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第95章 番外二(第1/3页)
蒲甘的事情发生后,朝廷以雷霆手段处理了个干净,而后又在报纸上发文,宣传了下‘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概念,这件事就过去了。
另外,这件事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后续。
十几年过去,报纸带来的下沉市场早已深入到农村,不少农家炕边上的墙都是报纸糊的。
即使穷到揭不开锅的人家,也能去收那些二手的报纸,多数人都会买一份官方的《盛京时报》、《大锦周报》。这些自己读不了不要紧,也能留给儿孙辈启蒙用呀!
最近这蒲甘的事儿一发,让不少农村人同时发现一个好口号,那就是‘寸土不让’。
农村一直有一个坏现象,就是偷田。
即有些无赖,会拿着锄头有事没事刨田埂,直把自己家的田埂扩出去,将别人家的田地圈进来。
一天刨一点,将自家的田埂一点点往外扩。日积月累下来,与他家相邻人家的地块,会有一大块地被这地痞无奈给‘扩’进去;你若再想找回来,对方却会撒泼打滚说从分到手上便是如此。
这种小人虽是少数,但就是有且顽固,不少家里人少的农家,遇上这种无赖根本没办法。
即使闹到村长里正那里去,人家也就道个歉,道完歉后继续反复。
没脸没皮,死乞白赖。
简直比那搅屎棍还恶心人。
这次这‘寸土不让’的词儿一出,让那些不知怎么反抗的老实人都学会了这么一句话。
“这可是皇帝说的!寸土不让,寸土必争,这是我家的田,大不了你搞一回,我就去告一回官爷,毕竟这可是皇帝的法令,他们不会不管的。”
显然是搞错了缘由,不过这么用起来实在好用。
普通的田间地头的老百姓,别说皇帝了,就是最普通的官,他们见了都怵,‘皇帝的法令’几字一出,他们哪里还敢造次。
这条报道倒是不知不觉间让田地纷争变少了不少。
朝堂运转这些年早已相当顺畅,最近朝堂上最大的事情就是皇帝和太子在闹别扭。
之所以说是闹别扭,正是因为这两人行为相当的小学鸡,今天你说我行文写得不好,明天我在你开朝会时候偷偷站边上打哈欠这种。
但要真去打听吧,却也打听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有人打听了一耳朵,却被酸了回来。
“你可知皇帝与太子二人为何如此别扭?”
“为何?”
“据说是陛下想提前退位,但太子却不肯接,说想再玩几年。”
听听,听听,这是朝臣能听的话吗!
多少人殚精毕力,只为了摸到皇权的一点边边。
这对天家父子倒好,别人眼红巴不得的东西,在他们这儿却成了避之不及的身外物。
气人,何其气人!
许是朝臣们的怨念太大,最近安临琛收到了个匪夷所思的折子。
是关于边上邻邦的。
“项爱卿,麻烦你再说一遍,朕似是听岔了?”安临琛一脸不可思议,看向项伯和,“真是那倭国先起兵,攻打我大锦沿海边境?”
项伯和无奈道:“陛下,是真的,您没错听。不过臣接到这份折子的时候,和您是一个反应。”
倭国,东海蛮夷,又穷又落后的小国家。
怎么突然有胆子来攻打大锦?
“朕记得,这倭国,是我大锦的附属国吧?这是发达了打算背主了?”
之前发生所有事情,都围绕着大锦内部转,安临琛除了些贺折与请示折,很少会见到外面的消息,如今整个世界全面成真了,接到的消息倒是一个比一个离谱。
附属国对着自家宗主国开战了?
大锦周围的小国家向来都是尊大锦为万邦之主。向大锦称臣,求大锦庇护。
有些小国甚至内部靠着大锦的朝贡生存,外部靠着大锦的撑腰做屏障。
毕竟他们既是大锦的臣子,那么敌人想要攻打他们的时候,也会掂量掂量大锦的态度。
以往的倭国正是其中之一,所以安临琛才更加百思不得其解这态度。
蚂蚁竟有了与大象逐力的勇气?
“不是的,陛下。”项伯和的话音打断了安临琛的沉思。
不是什么?
“陛下,这倭国,现在不是大锦的附属国。”
安临琛这下真满头问号了:“???”
项伯和难得看到表情如此生动的陛下,一时心中有些好笑,又有些感慨。
如今的陛下,只有在他们这些老臣面前,才会放肆一二了。
他细细解释了起来:“之前前朝一动乱就是十几年。这倭国,正是在前朝楚朝末期之时,宣布独立,脱离大锦钳制,不再为我中原的附属国。”
“后面群雄逐鹿之时,这倭国还派过不少探子和奸细安插过来,打算暗中扶持个傀儡皇帝出来呢。”
说到这里,项伯和明显不屑,他们的陛下最初忠君,不肯起事;后来那前朝的皇帝老儿实在残暴,他们陛下决意起兵,从那时起,便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那些小人还指望捡漏?
安临琛看着他头上的疯狂夸夸,神色不变,只跟着他的话点了点头,“居然还有这回事。”
项伯和:“后来咱们大锦建朝,这倭国也没有跟着继续朝贡,直到现在,也没有。”
“一晃该有二十多年了,若是那倭国斗得狠些,都能换两代皇帝了。”
“想来是从暗处得到了大锦消息,但是明面上又过不来,急着呢,这才想出了这样奇怪的法子。”
倭国断了这么些年的朝贡,也断了与大锦的友好交互,他们这些年连使臣都找不到借口派过来,自然不确定大锦如今的发展如何了。
大锦境内有报纸,通讯手段极多,各种消息传播极快,但是到了边境线通常截然而止。
百姓们会夸自家朝廷自家政策,却不会贸然透露一些更上层次的消息。
主要是底层百姓多数也不关注这些,他们大多只关注一个国号年号,皇帝姓氏。
别的,没了。
而那些报纸,即使真流落到倭国境内,他们信不信还是另外一回事呢。
是以倭国对于大锦的印象总是要慢上许多。
他们知道大锦并非前朝,也知道如今的大锦十分强盛,但到底强盛到什么程度,就不敢肯定了。
项伯和将以上自己知道的和理解的都叭叭说了一遍,这才做了个总结发言:“总之,他们这次贸贸然的起兵,让臣觉得过于儿戏,再等等吧,等等南洋水师的捷报。”
“臣总觉得,他们像是来碰瓷的。”
这个国家奴性重,腿软不是一次两次了。
打服了,才会老实一阵。
安临琛点点头,很是相信自家大将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