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 230-240(第7/13页)
的怅然。
“青君为此记恨他吗?”
栖梧青君笑了一下,“青君倒没有这么小心眼,虽然查出他是颖妃的侄子,是晋州解氏的麒麟儿,回想起几年的相处,仍觉得他应该有什么苦衷,想找他把事情问清楚。”
“他像往常一样在初八那日来到上次约定好的地方,带着小画师喜欢的书和糕点,却没有见到想见的人。等在那里的,是颖妃宫里的嬷嬷和司礼监的内相。”
“……”
栖梧青君讲故事非常随性,“之后的事情太复杂了,我懒得回想也懒得多费口舌细讲,总之,颖妃一方做了一个局,把我的恶名传到了前朝,不仅我受了罚,还带累了太子。”
秋华年跟着换回人称指代,“你从此开始记恨他?”
“不。”栖梧青君耸了耸肩,“我依旧觉得这不是他的本意,他有苦衷,是颖妃和解氏强迫了他,我要救他,像畅想中那样带他出宫云游。”
“我大皇侄把我训了一顿,和我打了个赌,想办法让我单独见了他一面。”
栖梧青君笑起来,“他说——”
“他从第一次见面,就知道我是栖梧青君。”
“他说,他永远不会背离解氏,解氏的利益在他心里高于一切。”
“颖妃的嬷嬷和司礼监内相兴师问罪那日,他早就知道,一直在不远处看着一切发生。”
“……”
栖梧青君把鱼食碗放在小亭的石桌上,伸了个懒腰,“讲完了,精彩吗?”
秋华年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心里有无数个问题不停冒泡,最后一个都没有问出来。
难怪那日栖梧青君拦路抢亲时,解檀光的反应那么奇怪,比起愤怒,更像是愧疚与认命;难怪栖梧对解檀光又欺辱又维护,而解檀光竟从不反抗,毫无怨言。
那日御街街口,金线编织的马鞭甩过耳侧,高马上异域风情的美人俯身挑起探花郎的下巴,解檀光心里闪过的是他们年少时数不尽的欢声笑语,还是只剩一句“好久不见”?
“你恨他的背叛?”
“我恨他的放弃。”
栖梧青君勾起明艳的眼睛,“所以现在,无论他愿不愿意,我绝不会给他离开我的机会。”
第236章 陛下想在那天来看看
栖梧青君没有停留太久, 当天就离开了。
他讲了一个故事,秋华年便做了最好的听众,栖梧是一个内核强大充满行动力的人, 他不需要无谓的同情, 也不需要指点迷津,回忆完过去, 便会继续向前大步前进。
秋华年静静看着他的背影, 心想终有一日,他会解开自己身上的结。
昭新元年七月,天津府新学崭新的校园建造完毕,杜家村族学的孩子们也来了。
天津府新学借了官府的名义, 但学府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是齐黍县主出的, 且名义上是为了海贸培养特殊人才,不涉及官场和功名,只是“旁门左道”。
所以尽管学生不限性别、不限出身这两条规定引发了轩然大波, 新学还是在秋华年杜云瑟的坚持以及昭新帝的支持下顺利开学了。
新学地址定在蓟县和天津府府城的交界处,从府城坐马车过去需要一个多时辰。
蓟县是秋华年的封县, 年初秋华年大笔一挥划了二百亩地,以高价买下并安置好原本的百姓, 开始建造学府。
在秋华年的规划里,学府由教学区、活动区和宿舍区组成。
教学区的教室全部是能容纳近百人的大房间,一间间连在一起,南北都开了窗户保证采光,很像后世学校的教室。
秋华年希望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越多越好, 所以在教学场地上, 新学的教室明显比普通私塾、书院大得多,一堂课可以让近百人同时听讲。
宿舍区分为三部分, 男、女、哥儿是分开住的,教书先生们需要住宿的,便去对应的区域,先生们一人一间屋子,学生们则六人一间,每个人都配备了单人床和高柜。
活动区里包含的设施比较杂,有食堂、有可以借阅书籍的书楼,有摆满书桌可以自学的“自习室”,也有一个精致漂亮的小花园,一个能锻炼身体的校场。
秋华年年初把设计图纸交给蓟县县令贾因源,派出丙七和丙八两位表舅监工,让人加紧建造。
起初外人都以为齐黍县主是想在自己的封地上造一个度假的大宅子,心说秋记六陈赚了那么多钱,却从不见县主铺张奢华,如今总算是知道享受了。
等学府落成,远洋的舰队归来,秋华年放出新学消息,在整个大裕范围内招收学生,先前以为秋华年是在建豪宅享乐的人全都傻眼了。
杜家村族学的孩子来了共十一人,由最大的十五岁的杜云乡带领。
杜云乡的方向感和画图能力很强,能徒手在纸上画出立体地图,当年就给秋华年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两三年过去,云乡从半大孩子长成了少年,文化课和算学都有不小长进,绘制地图的技能更是强上加强。秋华年觉得,如果顺利的话,云乡完全可以加入明年的出海舰队,负责绘制海图。
魏榴花应九九邀请,带着全家人来了天津府,柚哥儿九岁了,后出生的弟弟也有三岁了,魏榴花和云湖两口子卖掉了杜家村的地,换了几十两银子,在府城租房安顿下来。
从杜家村族学来的人中,有一个人本来不在名单里,秋华年看见他时,有些惊讶。
“云康?你怎么来了?秋燕婶子和宝善叔呢?”
云康和春生同岁,今年有十二岁了,当初在村里时,他还是一个每日和春生玩耍打闹的小朋友,几年不见,已经长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少年。
云康在经学上的天赋不错,宝善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压上了毕生的梦想,希望他未来能中举当官,光耀门楣,这样自己也就是举人老爷的爹了。
云康没去走世人眼中正经的科举一途,而是来了天津府新学,着实出乎秋华年的预料。
云康拉着肩膀上的布包裹,抿了下嘴,“是我自己想来的,大裕在变化,我想学习最新的知识。”
秋华年挑了下眉,没想到云康会这么说。云康一直很敏锐,擅长分析和判断当下的局势,做出有利的选择。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看出新学才是未来的趋向,比无数身居高位却顽固守旧的大人物不知高出了多少。
不用云康说,秋华年也知道他的这个决定在他家引起了多少反对,胡秋燕或许会在阻止无果后尊重儿子的决定,但宝善绝不能接受自己光宗耀祖的儿子去走旁门左道。
秋华年看了眼云康身上发旧的布衣和底部打了补丁的包袱,拍了拍他的肩,“既然做了决定,就留下来好好学习吧,等你做出一番成就,自然会得到想要的认可。”
“不用担心束脩,新学会有相应的安排。”
云康的想法只是极少数,在目前的裕朝,科举依旧是广大读书人心中唯一的神圣的通天梯。
虽然新学面向所有人招生,但几乎没有本来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