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95 章 父子齐心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95 章 父子齐心(第3/5页)

 “我与相国并无不同。”

    父亲给予他的权柄,是随时能收回来的。这不算是他分走了王权,而是他拿到了代行王权的临时许可。

    如果说相国是秦王的秘书,太子就是秘书中权利最大的那个,仅此而已。

    但分封不同,诸侯王是正儿八经分走了权利的。而且这个权利远在边陲、拥有自己的独立性,自成一国,天子无法轻易染指。

    秦王政不欲再同王绾废话,只道:

    “王卿回去再想想吧,治理边陲难道只有分封一条路可走吗?”

    此前父子俩曾商讨过将子婴派往齐地担任郡守,借他宗室的身份和郡守的职权教化齐人。待事成再更换新的郡守过去,不把宗室长久地留在偏远地区。

    其实在大秦的郡县制中,“郡”的官僚结构是仿照中央来的。

    中央有监察百官的御史、郡也有监察地方的郡监,中央有掌管武将的国尉、郡也有掌管军事的郡尉。

    各郡相当于一个小朝廷,只不过自主权远不如诸侯国那么大。但本质上做的事情和诸侯国类似,派遣的郡守靠谱的话,完全可以代替诸侯国存在。

    王绾与其提议分封诸子,还不如提议把公子们派去边陲当郡守。郡守容易更换,等他们治理好了以后直接把人调回来就是了。

    选择分封不就是诸侯王

    会因为封地是自己的地盘,所以好好治理吗?

    要是搞那种儿戏的“分封”,别人去了之后知道自己迟早是要被除国,怎么可能好好治理。要么摆烂,要么努力积蓄力量脱离朝堂掌控,指望大家都乖乖听话实在太不靠谱了。

    目送王绾失魂落魄地离开后,扶苏对父亲说道:

    “若想弟妹们走郡守的路子,其实也不难。”

    抛开他们公子公主的身份,只当普通臣子。去边郡当郡守,就是在给他们积攒政绩的机会。

    若是当得好了,自然可以调回中央升任高官。为了升官获取更多的权柄,即便当不了诸侯王,他们也会好好干活的。

    其他郡守也是一样的。

    只不过有些郡守可能更愿意在地方上逍遥自在,不一定肯回中央。

    公子公主则不同,出于对父亲的孺慕,想回来的肯定是大多数。不仅是为了权利,更是为了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与信重。

    若非大一统王朝不适合竞争上岗,用政绩来评判谁更适合做太子其实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扶苏把这个危险的念头抹掉。

    不行,不能开立贤的口子。嫡长子的遮羞布还是要保留着的,朝堂要以稳为主,不能冒进。

    秦王政赞同儿子的看法:

    “只是你那些年长的弟妹已经入了中央,再派他们去边陲,怕是行不通了。”

    他们已经在中央担任了要职,现在跟人说你得去地方拼搏,然后干得好回来给你封个高官,也不一定能封比如今更高的官职。

    所以这招只能拿去忽悠后面那些年纪小还没入朝的,等他们学成出来把人打发去边郡试试。

    而且也不是每个秦王都能用这招。

    秦王政人格魅力大,能吸引儿女抛弃在边郡自己做主的畅快日子回朝。别的秦王不一定有他这个本事,别是把儿女派出去后就叫不回来了。

    虽然可能性不大,毕竟中央对郡守拥有最高任免权。但世界上总不乏例外,朝堂式微的时候就别指望地方官还会听话了。

    扶苏倒是给父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父亲应该这样想,朝堂式微的时候反正边郡无论是谁当郡守都会不听号令。与其叫外人担任郡守,不如叫自家子孙担任。”

    真到了那个地步,自家出的郡守能反过来把没用的君王干掉,自己取而代之,也不见得是个坏事。

    总比天子在中央孤立无援,地方上全是外姓人要强。

    秦王政:……

    来了来了,又是熟悉的诡辩。

    每每和太子谈论这个,秦王政就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他连扶苏这个臭小子都管不住,还考虑那么多干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谁知道后世子孙里会出什么妖魔鬼怪。

    扶苏想说的也是这个。

    与其把一切都往最好的方面设想,倒不如一切都朝最差的考虑。然后在最差的条件下找点自我安慰,并且多给儿孙留些底

    牌。

    扶苏:我只有一个目标,大秦能够延续下去。

    至于是怎么延续的,用什么奇形怪状的办法延续的,那都不重要。

    你就说延没延续吧?

    秦王政:“……寡人现在不想和你说话。”

    扶苏乖巧应是,并表示那他自己出去走走。方才虽被王绾打断了,可他看着时间还早,可以在章台宫里散散心。

    太子体贴地把空间留给父亲,让他慢慢思考。

    桥松和蒙毅都很乖觉地保持缄默,没有打扰秦王政。史官看殿内没有什么乐子了,抱着起居册悄悄跟了出去。

    扶苏听到脚步声回头:

    “史史官跟来做什么?我只是随便逛逛,怕是没什么好记录的。”

    史官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一声称呼顶回去了,他沉默一瞬才感慨道:

    “太子殿下不愧和太孙是亲父子。”

    都爱这么喊他,而且都是故意的。

    桥松:都说了我不是故意的!

    扶苏从善如流地改口:

    “原来起居郎不喜欢我这么喊吗?”

    明知故问。

    史官见太子调戏过他之后心情越发愉悦起来,无语地翻了个白眼。不过到底没敢叫太子看见,只是偷偷翻的。

    这时史官才说起自己的来意。

    也没别的目的,就是过来问问方才太子和王绾的交锋。

    双方说话有些隐晦,史官表示他只是个单纯的史官,不太懂朝中风云。请太子说详细点,不然他不好记录。

    扶苏意味深长地看向他怀里的起居册:

    “我记得,起居册里记录得一般都很简略吧?”

    正史又不会给你分析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一般都是发生了什么、对话了什么直接用最简单的字句记录下来就行的。

    如果谁和谁的对话没讲明白,信息量很大,史官一般也不会去管。反正他如实记录了,感兴趣的人自然会自己去琢磨。

    所以史官跑来问这个,纯粹就是自己吃瓜没吃明白,跟他的记录没关系。

    史官装傻充愣:

    “太子是嫌微臣记载得太详细了吗?可不是您说要事无巨细都写下来的?”

    他可是连王上每顿吃了什么都写了,偶尔有空还会去问问厨子某些菜是怎么做的。

    之所以会这么积极,主要是作为史官,他看多了史书,太懂闲得无聊琢磨史书的人都在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