叶满枝乐呵呵地把人送走了,回办公室拿上饭票,直接去食堂吃午饭。
她本来不想拿同事的关系背景说事的。
但沈礼娜当着综合三科所有人的面,说她要当科长了,她才不信对方没有其他小心思。
科长是敏感话题,叶满枝现在不想冒头,也不想惹麻烦。
要是再让那沈礼娜过来搅合几次,她早晚得变成靶子。
与其只有自己提心吊胆,不如让沈礼娜跟她一起提心吊胆。
沈礼娜的来历,还是她在舞蹈队排练的时候,偶然听人事处的刘文丽提过一嘴。
按理说商业厅人事处长是她姑父,这关系其实挺硬的了。
但单位同事私下传的却是另一个版本。
叶满枝当年进街道办上班的时候,四个关系户对彼此的关系都是雾里看花。
她至今不知道当年庄婷是走谁的门路进的街道办。
是以,她可太懂沈礼娜的小心思了。
本单位的厅长确实比外单位的处长管用!
既然不想让她给赵桂林报喜,那沈礼娜就最好别再说她要当科长的话了。
*
按照省领导的要求,省优评比工作要尽快开展。
叶满枝第二天就跟着领导去办公厅开会了。
会议室里坐着各单位的领导,工业厅这边只有副处以上的领导,能在会议桌旁安排一个位置。
赵桂林、何平、叶满枝都是跑腿的,坐在了夏竹筠和秦副处长的身后。
其他单位的情况也差不多,叶满枝的目光在会议室里环视着,在供销社那边居然意外发现了五哥的丈母娘蔡处长。
与对方点点头,她便直接错开了视线。
今天的会议内容果然如赵桂林所说,要讨论省级优质产品的评选办法,安排各单位的工作分工。
叶满枝拿出笔记本和提前准备好的资料,随时为前方领导提供弹药支持。
然后,会议刚开始没多久,各单位就在一个小问题上有了分歧。
省级优质产品评选,应该由企业主动申请,还是由各市和专区的主管部门推荐名牌产品?
省工业厅要在明年庆祝轻工系统的十周年纪念,自然想把活动办得隆重,影响力越大越好,由企业主动提交申请,能让更多优秀企业和产品参与这次评比。
但省商业厅和供销社只是这次“省优”评比的协办单位,若是让各市和专区主管部门直接推荐产品,能给他们省去很多麻烦。
前方领导们争执不下的时候,赵桂林偏头问身边的两个助手:“关于这个问题,你俩提前做过准备了吧?”
叶满枝连忙点头,从自己的笔记本上撕下来一页,将上面的内容给他过目以后,递给了前排的夏处长。
第125章
叶满枝交给处长的那张纸, 其实是一张新闻剪报。
夏竹筠快速浏览一遍后,在双方争论愈发激烈的时候,举手发了言。
“有个近期的新闻,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啊。造纸工业是我们归口管理的轻工行业,如果由地方主管部门向评审委员会推荐造纸厂的话, 有三家企业一定榜上有名, 石林、吉岩、开山, 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
领导们都比较含蓄, 听说过的就微微颔首,没听说过的便没言语。
赵桂林是整个会议室里最不含蓄的, 即使坐在后排, 也不耽误他给处长捧场。
“听过听过, 全省最大的三家造纸厂嘛。”
叶满枝与领导步调一致, 也紧跟着说:“这三家工厂是我省胶板纸、新闻纸和化学木浆的三巨头。”
夏竹筠继续笑道:“这三家工厂,算是咱们省造纸工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了, 在工艺上和质量上都走在前面, 如果由地方单位推荐, 必然还会有这三家工厂。但是前段时间有个什么事呢?”
“一些新闻出版单位反映, 这三家造纸厂生产的卷筒新闻纸的拉力不好, 在印刷的过程中很容易断头, 而且纸张复卷松紧不匀, 断面不齐, 非常影响印报效率。”
“这个情况反映过好几次,三家造纸厂在技术上一直没有做太大的改进。然后《滨江晚报》一气之下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造纸厂采购了新闻纸。这是一家什么样的造纸厂呢?”
“这是德化专区凤阳县红旗公社开办的集体工厂!但这家工厂生产的纸张, 在匀度、洁净度和光滑度上都远超那三家大型造纸厂,而且他们的用浆量非常低,竟然达到了全国新闻纸用浆量的先进水平!”
“要不是《滨江晚报》将这家造纸厂挖掘出来, 恐怕连德化专区的领导都未必听说过这家小小的造纸厂。”
“我认为像红旗造纸厂这样的沧海遗珠,在全省范围内也许还有很多,如果只靠地方单位推荐的话,会埋没很多有潜力的企业和质量好的产品。”
叶满枝暗暗在心里给夏处鼓掌,她递过去的那张剪报其实是介绍红旗造纸厂厂长的,其中只有两句话,提及他们的产品赶超了三大造纸厂,被叶满枝用铅笔画了波浪线。
夏竹筠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与新闻出版单位的投诉事件联系起来,完成发言,可见处长就是处长,有水平!
其他单位还想针对夏竹筠的发言提问,工业厅的罗厅长却出言打断道:“说了那么多,一直没说到点子上。既然其他同志不敢提,那我就节省时间,把最重要的一点提一提。”
叶满枝赶紧竖起耳朵,听本单位一把手的发言。
这还是她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