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七零错换人生》 第131章 三更合一(第3/4页)
南瓜饼。
安然觉着,老宋真的老了,居然有种像老年人记挂孩子的既视感了。
“安阿姨你们家是不是吃南瓜饼了呀?我妈让我来闻闻。”石榴站在门口,大声问。
老宋不动声色把厨房门挡住,“没吃。”
“我不信,我都闻见了,我妈说准是南瓜饼,没馅儿那种。”没去旅游成的石榴嗅了嗅鼻子,总觉着宋叔叔有点小气,一点也不像她爸,她爸可是做了啥好吃的都会给邻居们分享呢。
话说,石万磊自从调到书城市来,所在的区公安分局离603不远,每天早中晚只要他有时间都是他做饭,萧若玲彻底成了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少奶奶,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拎着个小皮包,踩着高跟鞋来回于家属区和研究所之间。一开始大院里的妇女们少不了要说几句,这个萧研究员漂亮是漂亮,就是有点冷若冰霜,又有点那啥,大家都不喜欢她。
可后来一看,人除了冷傲一点,风情也只是对着自家男人才那样,对别的男人看都不带看的,好像也不是啥大问题?况且人家里是海城的,有钱人,自身又有本事,打扮一下又怎么了?大院里偷摸学着她打扮的人多的是,大家都自以为别人看不出来而已。
安然给石榴脑门上弹了一下,“你妈是个懒鬼,咱们不给她吃,你偷偷吃了再回去,乖啊。”
油津津甜丝丝的南瓜饼实在是太好吃了,表皮酥脆,内里软糯,她一张嘴咬掉半个,眯着眼睛说:“我待会儿跟我爸说,让他学着点儿。”
“哎呀阿姨和叔叔躲着吃好吃的!”二十岁的大姑娘姜丽娟,现在神志越来越清醒,不仅憨气没了,还得到李忘忧真传。
仿佛头顶上长着两根天线,总是能接收到别人不想让她听见的消息,这一嗓子嗷得,房平西和李小艾都过来了,都用一副“你看着办吧石榴都有我也得有”的眼神看着安然。
于是,本来是两口子做来改善伙食的,被左邻右舍给瓜分个一干二净,老宋气得鼻子都歪了。
安然憋笑,等人散得差不多了,看时间才八点半不到,看着电话机无语。“老宋,哪天让电话局的来看看,能不能安有拨号键那种?”
跟全国大部分座机一样,安然家的电话机还没有拨号键,都是手摇式的,得先打到电话局,分机拨出去才行,国际长途太麻烦了,最有效的联络方式还是——写信!
老宋在厨房里洗碗刷锅收拾灶台,“不用电话局,我给你改装。”
安然在书桌上铺开两张报纸,拿出信签纸开始写信。主要内容就是说明自己现在厂子的转型困难,直截了当提出能不能选派几名工人去他的厂里学技术,她会按照市价给他交学费,如果他不介意的话,能直接派几名老师傅过来手把手教授就更好了,安然愿意提供食宿和额外的学费……毕竟,比起自己的工人过去,对方工人过来无论是效率手续还是经济上,都更划算。
当然,不敢保证他一定会同意,安然还得双管齐下寻找别的出路。她去年在经济特区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几个这一领域的翘楚,她也打了几个电话过去寒暄,先把关系维护着,万一宋明远那边不同意的话,她就打算在国内自寻出路。
做着两手打算,厂里的机器肯定也不能停,不仅不停,她还要让生产线加大产能,把所有能用的人手和机器都用上,一天二十四小时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不知道的还以为厂子订单火爆得不得了呢!
可真实情况只有东纺的人清楚,老工人们愁得不行,这家里这么多张嘴巴等着吃饭,厂里已经连续三个月没发奖金了,安厂长以前干啥都行,他们都支持,毕竟是切实提高大家收入的举措,可这一次……有人开始有意见了。
这不,安然正在办公室写计划,筹备服装厂的事,门就被敲响了。
“卫东?怎么了?”
张卫东一张脸有点着急,“他们,精梳车间有几个工人罢工。”
罢工?安然一愣,“怎么说?”
事情是这样的,眼看着仓库就快堆不下了,雨季也来了,管仓库的工人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一天要往厂办跑好几次,都是来打探消息的,原本以为既然卖不出去,怎么也是要先停产,然后赶紧找销路,能处理多少是多少的,怎么安厂长不仅不停产,还加大产量,另外也不多安排几个推销员出去,反倒把所有人手集中到生产上来……你就说吧,谁不着急啊?
工人们的焦虑是会传染的,尤其是老工人,在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看来,这种顾头不顾尾的盲目扩张行为,实在是风险太高,高到他们都觉着这厂子要被搞废了。
而年轻工人们,倒是没有这种焦虑,因为他们的目标已经瞄准了厂子外的乡镇企业家们,私营业主们。眼看着那些曾经考不上大学的吃不饱饭的农民和城市无业游民们,纷纷摇身一变背上人造革皮包,穿上全新的西装皮鞋,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再一看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身份,除了给自己带来每个月百来块的工资,和偶尔逢年过节的一点米面粮油,日子依然是苦巴巴的熬着。
任何一个年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只是处于饿不死,但也吃不好的水平,他们舍不得进饭店,舍不得买新潮的衣服皮鞋,舍不得烫头发,舍不得……因为没钱。
以前的私营业主那是投机倒把,是要坐牢的,可现在呢?那是国家都发红头文件承认他们身份合法,鼓励大家学习的对象,年轻人们蠢蠢欲动了。
东风纺织厂因为福利还不错,暂时看不出来,可别的单位,已经陆续有人辞去铁饭碗,下海经商了。
眼看着下海的一年盖新房,一年又买摩托车的,东纺这些发不出奖金还要不停劳动的工人坐不住了。
“这个月到今天已经有三个青工辞职了。”张卫东有点焦虑地说。
安然知道名字,这都是平时在厂里就思想很活跃的“积极分子”,他们辞职安然一点也不意外。她语重心长地说,“别着急,这是趋势,明年下海经商的人只会更多,咱们拦不住的。”
“可是……”他犹豫一下,“外头都在传,因为厂长要搞服装厂,把工人都吓跑了,一纺和二纺都在看咱们热闹呢。”
虽然是兄弟单位,可现在企业拥有更多大自主权后,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看对手的笑话”是人之常情。更何况以前安然跟着高省长大刀阔斧搞改革,一会儿产研结合,一会儿职工大学,一会儿新招工人的,哪一个点子都要被大会表扬,她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同志代表整个行业去到处去作报告,同行谁不酸啊?
现在终于败走麦城了,对手没落井下石,只是笑话几句,安然觉着完全能接受。
卫东虽然能干,但终究是还年轻,“你啊,咱们走自己的路,他们爱说就说,哪一天要是没人说咱们了,那说明咱们东纺就彻底玩完了。”
卫东咧嘴一乐,“是,厂长。”
“走,看看去。”
所谓的“罢工”,倒是没有安然想象中的严重,就是工人们在那儿站着,不开机器,不干活,但也没抽烟打牌吹大牛,安然定的工作纪律就是这样的,只要大家还愿意遵守她的纪律,那说明就是还愿意听她的话。
“同志们,大家这么站着也不是事儿,要是有什么意见,只管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